楊銘鐸 張新
摘 要:“龍江絲路帶”建設是目前哈爾濱發展旅游產業的新的背景,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加快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發展對外開放新經濟。文章分析了在這一背景下,哈爾濱發展旅游產業需堅持突出特色、鼓勵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產業聯動、共享發展以及綠色環保、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及政府主導型、資源導向性、產業融合型、市場需求型的發展模式,從而為哈爾濱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相應借鑒。
關鍵詞:“龍江絲路帶”;哈爾濱旅游產業、原則、模式
在《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Ⅰ資源分析》[1]、《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Ⅱ市場分析》[2]、《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Ⅲ市場分析》[3]中,已經分別從資源、市場和產品三方面對哈爾濱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本文將就“龍江絲路帶”背景下哈爾濱旅游產業開發原則和模式進行分析。
一、開發原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龍江絲路帶”建設的背景下發展哈爾濱旅游產業必須堅持突出特色、鼓勵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產業聯動、共享發展以及綠色環保、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優勢旅游資源為依托、特色旅游產品開發為基礎、以旅游經濟效益為核心,開拓國內外客源市場,努力把哈爾濱建設成為以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支撐,冬夏特色鮮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重要區域性旅游集散地。
(一)突出特色、鼓勵創新的原則
資源特色是區域旅游產生和保持強大吸引力的源泉。哈爾濱旅游產業的發展絕不能丟掉自己的特色,丟棄自己的優勢,進行簡單的重復和模仿。要在充分認識本地旅游資源特色和發展條件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和旅游產品的發展趨勢,對區域旅游的形象、產品、市場做到科學定位,高水平規劃開發旅游資源,以優勢資源為基礎,突出特色,塑造品牌。同時,積極鼓勵創新。如,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思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創新管理體制,強化政策引導,推進區域聯合和部門協作;創新融資方式,用好用足用活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盡快形成旅游產業要素聚集天水的投資環境等。同時,利用”龍江絲路帶建設”這一創新點,爭取在旅游資源開發、市場開拓及旅游產品開發上實現創新,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哈爾濱旅游產業的大發展。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原則
深化改革方能激活旅游產業的內生動力,改革就要創新,也必須用創新的辦法才能完成改革。旅游產業涉及面廣、關聯度大,需要協調的部門和行業多,整體推進面臨許多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必須深化改革,理順體制,創新機制。擴大開放才能為旅游業贏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哈爾濱作為“龍江絲路帶”建設的核心城市,在擴大開放方面有較大的優勢條件,如,對俄全面合作必然包括旅游方面的合作;促進與日本、韓國等鄰近城市交流溝通;同時,作為核心城市的哈爾濱與作為節點城市的齊齊哈爾、漠河等城市的聯系也必然 會有所加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哈爾濱的開放程度,這將為哈爾濱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可能。
(三)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原則
國家對旅游產業的戰略定位是“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有需要就有市場,在旅游產品開發和業態創新上,要著眼于人民群眾豐富的多樣化的需要;在旅游行業的管理服務上,倡導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在旅游的評價考核體系上,更加注重游客的體驗性和滿意度以及我市市民的參與度和獲益性;在哈爾濱旅游產業的開發過程中,要尊重人民群眾和旅游企業的首創精神和自主選擇,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旅游企業開發建設哈爾濱旅游產業的積極性;在發展模式上,既要注重當前加快發展,又要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四)產業聯動、共享發展的原則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 推動了區域間合作、聯動與協調發展,不同區域間的產業聯動已成為影響區域群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旅游產業聯動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哈爾濱旅游資源豐富獨特,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旅游資源體系,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且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龍江絲路帶”建設也使得區域合作日漸深入,為旅游產業聯動奠定了基礎。在產業融合上,旅游既要與文化、體育、商務、通訊融合,又要積極與交通運輸、工業、農業、林業、宗教等多種產業融合,催生出更多的旅游新業態。使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成一條龍配套,形成完整體系,充分調動各部門、各行業積極發展旅游產業。
(五)綠色環保、持續發展的原則
旅游業是一項對環境依賴性很高的產業,哈爾濱的生態環境更是哈爾濱旅游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哈爾濱的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旅游生態十分脆弱,承受不住無計劃開發的“沖擊”。因此,在“龍江絲路帶”的背景下發展哈爾濱旅游產業依然要始終堅持“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永續利用”的原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把旅游項目開發,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并重。堅持先規劃后開發,合理有序開發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同時,不斷提高旅游政府、企業、普通百姓和旅游者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意識切不可重蹈工業發展、城市發展對環境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二、開發模式
