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康
從動機走向目的,是小學“真作文”教改堅持的又一教學策略。
為什么作文教學要從動機走向目的?動機和目的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動機是“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問題,而目的則是“達到什么”,是回答結果的問題。
顯然,只要目的,不要動機,是中小學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之一。表象之一:學生的作文大多只有一個讀者——教師,而且,教師是以手握大權的“判官”形象出現的:達到作文目的就能合格,否則就須重寫。表象之二:學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習作,教師辛辛苦苦完成批改,末了學生看一眼分數,本次作文即宣告結束。寫了一學期,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作文簿最終也是隨手扔掉,跟其他作業并無兩樣。
從動機走向目的,既要重視學生“寫什么”“怎么寫”,又要重視“為什么寫”。誠如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的:“在說每一句話、進行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語言的動機——我為什么要說話,這一活動的內在誘因和需要??陬^語言的情境每一分鐘都在創造著語言、談話、對白的每一個新的轉折的動機。”
從動機走向目的,遵循了作文的規律。
為何作文,主要是跟人交流信息、情感與想法。小學生作文,雖然屬于學習活動,但跟一般作業有別。許多時候,學生的習作是他思維的結晶,是他創造的產品,因此它的讀者對象可以從教師擴展開去。給教師看,是第一境界;給大家看,是第二境界;給不認識的見不著面的人看,是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當學生聽到鼓勵的掌聲,接到反饋的信息時,他們就會感到:原來作文不僅僅是作業,作文其實是另一種說話。
從動機走向目的,有利于學生成為作文的主人。
寫作文不易,進入維果茨基所說的“動機”狀態的學生會反復思考:這次作文,我為誰而寫,他(們)最想了解的有哪些,這些事情如何寫才好,寫完了還要怎樣修改。如果說,以前“為了目的”的習作只有一個讀者,學生也只能獲得一份動力,那么,現在,學生獲得的動力與正能量勢必成倍增加。所以說,從動機走向目的,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也有利于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
從動機走向目的,引領學生進入高品質的語文生活。
動機高于目的,動機又引領目的。學生在達成習作目的的過程中,學習跟人交流,讓作文成為分享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無疑是幸福的,這樣就有可能達到潘新和教授說的,“語言教育要喚醒學生固有的言語生命意識和言語潛能,使之得到良好的養護和培植,使他們的言語才能得到積極主動的發揮和張揚,從中感受成功與失敗、滿足與自尊,并最終成為言語上自我實現的人”。
那么,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從動機走向目的”呢?
一、講究命題藝術
作文動機包含的關鍵因素是什么?讀者意識、習作意識、習作活動的對象。
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節夫認為:“沒有動機的活動是不存在的”,“活動的對象是活動的真正動機”??梢?,形成動機意識最為要緊的是顧慮到作文活動的對象,也就是讀者。我國的夏丏尊、朱自清兩位先生很早就意識到“讀者”對學習寫作的重要性。夏先生說:“古今能文的人,他們對文章法訣各有各的說法,一個說這樣,一個說那樣,但是千言萬語,都不外乎以讀者為對象。”他認為:“寫作的根本法則就是為讀者而作?!敝煜壬f:“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為了應用于這種種假想的讀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假想的讀者?!彼鲝堃詧罂细黝愇恼聻閷懽鲗W習的范文,因為這類報刊文章“對象或寬或窄”“語氣和體裁也不一樣”,經常比較地看,“也便漸漸會留心他們的假想的讀者”。
讀者意識的培養方法、途徑千千萬,聯系到作文教學,講究命題是關鍵。民國以來的語文教學一般把寫作分為訓練寫作與實際寫作兩類。前者主要指課堂作文,后者包括了周記、隨筆、日記等。實際寫作是有了表達的動機和實際的需要才動筆,而訓練寫作是為提高能力而展開的訓練,未必有實際需求。為了便利教學,作文課一般采取命題形式。了解學生,把題目命到學生的心里去,命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去,讓學生看到題目,不但覺得有內容可寫,而且大致明白為誰而寫,這樣的命題就能做到葉老說的“如學生所自發,彼本無所為,示之以題,彼即覺有所為,欲罷不能,非傾吐不可”。比如《我愛你,春天》與《我發現的春天》,都要寫春天,但后一個題目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沖動,因為題目后隱藏著巨大的讀者群:既可以是身邊的小伙伴,也可以是熟悉的大人,還可以是陌生人。西方的很多小學作文題目需要學生有自己的觀察、情感,需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借此,可以打開我們命題的思路。比如:《老鼠是否有決策能力?》《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你的未來的職業是什么》《我怎么看漫畫》《當“9·11事件”發生后,你的親人被壓在廢墟下,你將如何面對?》《中國的昨天和今天》……
