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筠慧+管先海+李興利+孫洋洋
摘 要:文章在與李財富、鄭思聰二同志商榷的基礎上,就如何認識和發揮檔案館的文化記憶、文化傳播、文化教育、文化休閑和文化創新等五大文化功能談了作者的認識與思考,同時強調指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功能,既要明晰其制約的主要因素在檔案部門自身,更要注重檔案館的選址和外觀設計,尤其要注重其功能分區和提高檔案人的素質與意識;此外,還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彎道超車。
關鍵詞:檔案館;文化功能;理性思考
《檔案管理》2016年第1期刊載了李財富、鄭思聰的《論檔案館的文化功能》一文(以下簡稱《李文》),讀后頗受啟發。在此筆者也就檔案館文化功能及其發揮問題談點個人思考與認識,以求教于檔案界諸同志,并兼與李財富、鄭思聰二同志商榷。
1 思考之一: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功能
1.1 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記憶功能。《李文》認為,檔案館的文化記憶功能集中體現為“檔案館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存儲中心,收藏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檔案資料”;而檔案作為“文化記憶的工具”,“客觀記述了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1]也就是說,檔案館之所以具有文化記憶功能,是因為收藏了客觀記述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文化記憶工具——檔案。那么,為什么說檔案具有“客觀記述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文化記憶工具”功能呢?《李文》沒有講,而這恰恰是認識檔案館文化記憶功能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檔案的文化記憶工具功能取決于檔案的文化價值,而檔案的文化價值一般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檔案載體的文化價值,因為檔案依托于各種載體而存在,其載體材料中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價值,如現存的古代檔案的載體材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第二個層次是檔案信息的文化價值,即檔案記錄或者內容的文化價值,指記載于檔案材料上各種符號所承載、傳遞的信息所體現出的文化價值;第三個層次是檔案整體的文化價值,因為“檔案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成為文化材料,當它經過編纂出版之后也屬于一種文化出版物”。[2]簡言之,檔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最好見證,是“文化信息借助于記錄符號、記錄手段、記錄載體而轉化成的一種文獻。”[3]
1.2 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李文》認為,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集中體現為“檔案是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力量”;檔案館“利用檔案編史修志”“是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4]也就是說,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通過檔案編研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得以實現。筆者認為,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至少應包含三個子功能:一是文化儲存功能。這是因為,“文化的傳承必須要有載體,而檔案就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人類借助檔案使文化得以沉淀、積累、傳承,從而使之成為后人繼承和發展的文化資源”。[5]檔案館通過收藏檔案儲存了文化。二是文化傳播功能。這是因為檔案館借助館藏檔案,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實現知識的傳遞、流動,使文化得以傳播,并能在傳播過程中實現文化增值。三是文化延續功能。這是因為,檔案館通過檔案編研可以使一些傳統文化習俗得到完整、系統地保存和流傳。簡言之,檔案館借助檔案儲存文化、傳播文化、延續文化,使其文化傳承功能得以顯現。檔案館“通過對檔案的研究、開發、利用,將文化儲存起來,傳播開來,傳承下去。”[6]
1.3 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李文》認為,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集中體現為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而“檔案以歷史性、直觀性和原始性見長,是進行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7]也就是說,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通過“利用檔案舉辦展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得以實現。筆者認為,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不僅僅是指為利用檔案舉辦展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還應當包括檔案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所進行的各種文化教育活動,也應當包括其他單位、個人利用館藏檔案資料所進行的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因為“檔案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它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價值也是不容忽視或低估的。尤其是檔案中記載著各個歷史時期那些在國家民族有危難時、人民大眾在遭受磨難痛苦時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無畏拼搏、可歌可泣的壯舉,更是能夠永遠激勵后人的鮮活教材。”[8]檔案用于各種形式的教育之中,是檔案開放利用后被日益擴大的功能之一。法國1950年在國家檔案館建立了教育處,次年在各省建立了類似機構,一個專職教師負責組織對法國歷史博物館的教學參觀,并提供解說詞和復制件,在國際檔案界為檔案用于教育開創了良好的典范。檔案學者史密斯指出:“如果檔案材料成為學校歷史教學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它能夠激發一種鑒別和了解歷史的需要,那么文化遺產意識將會得到極大的增強。”[9]
