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艷林?鄧萬里?韋佳妤



編者按:貴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寫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召開之際,本期選取四個縣(市、區),看其如何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厚植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實現生態富民。
務川自治縣:因地制宜推進“構樹扶貧”
位于務川自治縣豐樂鎮的金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構樹育苗基地大棚內,幾十名農戶埋頭弓腰,正忙著扦插育苗。
作為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和草地生態畜牧業大縣,一直以來,務川自治縣把肉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然而,隨著肉羊產業不斷壯大,以家庭放養為主的肉羊養殖對植被造成破壞,石漠化程度進一步加重,導致當地有限的草料難以滿足羊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種植出高產、精品的畜禽飼料,進一步推動肉羊產業轉型升級?建立以構樹為主的新型飼草飼料產業體系是關鍵。
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構樹扶貧”列入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并決定在山西、內蒙古、吉林、安徽、河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甘肅、寧夏等11個省區市先行試點。
隨后,金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務川,并在豐樂鎮建起了構樹育苗基地。金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立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成片的構樹不但能治理大氣污染、緩解石漠化的進程,有效減少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同時將其全株加工為飼料養殖畜禽,在有機肥利用充分的條件下,每畝年產全枝鮮產量10000千克以上,干物質2500千克,按照現行價格每噸2400元計算,每畝土地產值達到6000元,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倍,種植效益十分明顯。
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首席研究員、“中國雜交構樹之父”沈世華介紹,構樹作為一種快速高效的產業,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不僅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上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其高蛋白含量作為畜牧飼料,更是深受肉羊的喜愛。食用以構樹為飼養主料的肉羊不僅長得快,消化利用率達90%左右,生長速度、抗病能力、肉質品質、肉食味道等明顯優于普通飼養的肉羊。
務川作為貴州省的試點縣市之一,通過試驗證實該地良好的氣候、環境和土地資源,無疑是構樹生長最佳選擇地。為壯大構樹培育力度,2015年務川自治縣主動與中科院對接,引進了一個集生產、科研、試驗、培訓于一體的大型構樹組織培養育苗基地——中國南方雜交構樹組培中心。
據中心負責人冉賢介紹,雜交構樹全株經科學發酵加工處理后,用作配合飼料的原料每噸可節約成本180元。按照每頭豬使用300千克配合飼料計算,可以降低每頭豬的飼料成本54元,提高養殖效益20%以上。
2015年9月在務川召開的全國首屆構樹扶貧工程推進會上,針對貴州的構樹產業扶貧開發工作,省扶貧辦主任葉韜說,要進一步“精確瞄準”貧困戶,充分發揮構樹產業化扶貧的“造血”功能,引導和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構樹產業化扶貧,到2020年擬帶動建檔立卡戶2萬余戶約10萬余人精準脫貧。
務川自治縣明確了構樹產業發展目標:計劃2016-2017年全面推廣種植構樹10萬畝,500畝以上高標準種植基地45個,1000畝以上示范種植基地30個,飼養構樹羊10萬只,完成年生產飼用構樹飼料50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帶動農戶1萬戶,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戶以上,戶均收入1.5萬元以上。
務川自治縣加快構建構樹產業扶貧體系,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構樹扶貧工程,開拓了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產業效益三效統一的致富新局面。
“構樹與羊的結合就是務川自治縣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的亮點。”今年全省第一次項目建設觀摩會上,省委副書記、省委政法委書記諶貽琴在參觀了構樹組培中心、智能化育苗大棚后說,“這個項目可復制推廣,省內其他地區也可以借鑒“務川經驗”,更好地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小康。”
赤水市:生態產業鋪就小康路
