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的斯蒂文·郝瑞(StevanHarreII)教授,精通中文和彝語,會閩南話和粵語。曾任華盛頓大學人類學與國際研究所教授,華大人類學系主任。四十二年來指導過的中國學生無數,見證了中國留學生從公派到自費、低齡化以及數量劇增等諸多變化。為了讓更多同學了解海外留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本文作者左微采訪了這位非常熟悉中國學生的美國教授。
Two 5uccemful Emples
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教學生涯中,讓您印象深刻的中國學生的例子?
我選一個研究生和一個本科生的例子。
POStgraduate Story
這個研究生來自云南的彝族。他在一個很小很偏僻的農村長大。他是他們家第一個讀到中學的人。然后,他上完大學就出來工作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研究生比較少。當時,我的一個同事推薦他來開一個會,他當時的英文不好。會議結束后,他來問我,有沒有機會可以過來這邊做訪問學者。我說,我試一下,給你找一下經費。他就這樣過來了,半年之后,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是他又找到我,問有沒有辦法在這里讀博士。我?guī)退业揭粋€美國專門支持人類學的研究課題和研究生的獎學金。
導師給他三年的時間,讓他回去做博士論文的研究。而且他做這個研究,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他研究地方官員怎么處理一些少數民族的問題,而那些地方官員都是他的同學。所以,他就能做我們外國人不能做的。因為當地官員面對我們,可能他們不好開口,或是不敢開口。但是對他就什么都可以說。雖然他的英文不太好,但是論文的內容特別好。他現(xiàn)在是云南社會科學院和云南大學的兼任教授。
Undergraduate Story
這個孩子是來自深圳—個很好的家庭。父親是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母親是一個中學的校長。為什么她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就是因為她雖然有這個優(yōu)勢,但是她仍然非常非常努力。她兼修兩個專業(yè),一個是人類學,一個是舞蹈。這兩個專業(yè)之間一點關系都沒有,就等于是讀兩次書。而且,兩個專業(yè)都獲得了榮譽畢業(yè)稱號。同時,她還參加了很多課外活動,如以華大學生的身份,到莫斯科去留學一年,學舞蹈和俄語。
后來,她去耶魯大學攻讀社會學碩士學位。她的老公是哈薩克斷坦人,所以現(xiàn)在她生活在哈薩克斯坦。她的英語特別特別好,所以跟華大里面的老師、同學、職員等都可以很從容地交流。
我覺得一方面是,他們能力很強。另—個是,他們的決心很強,不怕任何困難。這是—個意志品質的問題,他們在這方面的品質都很高。還有—個就是這邊的人都支持他們,都喜歡他們。他們的性格都很好相處,很喜歡跟人打交道,講笑話。所以我覺得是這幾個因素加起來,決定了他們的成功。我個人認為,學習的每個階段都是困難的,那些在中國國內為了逃避艱若來到美國留學的學生注定仍然會—事無成,因為他們只是換了—個輕松的環(huán)境,而沒有領悟到求學的真諦。
外向的學生更適合留學,是真的有此說法?
我個人覺得,外向的性格會更好。這并不是說,內向的性格在這里就沒有收獲,一些學生,剛來的時候也是比較內向的,但是經過一個過程,他的性格變得更開放了,他跟非中國人的接觸會慢慢地增加。
有些中國學生跟我說,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沒有美國學生那么強的自信心。那么,您覺得美國學生自信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美國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背景和性格。所以不能一概地說美國學生是怎么樣的。但是,我還是覺得,—般來說的美國學生,從小受到的鼓勵很多。中國的家庭貌似對學生成績要求非常高,很多學生的個性和自信被這樣的唯分數論磨滅了。我覺得,我個人所教過的那些中國學生,他們的自信,平均來說比較高,沒存特別謙虛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知道在中國的教室上課,學生自主舉手問問題好像不太禮貌。但是他們—到這邊就慢慢習慣了,雖然不是每一個都這樣,但是很多都會,在老師還在講話或者還在解釋—個問題的時候,他就會舉手問問題。
Deal With Professor
請問您覺得留學生和美國教授互動應該注意什么?
在我眼里,中國的師生關系有比美國師生關系近的地方,也有遠的地方。在語言上,兩個人的身份有高低,這個很明顯。比如,已經畢業(yè)20年的中國學生還叫我老師,不敢叫我的名字,美國學生不會這樣。所以,身份意識差別很明顯。但是框處的方式是比較近的。比如一起吃飯,一起喝酒;或者是在野外一起郊游。好像身份的差別也不那么明顯。
有什么樣的問題,您作為老師,不是很喜歡學生問,或是覺得有點冒犯的?
我覺得冒犯的,就是關于分數和考試考什么的問題。因為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學好,而不是考高分。所以,如果學生太關心他的分數,太關心這個在考試要考,我就是學這個;那個在考試里不考,我就不學。我不喜歡這樣的態(tài)度。因為我個人是愛學問,愛知識的人;我希望我的學生也應該是這樣。
那如果學生不太愿意上課問問題,私下來請教您,您會喜歡嗎?
如果中國學生還沒有完全習慣直接的提問,私下來找老師,甚至來約我的時間,我們喝咖啡、喝茶,慢慢地談些問題,我覺得這個方式很好。
如果中國學生要出國留學,您建議他們應該怎樣做準備?
多練習語言我覺得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覺得語言上最大的一個困難是講話的速度。每個老師講話的速度不一樣,我講話的速度比較快。所以,我有一些研究生,從中國來的,認為自己的英文很好,讀過很多英文書,用英文寫作,GRE考了很高。但是他們聽老師講話會跟不上,聽不懂。這需要一個過程。剛到,你聽不懂課,不用過于擔心和著急。慢慢習慣語言環(huán)境,一個月兩個月,至多一個學期,你一定會什么都可以聽懂。
在聽不懂的情況下,如何去做一些適應訓練?
提高英浯口語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跟美國入接觸,多在日常生活中講英語,盡可能地講英語,不要退到舒服的地方講中文。因為我學過很多語言,不僅有中文,還有日文、德文、西班牙文。記得1966年我第一次去德國,在那里一個月之后,我給自己定了—個規(guī)則,下一個月我一句英文都不說。結束我的德文進步就很大。除此之外,我覺得大家還要具有不要怕講錯的精神。你是中國人,當然會有口音,美國人不會怪你啊!但是寫作的話,語法很難真正寫對,不是完全錯。就像我用中文寫作,我一定要給中國的學生或是同事幫我改。這不一定是錯的,不是語法是錯的,但是中國人不會那樣寫。所以中國的學生在這邊用英文寫作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語法是對的,但是在美國別人通常不會那樣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