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鑲工藝,其有據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蒙鑲,本是清代皇家傳承工藝,兼具藏傳佛教古樸、大方和皇家用品精美、華麗的風格特點。據說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皇室收支失衡,開始削減內務府造辦處的工匠,其中一批蒙鑲工匠流落到安定門外,蒙鑲工藝遂開始在民間傳承。隨著清代皇室消失,加上原來供給西藏、蒙古族地區佛教的銷路也逐漸斷絕,蒙鑲行業也就漸漸衰落了。就在這個日漸冷清、匠人們紛紛轉行的行當里,有一個女人用了她的大半輩子去堅持,去摸索。有人說如今的她收獲了名與利,她卻說:其實一路走來非常艱難,一路上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回首半生,她說,遇上蒙鑲是她的緣,一生的緣。
她叫吳中鳳,1955年生人,蒙鑲工藝大師,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蒙鑲傳承人。
曾有人問她,如果讓您這一輩子重新來過,您是否還會選擇這條路?她的回答很肯定:當然。但是這一輩子,她吃了太多的苦,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她付出了太多,甚至包括婚姻、家庭。她的嘴里,從沒有后悔。不過,她確實說過,欠家人太多太多。
16歲起,她就在北京金屬工藝制品廠當學徒,一待就是幾年。當學徒的日子,非常辛苦:酷熱的工作間,各種略帶毒性的重金屬,師傅們嚴厲的管教。這些她至今記憶猶新,但是那時她干得很起勁。幸運的是,那個年代工廠里還有幾個經驗豐富的老工匠,讓吳中鳳對蒙鑲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來她又主動到北京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鉆研雕塑和繪畫技藝。她還多次深入蒙藏地區,追溯蒙鑲工藝的起源。
誰能想得到,這個吃苦耐勞的姑娘的父輩其實是舊上海的大實業家。她曾對朋友說,有一回去香港,她找到了家里祖傳的實業門店,她也只是進去坐了坐。朋友們曾勸她想想辦法把企業要回來,哪怕是能有點股份,再怎么說那也是祖上留下的基業啊。她自己說,其實也動過念頭,但從來都沒有把這事當真過。也許,就是這可貴的淡泊名利,就是這份骨氣,讓她在眾人紛紛離開蒙鑲行當的時候依然獨自堅持。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面對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過去的師兄弟和老師傅們為了生計紛紛跳槽、轉行,而且也有人發財了,但是她卻甘受清貧、甘于坐冷板凳。
2011年11月9日,對她這是個苦盡甘來的日子。這一天,蒙鑲被列入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中鳳成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這一天,是吳中鳳夢寐以求的日子。她說這不在于她出了名,重要的是她的堅持得到了認可,蒙鑲工藝得到了世人的承認。在當年的首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拍賣會上,吳中鳳的蒙鑲作品《銀鎏金鑲百寶佛塔》拍出了120萬元的全場最高價。吳中鳳說:“蒙鑲技藝因價格昂貴一直為皇族貴胄所獨享,如今這種工藝品能夠走進尋常百姓家,我等待了40年。”
曾經有好幾個南方的商人,要給她投資,宣稱要把蒙鑲當作產業做大,甚至直到現在還有人到北京試圖說服她,但都被她謝絕了。吳中鳳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寶貴遺產,我不想讓它沾滿銅臭氣息,要是我想這么干早就干了。
現在,年過花甲的吳中鳳,把目標定位在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更崇高的目標上。她說,她要用更精湛的工藝,更精美的作品,來讓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和認識我們祖先留下的稀世珍寶。
如今,吳中鳳每天依然在自己的作坊里忙碌著。看到經過自己一鏨一鏨地雕琢之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逐漸成型,這是她最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