走進赤水市元厚鎮桂圓林村,放眼望去,滿山遍野的龍眼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一條水泥路直通桂圓林村深處,漂亮的黔北民居沿著路兩旁一字排開。
“栽龍眼是一條活路啊!”肖義伍是赤水市元厚鎮桂圓林村的老支書,他說當年動員群眾把種糧食的土地改栽龍眼,挨了不少罵。“村民牟開華母親把栽好的龍眼砍了,村干部苦口婆心相勸,親自幫她家補栽上龍眼樹苗。”
十年時間,桂圓林村發展龍眼4200多畝,戶均9畝。“這里的龍眼成熟期比‘兩廣長,肉質厚,味道純正,很多經銷商慕名而來。”村支部副書記張中平介紹,2009年,元厚鎮黨委成立了龍眼專業合作社,按照“五統一分”(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苗、統一栽植、分戶管理和受益)模式,對全鎮果農進行聯合,提高村民收入,促進龍眼產業健康發展。
合作社對2000畝龍眼進行了品種改良,將元厚龍眼送到國家農業部檢測,被評為“鮮果一等品”,“元厚桂圓”成為響當當的龍眼品牌,元厚成為貴州“龍眼之鄉”。
2015年,桂圓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367元上升到9300元,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的目標。龍眼產業成功鋪就了元厚群眾的小康之路。
近年來,赤水市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緊緊圍繞率先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建成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城鄉一體化和建設新型生態經濟強市,書寫出“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城市”互融發展的時代樂章。
風和日麗的午后,赤水的山野,金釵石斛爭奇斗艷,繁花似錦。旺隆鎮紅華村的袁圖會一家栽種石斛七八年,建起了30個大棚,種植石斛200余畝。她告訴記者,依靠石斛,每年收入七八萬元,家里去年買了一輛小轎車,她與栽石斛的鄉親們都過上了幸福生活。
像袁圖會這樣的石斛大戶,赤水市有4000多戶。為了幫助老百姓脫貧,10年前開始,赤水市政府成立石斛辦,每年拿出財政資金500萬元左右,對石斛種苗進行專項補貼,從最初每叢0.2元到現在的0.5元;扶貧資金統籌實行土地流轉補助和基礎設施投入扶持,多措并舉發展石斛產業,赤水的目標是再用2到3年時間,把金釵石斛基地從現在的7.1萬畝發展到10萬畝。
同時,赤水市抓住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機遇,把“竹業強市”作為經濟發展戰略,大力實施退耕造竹工程,全面推進“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建設,走竹業生態經濟增長之路。
丙安鄉丙安村村民曾富強在政策帶動下,栽種了600多畝竹林,一年產竹20余噸,靠賣竹筍和竹原料就可收入8萬余元。
曾富強說,過去的丙安村,大片土地種莊稼,只有河邊零散有些雜竹,既沒有經濟收入,也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漸漸走上“栽種一偏坡,收回一小籮”的窮路。
為走出這一惡性循環,從2000年起,丙安村開始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全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丙安村栽竹而興只是赤水市生態富民的一個縮影。
近10余年來,赤水市從福建省引栽更具工業加工價值的楠竹,開始以每年5萬畝以上的速度營造竹林,造竹面積達75萬畝。目前,全市竹資源總面積達130萬余畝,人均竹林面積超過4畝。
竹產業引領著赤水經濟發展,赤水市竹產業年產值達30億元以上,占全市工業產值的40%以上,竹地板、竹工藝品、竹纖維制品已遠銷日本、俄羅斯、美國、阿聯酋等17個國家和地區。
“生態產業扶貧既開創生態文明模式,又壯大了產業經濟,還讓貧困戶脫貧,真是‘一石三鳥。”丙安鄉鄉長周平底氣十足地說。
七星關區:石漠化治理讓荒山變“金山”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畢節市七星關區撒拉溪鎮沙樂村,山坡上一株株刺梨、核桃幼苗長勢喜人。61歲的村民鄭朝舉說,去年把家里3畝土地流轉出來發展刺梨產業后,他除了種點菜,就在刺梨基地干活,勞動量少了很多。
沙樂村是七星關區重點打造的六個“經果林示范點”之一,走的是一條“經果林—林下養殖—動物糞便提高地力”的良性循環路子,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得到提高。
目前,全村規劃集中連片種植刺梨2282.8畝,涉及七個村民組,595戶3430人,其中貧困戶171戶,現已種植500余畝。
“發展生態經濟,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生態修復和群眾脫貧致富兩不誤。”七星關區扶貧辦主任鐘華表示,通過樹立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的理念,七星關區正在通過生態建設,實現生態富民。
過去的七星關區,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態惡化、人口眾多,嚴重遏制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膨脹,糧食短缺,迫使陡坡開荒,林、灌、草、植被等遭到嚴重破壞,數以萬計的農民生活貧困,常靠政府救濟為生。
近年來,七星關區通過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有效保護了原有的森林資源,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森林的生態功能,實現了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
