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馳騁市場激士氣——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路徑】
通過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創新人才激勵力度,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等路徑,重慶出臺《重慶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文件,從經費、收益和獎勵等方面對成果轉化激勵政策作了明確規定,調動科技人員及創新團隊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2016年4月21日,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現場。
一展臺前,一臺手術機器人引發了圍觀。
人群中間,重慶華鵲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耀博士正在介紹機器人的優越性能:“這臺機器人可以讓專家遠程給病人做手術——比如,遠在北京的醫生可以通過遠程系統,操縱在重慶的機器人對病灶進行手術。”
這是從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均簡稱“重慶研究院”)“下海”后,李耀首次公開展示他的“華鵲”手術機器人。
半年前,重慶研究院17名科技精英集體“下海”,李耀正是其中之一。
轉化“瓶頸”
2012年,收到重慶研究院邀請的李耀,帶著他在美國做了10年的機器人項目來到重慶。
很快,李耀組建團隊,啟動了手術機器人項目的研發。
3年后,他們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國內首個全外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平臺,以及首個觸覺控制虛擬現實手術系統……
科研成果出來了,但如何將其更快地變成產品?
“產業化比科研難多了。”重慶研究院院長袁家虎說,科研熟門熟道,只需要科學家和項目經費兩個要素,而成果產業化卻需要市場、生產管理等諸多要素介入。
“很明顯,這不是科研機構的強項。”李耀說。
和李耀一樣,重慶研究院的智能多媒體團隊、石墨烯團隊也遇到了同樣的“瓶頸”。
“無論再牛的理論,如果不應用就等于‘零’。”曾在人工智能領域斬獲多項國際“第一”的周曦博士說。
“我們應該到市場上去接受考驗!”擁有多項石墨烯技術專利的史浩飛博士也躍躍欲試。
問題是:如何才能提高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效率?
“娘家”托底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熱詞。
在此背景下,重慶研究院決定:助推科技人員“下海”,直接推動技術成果進入市場。
“科技人員征戰商場,有很多先天不足,要面臨產品開發、投資融資、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困難,很可能會跌倒、會失敗。” 談起創業,周曦五味雜陳。
如何解決“下海”的后顧之憂?
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促進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和《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關于發布〈員工留職/離職創業協議書〉的通知》出臺。
消息一出,重慶研究院炸開了鍋。
“兩份文件解決了兩個問題:股權激勵和創業托底!”袁家虎說。
股權激勵——即通過“股權+現金”方式進行獎勵,技術成果所占股權的50%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成果轉化現金收益的40%以上獎勵給技術團隊。
創業托底——“下海”者可以申請留職創業或離職創業,3年內可要求返回原工作崗位,研究院按照不低于原職級/職稱、薪酬的原則重新聘用。
“技術成果轉化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術人員助推,而讓這些技術精英‘下海’的前提,一是高回報,二是后顧無憂——這就是我們出臺兩份文件的初衷。”袁家虎說。
聞訊,“李耀們”喜出望外。
“我們團隊立即遞交了創業申請書!”李耀說。
壯士出征
2015年10月13日,重慶研究院科技人員創業啟動儀式現場。
作為首批離職創業的科技人員代表,李耀與袁家虎正式簽訂了《離職創業協議書》。
“我是團隊中年齡最大的!”生于1980年的李耀笑稱。
李耀所帶領的7人手術機器人團隊,平均年齡28歲,其中6位是博士。
除了手術機器人團隊外,首批離職創業的還有石墨烯團隊和智能多媒體團隊,共17名科技人員。
放眼全國,像這樣科研團隊集體離職創業的情況還很少見。
“不同于‘一錘子買賣’式的技術轉讓,也不同于一些院企建立的松散合作關系,這3個團隊與企業建立的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合作關系。”袁家虎說。
比如,李耀全職出任重慶華鵲公司首席科學家一職,帶領團隊繼續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同時也全權負責企業的研發管理。
“今后,我們將建設研究和產業兩支隊伍,在‘科研戰線’和‘經濟戰線’并肩作戰,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進市場。”袁家虎說。
“‘下海’以后,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手術機器人‘重慶造’!”李耀激動地說。
如魚得水
“下海”后,李耀的目標更加清晰——叫板擁有行業壟斷地位的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以往國內都是在模仿‘達芬奇’搞研發,認為‘達芬奇’就是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金標準’。”李耀說。
為真正實現創新和超越,李耀團隊重新制定了一套手術機器人技術標準,跳出了“達芬奇”的束縛。
“我們將向小型化、模塊化及專科化發展。”李耀說。
相比科研機構資金的捉襟見肘,重慶華鵲公司的資金保障讓李耀團隊可以心無旁騖。
作為首席科學家,李耀全權負責產品研發,而合作公司負責管理和產業化渠道,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大大增加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底氣。
雙方合作,相得益彰——如今,“華鵲”手術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已基本成熟。
“‘華鵲’”的價格或許僅為‘達芬奇’的1/10。”李耀自信滿滿。
預計2016年底,“華鵲”手術機器人就將應用到西南醫院的胃腸手術中。
較之李耀,“下海”稍早的周曦已將產品推向了市場。
2015年11月16日,重慶中科云叢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人臉識別系統在重慶銀行上線。
“該技術能動態識別人臉,并與公安系統進行對比,確保人員信息的真實性。”云叢科技CEO周曦說。
目前,云叢科技已具備了研發、集成、售后的全產業鏈拓展能力,其產品已占據人臉識別市場30%的份額。
【點睛】
關于對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從2012年起,重慶就陸續出臺了股權激勵的相關方案,充分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重慶科技成果轉化。
今年,我們又出臺《重慶市科研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和《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推出了“七條新政”。中國未來的發展太需要科技創新了,而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動力和激情。為此,對真正有才的專家學者,政府要“給名、給利、給興趣(允許其按照自己的科學興趣自由探索創新)”。
下一步,重慶市科委將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和操作機制,不斷提升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切實推進“七條新政”的落地,發揮好計劃項目的導向作用。
——重慶市科委主任李殿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