1.4 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李文》認為:“檔案館應為廣大利用者提供一個放松心情修養身心的清幽場所”。[10]也就是說,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通過“為利用者提供文化休閑場所”得以顯現。筆者認為,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不僅僅是指為利用者提供文化休閑場所,還應當包括檔案館利用館藏檔案資源優勢獨立或者與有關部門合作開發檔案文化休閑產品為廣大利用者服務,更應該包括提供公眾喜愛的檔案文化休閑服務方式以發揮檔案在休閑社會方面的作用。因為檔案及其利用已“成為休閑文化的組成部分”。[11]關于開發檔案文化休閑產品,筆者認為可歸納為三類:一是文獻類檔案文化休閑產品,包括休閑類檔案文獻匯編和根據檔案編寫的檔案文化休閑材料等;二是實物類檔案文化休閑產品,包括各類檔案文化休閑藝術品、畫冊等;三是視聽類檔案文化休閑產品,包括各類檔案文化休閑音像、視頻資料等。關于公眾喜愛的檔案文化休閑服務方式,有人通過調查歸納為六類:一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檔案休閑活動;二是與名人有關的檔案休閑活動;三是自由閱覽開放的檔案資料;四是欣賞性較強的檔案休閑活動;五是全面了解館藏的檔案休閑活動;六是為檔案休閑活動提供交流機會的活動。[12]
1.5 如何認識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李文》認為:“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就是利用挖掘檔案蘊含的特色文化資源,結合創新思維或手段,開發出一系列檔案文化創新產品”。[13]也就是說,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通過“開發檔案文化創新產品”得以顯現。筆者認為,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不僅僅是指自身開發檔案文化創新產品(具體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檔案館對自身已有的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優化整合進而創造新的檔案文化產品;二是檔案館利用館藏特色文化資源直接開發檔案文化創新產品),還應包括檔案館為各種文化創新提供具有相應文化價值的檔案及其相關檔案信息利用服務,譬如,為文藝創作、史學研究等提供相關檔案及其信息服務,從而為作家、藝術家帶來靈感,為史學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使檔案館真正參與到社會文化建設中。
2 思考之二: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功能
2.1 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記憶功能。除了做到《李文》所述及的檔案館要“逐步擴大對文化性強的檔案的接收,有選擇、有重點地將散失在社會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檔案資源接收進館”、“突出征集富有文化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檔案”[14]之外,筆者認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記憶功能,還應該注意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要注意接收、征集“載體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各種檔案,比如發源于徽州地區的宣紙徽墨這些檔案的載體材料本身已成為文化產品[15];二要注意接收、征集“內容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各種檔案,因為一件檔案文化價值的大小一般都取決于檔案內容信息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三要注意所接收、征集的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各類(種)檔案的系統完整性,因為檔案整體的文化價值往往大于檔案個體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單獨一件檔案的文化價值一般要小于把它放到該類(種)檔案整體中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2.2 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除了做到《李文》所述及的檔案館要“注意征集的檔案要能夠豐富地方檔案文化積累的層面和層次”“擔負起為社會積累文化資源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16]之外,筆者認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傳承功能,還應注意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要注意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儲存功能,通過有計劃地收藏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檔案使文化得以有效沉淀、積累、儲存;二要注意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力爭做到“縱向傳播和橫向傳播相結合(檔案的縱向傳播指檔案文化在不同時間的傳播,橫向傳播指不同空間的傳播)”“靜態傳播和動態傳播相結合(既要采用直接提供檔案原件、復制件等靜態傳播形式,也要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志、廣播、影視、錄像、光盤等媒體進行動態傳播)”,[17]從而使檔案文化傳播達到最佳效果;三要注意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延續功能,通過檔案延續人類文化,以檔案為紐帶實現人類文化的傳承。