林口鎮是土法煉硫“后遺癥”重災區之一。曾經這里興起過9個硫磺廠,廢渣遍地、灰塵漫天、煙霧彌漫,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依托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契機,林口鎮發動和組織群眾,實施荒山造林5000畝、坡改梯4200余畝、經果林及水保林6900畝。如今站在林口街背后的山上眺望,昔日的白石頭山已看不見了,那些被洪水沖刷得溝壑縱橫的山也綠了起來,生態農業發展風生水起。
截至目前,七星關區已完成各類營造林59.3萬畝,水土保持治理9.23萬畝,石漠化治理12.3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4.96%提高到了50.42%。
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同時,七星關區不斷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產業,探索實施了不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為代價的特色產業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脫毒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高山冷涼蔬菜、山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中藥材、高山生態茶等六大板塊經濟。
“我們堅持走生態路、打有機牌,把生態理念融入農業生產,圍繞生態來利用和發掘特色農產品,努力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從而有效增加廣大農民群眾的收入。”鐘華說。
目前,全區已建成省級農業園區4個,入駐企業53家,實現產值21.6億元,帶動就業2330人,輻射帶動種植蔬菜10萬畝、中藥材4.8萬畝、苗圃基地820畝,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許多農民端上了“綠飯碗”,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綠毯子”,成了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錦屏縣:鄉村旅游美了山村富了民
“這才是我夢想的生活!”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略鎮平鰲村村民陳林,過去常年在外從事建筑施工,今年春節休工回家半個月后,決定留下來。
在陳林的印象里,過去村里的環境臟亂差,如今他覺得平鰲變了,變得新,變得美,變得更有精氣神。
陳林的感受,緣于錦屏縣近年來開展的鄉村旅游建設。錦屏縣積極利用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優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入手,實現山村美、產業興、文化活、精神悅。
走在平鰲村,太陽能路燈、休閑風雨橋、荷花池塘、老寨門、村寨公廁、排污溝渠都一一建起了,到處都能看到參天古樹,整個村莊別有韻味。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留住山水,關鍵還要留住人。要留住人就得發展產業,讓鄉村美、農民富。”錦屏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明波說,錦屏的特色在生態,生態在山水。
走進敦寨鎮雷屯村,清澈的亮江河靜靜地流過村莊,河面上的皮劃艇,伴著歡聲笑語蕩漾而去。在岸邊鋪滿鵝卵石的步道上,游客三五成群,端著相機不斷按快門。
優美的自然風光,讓雷屯村成為周邊地區群眾度假的好去處。“每逢節假日,每天到村里游玩的游客達上千人,停車位嚴重不夠用。”雷屯村黨支部書記龍相遠正在為招呼游客忙個不停。
村民朱守林過去靠種地為生,如今辦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在家門口搞農家樂,原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蔬菜是自家種的,豬是自家喂的,魚也多是自家養的。”朱守林說,他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去年靠這個農家樂收入了十多萬元。
雷屯村依托自身文化特點和生態環境優勢,推動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逐漸形成融自然風光和鄉村農業為一身,集休閑、觀光、游覽、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家園。
近年來,錦屏縣以生態資源為主體,以農業觀光、生態休閑旅游為目標,通過農業、生態、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資源的有機結合,突出鄉村游樂、產業基地、民俗風情,逐步形成融自然風光和鄉村農業為一體的生態致富路。
錦屏縣春蕾林場是全國最大的鄉村林場,林場面積超過1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70萬立方米。充分利用生態資源,林場發展林間套種經濟林和林下養殖等多種經營,目前已建立柑橘林基地1000余畝、高產油茶基地500余畝、松杉苗圃基地500余畝,種植鉤藤、金銀花等經濟林近400畝。
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錦屏縣不僅水美山黛,更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綠色福利和生態紅利。(責任編輯/郎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