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明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大幅擴張,高等教育費用逐漸增長,高校貧困生問題日益凸顯。以學生實際消費水平作為判斷其是否貧困的標準,更能準確地界定貧困生的內涵。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解決貧困生問題的關鍵所在。完善獎、貸、助、補、免五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可以使更多的貧困生接受多種形式的資助。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資助貧困生,有助于形成多渠道資助方式。在對貧困生進行物質資助同時,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資助同樣重要。
[關鍵詞]貧困生;教育投入;資助體系;心理資助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038-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高等教育規模也在大幅擴張。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有所拉大,高校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身心健康、學業成績、綜合表現等方面相對于非貧困生來說,處于弱勢地位。有數據分析顯示,學費的快速上漲對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性產生負面影響。[1]關注和資助貧困生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維護和人才的培養,有利于體現高等教育的公正平等。反之,對貧困生的漠視會造成高等教育公平正義的缺失,有損高等教育事業的公益性,不利于高等教育事業的平等性。
二、高校貧困生的界定
要完善高校貧困生的資助體系,首先要科學界定貧困生的范圍,確定資助的目標群體。一般認為,高校貧困生是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支付上大學所需的學費、住宿費等教育費用,基本生活費接近或低于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學生?!皳逃空{查統計,普通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15%~25%,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所占的比例為8%~12%?!盵2]
由于地區差異、高校本身資源有限性等原因,在貧困生的界定上,各地、各校、甚至各專業標準不一。高校貧困生一般來自于三種家庭環境。第一,農村家庭。農村家庭子女相對較多,經濟收入低微,無力承擔高額學習費用。第二,城鎮下崗職工家庭。父母雙方或一方下崗后,家庭失去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第三,特殊家庭。如單親家庭或父母雙亡,或父母身體欠佳,或家庭遭受重大變故。盡管對導致貧困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在貧困生的界定上仍然缺乏比較科學清晰的標準。有學者提出“根據國際上研究相對貧困問題的慣用方法,高校貧困生確認的貧困線可按以下公式計算:PL=X/2,其中,PL表示貧困線,X表示大學生的貧困水平(大學生用于大學生活、學習有關消費的平均值)”。[3]此種方法有其科學合理性,以學生的實際消費水平作為判斷是否貧窮的標準,更能清楚準確地界定貧困生的內涵,從而使他們獲得及時和必要的資助。
在確定貧困生時應該綜合考察其家庭經濟狀況和本人的消費水平。家庭經濟狀況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參考學生家庭所在地的鄉、鎮政府或街道委員會出具的貧困證明;另一方面,高??梢越M織輔導員、班主任對貧困生家庭進行走訪,實地考察了解其家庭經濟狀況。而對個人消費水平的考察則需要輔導員、班主任、同學、室友等反映真實情況。另外,從學校一卡通中心處調查掌握的學生飲食卡的消費情況,也是考查學生個人消費水平的參考因素之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特別貧困的學生因為不愿意成為被特別看待的對象,往往不主動申請貧困生資格,導致失去被資助的機會,而那些家庭經濟并不十分困難的學生卻爭取到了資助,使有限的救助資源不能落實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因而,充分考慮這部分貧困生的心理狀況,是高校界定貧困生資格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輔導員、班主任的深入調查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有利于幫助這部分學生接受資助。
貧困生的確定工作是復雜和瑣碎的,不僅包括確定資助的目標群體,還包括對已獲資助的貧困生的長期跟蹤考察。也就是說,獲得資助的學生如有奢侈浪費的生活消費,應隨之被取消資助資格。當然也要充分考慮到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價的上漲,學生消費水平也會發生動態變化。學生對于電腦等必需學習用品的購買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是奢侈消費,所以,高校必須定期組織貧困生資格認定和民主評議工作。
三、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對策
(一)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解決貧困生問題的關鍵所在
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受教育者個體和社會都能獲得較大回報,并且社會獲得的效益要遠遠大于個體獲得的效益。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基本經濟原則,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應該是教育成本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皵底诛@示,教育投入所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也是4.1%?!盵4]而我國目前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經過調整后,我國實際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僅為2.4%,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就進一步擴大。[5]實際上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里就規定2000年中國教育經費投入要達到4%。2012年,中國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盡管教育投入總量有了較大增加,增幅也較大,但從人均的角度來看,教育支出仍較低。