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維

現今,有不少人是移動的“冰箱”,也就是說體質偏寒。由于居住環境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寒性體質的人一抓一大把,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體質偏寒呢?看看他們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小習慣吧:過度吹空調,愛喝冷飲,過多降火,吃得過多,穿衣太少,睡眠不足等等。
那么,體質偏寒的人怎么預防疾病呢?在中醫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艾灸。
艾草被中醫稱為百草之王,擁有良好的治療功效。《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治病養生,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藥力,因為艾草是自然界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古人經過千年的摸索,最終才將艾草定為施灸的主要原料;另一方面是用熱力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濕等效果。
艾灸作為一種自然療法,溫和而不傷身,以其溫通之性,驅除人體寒氣,快速恢復身體的陰陽平衡,對付各種由寒涼引發的疾病,自然不在話下。
如果有條件,一年四季做艾灸都不錯,可以使身輕體健,延緩衰老,但是秋季做的話最好不要做上半身穴位,還要飲用一些滋陰生津的飲品。三伏做艾灸是因為借助夏季暑熱,腠理松弛,穴竅常開,所以更容易將潛伏在體內的寒濕之氣排出來。
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藥施以艾灸,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針灸老師說,三伏天11點到14點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那時候針灸效果最好,艾灸前后一小時不要洗澡。
三伏灸的作用原理: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預防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現代研究還發現,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并適應于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研究認為,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占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另外一項現代研究表明,艾燃燒生成物中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并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
可見,無煙艾條并不能代替純艾條的治病養生功效,市面上吹噓得很神奇的電子艾灸效果并不能和真正的艾灸媲美,只是通風還是比較重要,煙太大,眼睛受不了,選合適的艾條,煙會小一點兒。但是,不同的人對于煙的耐受度不同,對于本身有慢性支氣管炎癥的患者,一般選擇用無煙艾條或者提前做好抽煙設備。如果是在自己家里進行艾灸,則須注意保持通風,同時盡量避免購買劣質艾條。艾條品質以艾絨較多、草梗較少者為佳。
各地經驗認為,艾灸年限長,次數多,則其療效高,效果就好,因此建議堅持長年“三伏”天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