語文測試中的作文題對教與學的導向作用也很明顯。關注寫作對象,激發寫作動機,也是作文命題改革的趨勢。如2014年北京卷高考微作文提供了三個題目,學生可以任選一題寫一篇不超過150字的小作文。這些題目都切合學生生活,喚醒了學生寫作的動機。
1.畢業前,語文老師請學生們把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寫下來,與下一屆同學分享。要求所寫的體會具體、切實,易記憶。
2.今天早晨是家長送你來考場的嗎?請對“家長送考”現象予以評論。要求觀點鮮明,有理有據。
3.寫一段抒情文字(可寫詩歌),紀念自己的18歲。要求感情真摯,富有文采。
美國NAEP(全國教育進步評估)的作文測試項目將試題分為三類:為了勸說的寫作試題;為了解釋說明的寫作試題;為了傳遞經驗的寫作試題。美國的這項測試也是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如2002年的測試題是《說服圖書管理員》:
試想下面的這個情況發生了:學校圖書館中你最喜歡的一本書丟失了。這本書你可能想要反復閱讀,或者這本書是你的老師或父母曾讀給你聽過,而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并未決定是否要再次購入這本書。寫一封信給學校圖書館管理員,說服他再購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請給出足夠多的理由來說明校圖書館應保存好此書。
《說服圖書管理員》雖然是針對一本書進行的寫作,但通過說服管理員這一交際方式,來闡述圖書對作者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通過對圖書的特殊情感進行說服,學生不但寫有內容,而且寫有對象。
二、激發交際需要
課堂教學受時空的限制,每次作文也都有特定的教學目的,如何在達成目的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習作動機,就需要教師把學生的學習置于交際活動中,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動機。社會交際需求包括概括和傳遞信息、自我表現、自我教育和對他人施加影響等??梢哉f,任何課堂作文都可以創設交際背景。
1.激發概括、傳遞信息的
需要
指導三年級第二學期寫景習作《我們的校園》時,由于我所在學校有分部、總部兩個校區,而低年級在分部。這次習作,我就對學生說:“再過幾個月,二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就要來總部讀書了,我們今天就為他們來寫一寫總部校園?!痹诮酉聛淼挠懻摥h節,學生們興趣盎然,認為除了要對總部校園的全貌作一個概述外,三年級的教室分布也要詳細說明,特別要詳細介紹操場邊的滑梯,雷鋒樓上的音樂室、美術室,因為這些都是新來的學生亟須了解的。
2. 激發自我表現的需要
《我真了不起》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的一篇習作,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一是用一件事寫出“我”了不起;二是能夠表達自豪的感受與心情。指導學生作文時,我得知近期有家長會,于是我就這樣激發學生的習作交際需求:“下周四開家長會,老師請大家給爸爸媽媽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寫一篇作文,用事件講述自己的一個本領,家長會那天就放在你的課桌上?!闭鎸嵉慕浑H情境,激活了學生的寫作動機,“為什么寫”的問題迎刃
而解。在這樣的動機推動下,學習相關習作知識,就成了學生內心的迫切需求,成了學習的自然訴求。
3.激發對別人施加影響的需要
五年級要學生學習寫信,我每帶一個班,臨近畢業時都會要求學會寫這樣一篇作文:給師弟師妹的一封信。每當這時,學生都特別投入,或介紹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或講述難忘的交往故事,或友情提醒老師的個性要求(如閱讀《讀者》等)……此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表達對象,每個人寫下的習作都會成為下一屆學生學習的金鑰匙,師弟師妹可以借此更快地了解老師,加速融入老師的課堂……學生很有成就感。
4.激發影響別人決定的需要
上海世博會前夕,我正帶一個四年級班。在一次狀物作文指導課上,我買了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將其帶到課堂上,跟學生一起有序觀察,在學生對吉祥物局部進行了細致觀察與交流后,針對如何“化整為零”,激發學生寫的動機,我創設了如下交際情境:
師:你們覺得海寶可愛嗎?
生:可愛。
師:有個三年級小朋友,叫小明,放學回家,急于要讓爺爺給自己買一個海寶,你猜一猜,他回去會跟爺爺說些什么。
生:說海寶很好,說服爺爺要給孫子買。
師:對!
師:誰來替小明說服爺爺?