如果再考慮到人口的因素,我們以人均GDP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國為6.10%,是中國的7.44倍。俄羅斯為1.87%,是中國的2.28倍;巴西為2.29%,是中國的2.79倍。[6]教育投入不能與經濟增長步伐、投資比例同步,使得一部分學生無力支付高等教育費用,一部分經濟困難家庭中品學兼優的學生面臨失學困境,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流失,這對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性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高等教育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達成。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高等教育機會越來越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如有研究表明,“隨著收費標準的不斷提高,與之相伴的是高校學生總體中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比重下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布越來越受到家庭貧富狀況的影響?!盵7]在高校中,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學生因其家庭可以為其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他們可以安心的投入到學習和各種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動中。而貧困生為保障最起碼的學習、生活條件,需要省吃儉用、爭取各種勤工助學的機會,承受著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在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有限的條件下,還存在高等教育和義務教育搶奪資源的矛盾與沖突。對于公益性濃厚的教育領域來說,考慮到大眾的承受力,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步伐不應該延伸到高校的每個角落。否則,教育本身將會出現危機,面臨失去應有的本質功能的危險。所以,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是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高等教育成本過度分擔到個體、高校貧困生問題泛化的關鍵所在。從近幾年我國經濟迅速、平穩的發展趨勢來看,加大教育投入是政府有財力能夠實現的政策。這就需要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和重視,從財政投入上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重視。作為相對“弱勢群體”的教育部門,也要能夠積極努力爭取政府的財政預算,發展教育及高等教育。
(二)完善獎、貸、助、補、免五位一體,聯動助學的資助體系
獎、貸、助、補、免的多元資助體系包括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種對貧困生的資助方式。獎學金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獎學金和助困獎學金,通常以優秀的學業成績為評選標準。但是對于貧困生來說,受制于家庭的文化資本、經濟狀況等綜合因素,獲得獎學金的難度較大。因為有研究表明,在“大學生群體趨于多元化的時代,對于有幸跨入研究性大學的貧寒學子而言,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學業參與過程及學業收獲,與非貧困生相比,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貧困生的學業參與程度顯著低于非貧困生,且在學業習慣方面的差異較為明顯”。[8]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國家貼息,銀行與學生個人簽訂協議,發放助學貸款。但受制于學生畢業后追蹤難度大或缺乏誠信不能如期還款,銀行不愿意承擔過多的借貸風險。勤工助學指貧困生在課余時間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校內或校外做出一定服務,取得相應報酬,但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明顯供不應求。困難學生補助,是在確定貧困生對象后,給該部分學生發放困難補助,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對特困學生免去或減少學費,使他們順利地走進大學和完成學業。但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的學生受益面都較為有限。針對現有資助體系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采取必要措施,完善資助體系。
1.擴大獎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學生受益面。獎學金雖有鼓勵先進、促進學習的作用,但是考慮到貧困生特殊群體的學業弱勢地位,在學習成績條件的硬性規定上可以適當放寬松。并且可以設單項獎,如進步獎、品行獎、特長獎等使貧困生突出的某一方面得到肯定,讓貧困生增加獲得資助的機會,增強他們對自身發展的信心。此外,高校在發放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時,要以準確確定貧困生對象為前提,從而保證貧困生能夠及時獲得資助,順利進入大學并完成學業。目前高校開通的“綠色通道”制度尤其值得提倡和繼續發展。
2.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在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中,“政府的主導作用表現在,不僅從講政治的高度要求銀行積極開展助學貸款工作,還要從政策的層面使銀行愿意從事這項業務,最后還要組織協調銀行與學校的關系”。[9]也就是說,助學貸款不僅僅是銀行與學校、學生發生協議關系。這其中,政府應該發揮出本身的宏觀管理和監督作用,分擔助學貸款中銀行承擔的風險成本,擴大對助學貸款做出貢獻的銀行的宣傳力度,以帶動和引領其他銀行。也可以考慮建立公益性的教育銀行。銀行自身提高認識和責任感,簡化國家助學貸款申辦手續,并且探索多渠道發放助學貸款的方式。學校既要做好對學生貸款的咨詢服務,又要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嘗試將學生誠信狀況納入學生道德品質的考核中,記入學生檔案,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避免學生就業后不還借貸款項或延期還款的行為。作為學生個人,應該言必行、行必果,嚴格依照合同履行還款義務。