2.3 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除了做到《李文》所述及的檔案館要“利用檔案舉辦展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充分挖掘和運用檔案文化素材,進行檔案文化宣傳活動”[18]之外,筆者認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還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要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比如利用館藏檔案史料創作出公眾喜聞樂見的檔案文學、影視作品、戲劇作品,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擴大檔案宣傳教育覆蓋面,與社會有關方面聯手策劃以檔案為媒介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動等。二要為其他單位、個人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提供優質高效的利用服務。有條件的檔案館可以建設專業的門戶網站和現代化的電子閱覽中心,運用現代化的先進技術,如多媒體技術、數碼聲像技術等,以快速便捷地滿足單位、個人所進行的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對檔案信息的需求。
2.4 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除了做到《李文》所述及的檔案館要“利用檔案館的空間資源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組織各種主題研究活動,將檔案館打造成為公眾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19]之外,筆者認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休閑功能,還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利用館藏檔案資源優勢獨立或者與有關部門合作開發檔案文化休閑產品為廣大利用者服務。具體又包括三項內容:一是重視休閑特色檔案的收集并對其進行深層次開發,以打造高質量的檔案文化休閑產品;二是開發檔案休閑產品與媒介、影視相結合,以最大程度地引發公眾對檔案的關注和促進檔案文化的普及;三是講述檔案里的故事,因為檔案人員講述屬于“正說”,聽眾既感興趣又能認同,其休閑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要注意提供公眾喜愛的檔案文化休閑服務方式,更好開展檔案文化休閑服務。具體又包括六項內容:一是加深全社會對其文化休閑功能的認識;二是加強具有地方特色檔案、名人檔案和特種載體檔案的收集;三是完善私人檔案的立法,鼓勵公眾將其所有的私人檔案捐贈、出售和寄存在檔案館;四是抓住公眾心理,利用館藏檔案聚焦公眾熱點;五是營造一種有利于家譜、族譜研究的氛圍,進一步滿足公眾的文化休閑需求;六是將檔案休閑服務納入當地的文化休閑體系。[20]
2.5 如何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除了做到《李文》所述及的檔案館要開發“系列檔案文化創新產品”“充分發揮我國檔案編研的優良傳統,跳出歷史選題的局限,貼近民生,將檔案中的文化知識進行梳理,集中呈現在公眾面前”[21]之外,筆者認為,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創新功能,還應注意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要注意對自身已有的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優化整合進而創造新的檔案文化產品。二要注意為各種文化創新提供具有相應文化價值的檔案及其相關檔案信息利用服務。例如,上海市檔案館曾多次接待上海電視臺《孫中山與宋慶齡》攝制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陳毅市長》創作組等來館查檔,長年累月鎖在鐵箱里的“死”材料,在藝術家手下“活”了起來。[22]
3 思考之三:發揮檔案館文化功能應當注意的問題
3.1 要明晰其制約的主要因素在檔案部門自身。《李文》說“檔案館的文化功能未被社會認可”“檔案館作為科學文化事業機構的社會地位并未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23]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近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都是將檔案館事業列入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塊的。學界及社會公眾對檔案館有文化功能也是認同的,只是對其功能發揮不佳不滿意罷了。倒是檔案部門自身在自束手腳,比如國家檔案局公開征求意見的《檔案法》送審稿]就沒有了現行《檔案法》中“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的表述;再比如,現行的局館合一體制,從基層工作實踐看,檔案館的文化事業職能沒有發揮好,檔案局的行政管理職能也沒有發揮好,且局館合一后,檔案館工作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不能評聘技術職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檔案館文化功能的發揮。
3.2 要注重檔案館的選址和外觀設計,尤其要注重其功能分區和提高檔案人的素質與意識。《李文》所說“各級檔案館大多設在黨委或政府大院中,有的門口還有武警站崗,出入十分不便”,[24]已經得到明顯改善。近些年各地新建、改建檔案館都注意到了這點,大多為單獨建筑,即便是與地方黨委、政府機關大院一塊規劃建設,或與其他單位合體建筑,也都注意了整體協調,功能分區,單獨對外開門。但有了一個很文化的檔案館,舉辦有很好的檔案陳列展覽,并不代表其文化功能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一位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基層檔案學者,給筆者談過他的一次親身感受:前兩年,他到西部某省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學術論壇,早到了半天,就專程到該省級檔案館想參觀“休閑”一把,但被工作人員盤問再三才放了進去,且后面有保安跟隨“以防不測”。很不爽之后,他又到了鄰近的博物館、圖書館,心情才真正放松“休閑”起來。
3.3 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彎道超車。必須大力加速檔案信息化建設,要用數字化副本代替檔案原件提供利用,用檔案仿真件代替原件陳列布展,并通過計算機網絡最大限度提高檔案的開放水平。同時,發揮檔案館的文化功能要有成本意識。有條件的在館內布展很好,沒條件的,在其他地方布展,與有關部門聯合辦展的形式也很好;辦實體展覽好,同時辦網上展覽,或只辦網上展覽的也很好。展覽辦起來了,我們還要做好宣傳,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聲,主動發聲,要注意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檔案局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如果辦好了,不僅可以節約宣傳成本,而且宣傳的效果也會呈幾何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