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鴻如


眼前的這位老者,滿面紅光,笑容可鞠。一頭銀發,一身唐裝,一把折扇,顯得道骨仙風。他就是2009年7月1日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部委聯合評定為“國醫大師”的鄧鐵濤。
名醫世家
鄧鐵濤,1916年10月出生于廣東開平一個名醫世家。父親鄧夢覺一心懸壺濟世,早年奔赴香港拜名醫學師,后來回廣州開業坐堂應診。耳濡目染,年少的鄧鐵濤也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后,鄧鐵濤考入廣東省中醫藥專門學校,系統地接受了中醫高等教育。后來,他在番禺考取了中醫師資格。
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香港創辦了“南國新中醫學院”,向民眾普及中醫知識。1939年,在父親去世后,鄧鐵濤接替父親在香港南昌街芝蘭堂坐堂應診。此后的鄧鐵濤,開始像父親一樣一生專注于行醫濟世。
為中醫正名
多年以來,社會上一直流行一種看法:中醫只能治未病、慢病,不能治急癥、重癥。
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對于上述說法,鄧老分析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切與舊傳統相關的東西都遭到了質疑和漠視,延續幾千年的中醫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大沖擊,西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中醫還一直處在個體開業的階段,因此國家推行公費醫療,定點醫院全是西醫院,這種局面造成了中醫很少能接觸到急性、危重病人,沒有實踐的機會,人們也就以為中醫治不了急癥。“老一輩的中醫,比如我小時候,和父親一起開辦家庭醫院,或者到病人家里去出診,什么樣的疑難、危重病情都見識過,治療過。”
中醫到底能不能治急癥、重癥,應當用療效說話,鄧老舉了幾個實例:
運用古方見奇效
空軍某醫院曾經接診過一個誤吞了鐵釘的10個月大的嬰兒,釘子卡在小孩的胃里。第三天,孩子開始發燒、抽搐,還一度休克。由于孩子年紀太小,怕過不了麻醉關、感染關,西醫不敢開刀把釘子取出來。無奈之下,他們找了中醫張景述求助。張看了以后,按照清代《驗方新編》中“誤吞鐵釘”的古方,把骨碳粉和進稀飯里調勻,喂孩子吃下去,又給他吃了一湯勺蓖麻油。12個小時后,小孩就順利把釘子排了出來,保住了性命。
抗擊非典顯神威
據統計,非典(SARS)期間,中國大陸死亡率最低,而廣州的死亡率更低。追根溯源,在于廣州中醫介入治療最早。鄧老說,當時中醫并沒有糾結于尋找“冠狀病毒”,而是根據當時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與病人的癥狀表現,認定SARS是濕邪為主的瘟疫病,采取辨證治療與預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西醫,千方百計用電子顯微鏡捕捉“冠狀病毒”,然后找尋防治之法,其目的也僅僅是殺滅病毒。“事實證明,中醫防治SARS效果勝于西醫,已可定論!”
治療艾滋病有前景
“不僅是非典,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他用中醫療法在維持治療一個艾滋病患者。現在世界上常用的治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需要很多錢,原理就是取很多種西藥,其中某一種特別有療效,把它們混合起來。這其實就很類似中醫的湯劑了。而對免疫功能的疾病治療,本來就是中醫的強項。對治療艾滋病的研制應該請中醫參與。我敢下這個定論,中醫的參與會讓治療艾滋病有突破性的進展。”
由此可見,中醫對治療急癥、重癥同樣很有效果。不論是歷朝歷代的古方和經驗,還是新出現的疑難病癥,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都有很好的療效。不是中醫治不了病,只是中醫缺乏傳承,隊伍小,影響力也就相對弱了。鄧老對于中醫缺乏傳承,一直耿耿于懷。百歲高齡的鄧老拿折扇狠狠敲著自己的大腿,立下壯志:“中醫不興死不休。”
中醫養生,核心是養心養德
鄧老認為,中醫養生包括五個方面:養心養德、飲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氣功養生。鄧老說,養心養德是中醫養生的核心。
從中醫理論上講,養生重在養心養德。
現在的人談起養生,張口閉口都是食療養生居多,但不重視養精神。鄧老說,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養心最重要的是養德。中醫理論體系,注重天人合一,注重養心養德。“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中醫講,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而又不能適應,就會導致身體疾病。善養生者,必重調神,而神之修養,徳字為先,唯有勤修德行,才能心平氣和、氣血通暢。
從文化意識上說,養生難在養心養德。
改革開放以來,蒼蠅和臭蟲也隨著春風一起傳遍了中華大地,一些色情、暴力、拜金等不良影響,不斷污染著中國的文化體系,腐蝕著中國人的思想,同時西醫被過度吹捧,中醫卻連受摧殘,人們對中醫的認識和重視不足。抵制不良文化意識的侵襲,不只是個人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責任。沒有健康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就不會有健康的心理,何談養生?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開始加大力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并推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說明了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所以養生先要養心,養心先要養德。
從生活習慣上講,養生貴在養心養德。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工作壓力大,精神壓力大,精神和身體都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現在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多發年輕人猝死的現象。這就是生活習慣出了問題。
鄧老說,遵從自然規律,遵循身體的生理機制,白天上班,適當工作,晚上下班,適當休息,拒絕夜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也是尊重優良文化傳統的表現,也是養心養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