(創設情境,師扮演爺爺,生扮演小明。)
生:爺爺,我想買一個海寶,它可是2010年世博會的形象大使啊!
師:不就是一個布娃娃嘛,你的布娃娃好多了,別買了。
生:不,爺爺。海寶跟一般的布娃娃不同。海寶特別可愛。它的頭發微微卷起,像海上的浪花。它的眼睛大大的、圓圓的。(師:“大大的、圓圓的”,很可愛?。。┭劬λ{藍的,就像一望無際的大海。(師:這個比喻也扣住了海。)海寶的嘴都笑歪了,嘴角往上翹。(師:中間加個“你看”,后一句加個“呢”。)海寶的嘴都笑歪了,你看,嘴角還往上翹呢!最逗的是它老朝你豎起大拇指,既像跟你打招呼,又像在夸獎我們上海呢?。◣煟嚎磥?,這個海寶跟別的布娃娃不一樣,真是有意思!)
師:好孫子,咱也不落后,走,我們現在就去買一個。
創設祖孫交際的情境,為的是使學生產生真實的表達需求,生活中不就是這樣嗎?
5. 激發自我實現的需要
教師可以聯合家長,利用網絡,引導學生開設博客,及時上傳習作,為自己的作文尋找讀者。學生的博客會吸引不少熟悉或陌生的同學及其家長前來閱讀,往往還能得到及時的點贊與幫助,這對學生來說,也往往成為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激勵學生發表
2008年,《人民教育》報道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革命”。管老師和學生一起創辦《班級作文周報》。每周,學生寫稿、投稿、修改、發表。從此,作文不再是一道無聊的作業,而成為一項渴望獲得的話語權;作文不再奄奄一息,而成為學生向往的一個心靈交流的精神家園。八年來,他和學生一起出版《班級作文周報》300多期,發表學生作文4000多篇,合計300多萬字,還創下了帶班兩年,學生在全國數十家報刊發表作文200余篇、全班每一個學生都發表過習作的紀錄。
一個普通農村學校的普通班級,何以有這樣的作文奇跡?管老師的體會是:激勵學生發表。他在多個場合認為:“發表,對于寫作初期的人,是寫作最重要的內在動力?!薄拔覄撧k《周報》,讓學生在‘自己的報刊上不斷發表作文。對學生而言,班級是他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相對穩定的生活世界,同學、伙伴的評價和看法,將直接影響他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質量?!?/p>
習作得以發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態勢必受到積極影響。同是激發學生習作動機,“發表”提供的是不同的心理刺激,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以為是“作者”二字。對學生習作來說,“作者”意識可以比“讀者”意識提供更強烈的習作動機,當然層次也更高——當學生成為一名“作者”,顯然,對其個性,對其創造性的要求也就更多。
10多年前,我們區域就全力打造《小作家》,每月一期,給學生習作提供發表機會,每月可以刊登30多位學生的習作,每位作者有樣刊,也有稿費。每一期雜志都辟有“小作家”專欄,推出一位學生的數篇作文,封三還刊登其照片與自我簡介。如此隆重,如此熱烈,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可想而知。
作為兼職編輯,我深知對于一名作者,“寫什么”永遠比“怎么寫”更重要。一名有作者意識的學生,他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見聞與發現、感受與情感、認識與思想。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對此有較大的重視,那么,學生的寫作將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2013年秋,我給學生上作文課,跟學生一起觀察松江祥和花苑的橘子樹的照片。由于是身邊的事物,學生興趣高漲,交流、寫作都很有積極性。課堂臨近結束,我出示了《小作家》編輯部的一個征文啟事:
征文啟事
親愛的小讀者: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比如小區的一棵樹,校門口的一個交通協管員……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發現,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小作家》從明年第一期起,將開設一個新欄目“圖文并茂”,照片配文字。文字不少于100字,圖片需配合文字。來稿請寄……
《小作家》編輯部
2013年11月
后來,我們陸續收到學生讀過的好書、游過的美景、見到的妙人……是的,一個作者,了不起的,不僅是他能創造,而且他還是真善美的傳播者。顯然,作者意識引導下的作文學習,在提升學生語言品質的同時還錘煉著學生的情意與人格。也就是說,當學生自覺地成為一名作者時,學作文與學做人可以達到完美的融合。
因此,只完成作文的目的,學生可能只寫出一篇好作文,但是,從動機走向目的,學生寫出的就不僅僅是一篇好作文,而是值得保存的好作品。銘刻的是一段難忘的生活,記錄的是一段精彩的人生。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