3.提供形式多樣的勤工助學崗位。高校的勤工助學崗位既要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發揮出所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學有所用,樂于從事,另一方面也要使學生獲取相應的物質報酬,從而解決生活所需。除付出體力勞動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和教師共同做科研,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科技創新、參與本科生創新計劃等方式助學。校內崗位畢竟有限,不能滿足所有貧困生的需求。所以,勤工助學應該由校內延伸到校外。高校應積極探索和企業、公司、實習基地等合作提供的勤工助學新形式。學生從運用基本體能到走向科技知識創新,從學校主動提供崗位到學生自我創造機會,不斷發展新的勤工助學形式。除此之外,學生需要處理好勤工與助學之間的關系,尋求勤工和助學的平衡,不能因為勤工而耽誤學業成績,否則就適得其反了。
(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資助貧困生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群眾通過合法勞動、誠實經營率先成為富裕階層。這些先富裕起來的人群可以起到一定的公益作用,如以個人或集體的名義在高校設立專項的貧困生基金,利用豐富的物力資源盡己所能地對高校貧困生開展資助,從而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社會公益團體亦可通過宣傳、呼吁等組織方式,加強對貧困生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注重營造一種廣泛關心和支持高校貧困生的良好社會氛圍。目前,在我國有較多的社會公益團體,如青協等在救助弱勢群體的工作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充分發揮公益團體的積極作用,既可以救助高校貧困生,又能夠在社會上形成友愛互助的風尚,還可以增強自身的良好公益形象,可謂一舉多得。
企事業單位根據自己對人才的需求和實際發展情況,和高校合作,與學生個人簽訂就業意向協議,也是資助貧困生的一種有效形式。在這種合作方式中,企業承擔學生在校的學費和生活費。高校秉著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使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和運用所需理論和技術。學生畢業后需要履行到該企業工作服務一定年限的承諾,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貧困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難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高校辦學的運行成本,同時也解決了一些艱苦行業招聘人才難的問題。
(四)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資助
由于經濟上的拮據,貧困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往往能敏感地感受到和非貧困生的較大差距,從而產生自卑和自閉心理,誘發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會有不良行為。因此,加強對貧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自信、自立、自強教育
貧困不是一種錯誤、更不是一種恥辱。不陷于貧困、消除貧困才是正確積極的行為。高校可以通過樹立各種優秀的、有所作為的曾經是貧困生的優秀學生代表的典型形象來激勵和引導貧困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找到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并充分發揮。不要有意強化“貧困”的概念,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貧困生周圍的人群,尤其是同學、室友等要營造團結友愛的氛圍,使他們擺脫心理上的孤獨,幫助和教育他們自信、自立、自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們“貧困”的烙印,使他們積極面對貧困,正視貧困,最終通過他人幫助和自我努力擺脫貧困,走出困境。同時,貧困生自己要學會調整心態,不被動依靠他人,主動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勇于解決生活困難,順利完成學業并成功就業。
2.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開設課程時,任課教師要能夠很好地聯系實際,避免空泛的理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活動,如座談、聯歡、團體輔導等?!耙源龠M健康人格發展為主線,從認知過程、情緒調控和行為訓練三個維度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10],尤其要關注貧困生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采取積極措施進行疏導,避免學生極端行為的發生,以防患于未然。開設、開通心理咨詢室和24小時的心理熱線等,使貧困生找到傾訴的對象,從而有效排解內心不良情緒,必要時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治療。還可以通過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社團活動等,使貧困生獲得一定的歸屬感,幫助其在集體活動中認識到自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在人際交往中滿足被尊重的需要。高校學生組織、社團組織亦是支持和幫助貧困生的有利資源。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民權,俞建拖,李鵬飛.學費上漲與高等教育機會公平問題分析——基于結構性和轉型性的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2).
[2]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R].2008:34.
[3] 林良夫,呂瀾,費英勤.高校貧困生助學策略管見[J].教育發展研究,2004(3).
[4] 石城客.教育投入占GDP5%,別再看上去很美[EB / OL].http://gb.cri.cn / 27824 / 2009 / 05 / 12 / 2165s2508579.htm.2009-5-12.
[5][6] 世界各國教育經費數據對比[EB / OL].http://edu.ifeng.com / news / 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2010-2-21.
[7] 陳曉宇,閔維方.成本補償對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J].教育與經濟,1999(3).
[8] 熊靜,余秀蘭.研究性大學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學習經歷差異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9] 王民忠,鄒華東,狄濤.完善高校救助貧困生體系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4(6).
[10] 李娜,錢保華.高校貧困生心理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