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石琳
膝骨關節炎是中老年女性膝關節疼痛常見原因之一。但目前,發病出現年輕化趨勢。
癥狀:
動作轉換吃力 不敢用勁
膝關節炎在臨床上共0~4期,而有的0期X光片,沒有任何明顯表現,一切正常。因此要結合臨床癥狀才能確診。早期的臨床癥狀有兩個,一是身體從靜止到運動時有痛感,不能立即站起來。有的老年人坐起轉換時,往往需要扶一下才能完全站起來。二是下樓梯時,不像常人那樣“噔噔噔”就下樓了,往往是一級一級地走。不敢用勁兒,有時會側著身子走或扶著扶手才能下樓,這其實就是膝關節功能變差了。
女性由于絕經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膝關節周圍肌肉比較薄弱的原因,膝部周圍韌帶、關節囊受不良應力更多一些,發病比男性常見。關節勞損,會進一步會引發骨關節炎、繼發性滑膜炎,后期更會常見腿內翻、O型腿等。有的女性甚至會出現腰酸背痛半夜腿抽筋的癥狀,便是骨質疏松合并骨關節炎。
預防:
高跟鞋少穿 飲食要均衡
骨關節炎預防尤為重要。適當的運動,能防止肌肉力量下降,對膝部維持在良好的整體狀態非常有好處。但有些運動并不適合,比如爬山、戶外徒步、劇烈的廣場舞等。
專家建議不妨多嘗試靜力訓練,如:坐或躺在床上,交替抬腿,分十組,一組十次,兩腿交替一下便是一次;靠墻半蹲,5~10分鐘,一天2~3次,鍛煉肌肉力量。平時的保健上,一是戴護膝。通過彈性固定,可以使行走的步伐更穩定一些。二是勤熱敷,一天2~3次,一次10~15分鐘,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如果有稍許炎性物質,還可以使其代謝出去,緩解癥狀。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有利于防病。比如少穿高跟鞋,少做深蹲的動作,干重活也要減少。
中老年女性骨量流失,不妨適當吃一些鈣片,并且與維生素D同補。飲食全面,均衡營養。不要潮濕和著涼,以免影響關節血液循環。
治療:
改善功能 延長壽命為重
在用藥方面,對于早期(0~2期)的膝關節炎,常用的是玻璃酸鈉,每周一次,通常4~6次后,癥狀的改善就非常明顯了。除了注射,還可以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藥。這類止痛藥并不只是單純止疼,還能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和代謝,有助于膝關節整體狀態的改善。若平時養護不當,病情拖到晚期,可根據X光片及核磁共振的結果,可進行膝關節清理術。這種微創手術,不僅能把骨屑及增生物質清理干凈,緩解疼痛,還能延緩關節退變的進度。對于一些年紀不是很大、五十多歲的病人,可以推遲換膝關節的年紀。
關于膝關節置換,表面上看可以解決疼痛,改善功能。其實最重要的,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一些老年人的基礎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等,會影響手術效果。因此換關節前,要請醫生全面地評估一下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