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個特定時期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方式,它是對某一類型的旅游經濟系統所作的理論概括和理論抽象[4]。各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都各部相同,決定和影響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旅游業形成時期和發展階段等。在“龍江絲路帶”的背景下發展哈爾濱旅游產業需堅持政府主導型、資源導向性、產業融合型以及市場需求性的發展模式。
(一)政府主導型開發模式
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是指由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各時期旅游業發展規劃或通過制定產業政策來推進其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5]。但政府主導型并不意味著政府代替市場直接參與旅游業的發展、經營,更不是說用計劃經濟的模式發展旅游業,而是在遵照市場經濟規律、由市場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基礎上,政府做好宏觀調控、整體規劃、合理引導,指引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模式[6–8]。“龍江絲路帶”建設是在政府的主導作用在開展實施的,那么,在這一背景下發展哈爾濱的旅游產業必然也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這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如招商引資支持、技術支持、人才支持等,另一方面能夠使哈爾濱市政府充分認識到旅游產業升級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彌補市場不足,實現旅游產業健康、跨越發展。
(二)資源導向型開發模式
資源導向型發展模式就是以優勢資源特色為導向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分析制約本地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然后確定旅游地的開發方向,最后制定旅游地的發展模式,其優點在于有明確的開發方向。我國的“山水城市”桂林以其獨特的山水景觀成為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便是以資源導向為旅游開發的成功案例。毫無疑問,哈爾濱的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是冰雪旅游資源,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以及亞布力滑雪場等都成為哈爾濱最受游客歡迎的旅游地。在“龍江絲路帶”的背景下發展哈爾濱旅游產業要更深層次的開發哈爾濱的冰雪旅游資源,并做好宣傳、樹立旅游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的“冰雪”,讓更多的人向往“冰雪”。“龍江絲路帶”帶來的大量客流量將進一步為哈爾濱“冰雪”的宣傳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產業融合型開發模式
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指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或旅游產業內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或產業鏈的動態發展過程[9]。內部融合是指旅游產業內部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融合。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即旅游產業與一、二產業的融合。“龍江絲路帶”建設本身也是各個產業的融合發展,這與旅游產業的發展不謀而合。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發展哈爾濱旅游產業也要堅持產業融合的開發模式,這不僅能夠促進哈爾濱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同時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也能夠為“龍江絲路帶”建設提供相應的促進作用。
(四)市場需求型發展模式
市場需求型發展模式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首先分析旅游客源市場的需求,然后當地的所具備的旅游條件,最后給出發展模式。此種模式鮮明的優點在于能滿足游客特定的文化需求,效益最大化,根據游客獨特的旅游需求開發出相應的旅游產品。“龍江絲路帶”建設不僅能夠帶來新的客源,同時能夠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哈爾濱市政府濟旅游企業科根據新的市場需求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從而擴大哈爾濱旅游產品體系,豐富哈爾濱旅游旅游需求。如,根據“龍江絲路帶”建設帶來的考察旅游、會議旅游等的市場需求,旅行社可設計新的考察旅游線路,酒店也可根據這種需求開發新的適合考察及會議旅游者的房間結構、并配套相應的會議場所和公共用車等。
三、結論
通過對“龍江絲路帶”建設背景下哈爾濱旅游產業開發原則和模式闡述,提出了優先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突出特色、獨具一格;產業聯動、共同發展的原則和
政府主導型、資源導向型、產業融合型及市場需求型的開發模式,從而為哈爾濱旅游企業及政府對哈爾濱旅游旅游產業的開發提供依據和思路。
參考文獻:
[1]楊銘鐸,張新.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Ⅰ資源分析[J].邊境經濟與文化,2015,2.
[2]楊銘鐸,張新.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Ⅱ市場分析[J].商業經濟,2015,1.
[3]楊銘鐸,張新.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分析——Ⅲ產品分析[J].邊境經濟與文化,2015,5.
[4]賈力,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優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6.
[5]闞如良,詹麗,梅雪.論政府主導與旅游公共服務[J].管理世界,2012(004):171-172.
[6]YOUNG J C, BUTLER J R, JORDAN A, et al. Les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2,21(4):1095-1100.
[7]MCLENNAN C J, RITCHIE B W, RUHANEN L M, et al. An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of three local government-level tourism destin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J].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1: 107-118.
[8]H.范里安著,費方域譯,徽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694一724.
[9]濟寧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