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現狀,提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并分析未來的發展走向。
【關鍵詞】高校 體育教學 改革現狀 對策 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004-02
我國高校依據國家相關部門下發的關于體育教學改革的文件精神,開展了許多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成效較為明顯。但是,因為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質量仍舊差強人意,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此,需要認真總結當前的改革現狀,并對未來的發展走向做出認真思考,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出謀劃策,以確保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
(一)教學觀念落后。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高校體育的教學工作仍存在實踐課學時較多、理論課學時較少的問題,對體育技術方面訓練比較重視,對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較為輕視。有調查研究表明,很多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理論課學時僅占整個教學總數的1/10,還有的更少,幾乎沒有理論課教學。這種教學觀念過分強調了鍛煉學生體質,沒有遵循終身體育學習與健康第一的理念,導致學生沒有形成自我鍛煉的習慣,體育意識較為淡漠。在學生自身意識淡薄的體育觀念影響下,學生難以掌握技術,難以掌握更多的技能,進而難以提高體質。
(二)教學模式陳舊。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較為陳舊,通常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對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地強調。在體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身體鍛煉,忽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身份,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難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導致體育教學程序化,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教學手段不創新,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很難促進學生個性更好地發展,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教學形式單一。我國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體育教學,按照男女性別進行分班的體育教學方式不多。在班級體育教學中,學生接受了相同的授課內容,但是,不同學生之間生理狀況、心理情況、身體素質、性別、體育能力、對體育課程的認識程度等存在不同,如果按照相同的內容進行授課,就會導致過分重視共同參與,沒有注重學生個體的個性發展和體育愛好,與學生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嚴重不符。
(四)考核方法不科學。在當前的高校體育課程考核中,最為常見的手段是體能測試和體育達標測試,評定方法較為單一,考核方式也較為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體育水平,考核方法不全面、不科學。有的學生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不需要參加過多的體育鍛煉就能在體育考核中達標,取得較高分數。有的學生不具備較高的身體素質,雖經努力參加體育鍛煉也難以達標,還難以提高體能,因為考核機制不全面,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導致體育教學改革的片面性。
二、對策與建議
(一)更新教學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學理念能否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發展相適應,對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決定作用。進一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必須從體育教學的功能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將教學中心轉移到健康第一、終身體育上來,實現學生身體教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因此,應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緊緊把握住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健康。在學生終身學習和教育的過程中,終身體育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必須始終堅持與發展,進一步促進健康的發展。高校體育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個學生在校期間體育學習的最高階段,也是學生時代的最后階段,與社會體育直接銜接,因此,必須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理念。
(二)豐富教學內容。“健康第一”是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應對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采取課堂上所學習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指導健身訓練。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必須做到以人為本,注重自身鍛煉、淡化競技,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另外,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出發點應該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機地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鍛煉科學等結合在一起。首先,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內容的多樣性和實用性,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與體育能力的需要。其次,認真傳授健身方法和理論基礎知識。采取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快速學習和掌握健身方法和理論知識,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導下,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再次,將運動項目進行簡化,并進行創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要適當降低動作的難度,在學生宜于接受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簡化、創新與編排,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最后,在傳統項目教學基礎之上,在教學中增加流行項目。例如,體育舞蹈、運動健美、游泳、滑冰等各種項目,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滿足大學生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
(三)改革考核制度。在傳統的高校體育課程考核中,往往要求學生及格或達標就可以,這導致學生只要求分數高低,不去追求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必須對考核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和考核體系,將評價考核的重點立足于檢驗教學水平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基礎之上,全面評價學生生理與心理狀況、掌握體育技能和知識多少、愛好與興趣等,將傳統的達標考核評價轉化為多因素綜合評價,依據考核促進教學改革和發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建設師資隊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體育教師,制訂有效科學的培養方案與措施,建設與課程改革相符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一是要強化培訓,提高教師科研能力。高校的體育教師要主動參加培訓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確保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二是構建完善科學的激勵與競爭機制。高校的體育教學教師團隊要團結高效,具備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師,以學科帶頭人為中心,逐步實現交流、科研、教學、訓練等活動。要在激勵機制的激勵下,鼓勵教師參與各種競爭,培養教師創新與改革意識,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三是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與能力。要通過實踐進一步完善教師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其在學生們心中的地位。
三、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走向
(一)體育教學必然走向終身體育教育。體育教學的全新教育理念是終身體育教育,對個人的健康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終身體育教育。從一個學生的學習開始,體育教學、體育學習、體育鍛煉就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貫穿于生命之中,服務個人的身體健康和體格強健。所以,高校體育的教學工作必須與學生個人的終身體育有機結合,同時為學生開展終身體育鍛煉提供可靠保障。高校體育的教學工作,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和興趣,然后進一步發展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水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融合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務于體育教學工作,進一步滿足社會發展對體育教學的各項要求。
(二)要符合學生需求與身心發展特點。當前或今后一個時期,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與學生要求和個性特點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首先,更加需求體育知識。高校學生除了要掌握鍛煉技術和一定的技能外,還必須掌握豐富的體育知識,確保能夠做到終身體育。其次,學生健身的需求。當代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健身不但能夠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再次,滿足學生對健美的渴望。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大學生的體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健美已經成為時尚。最后,學生對娛樂的追求。體育活動不但可以健身,還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可以在運動中得到樂趣。
(三)教學內容必然要豐富多彩。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進步,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改變,教學目標由舊有的單一教學目標發展為多元化目標,主要體現在健身、娛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競技能力等多個方面,這為進一步完成體育課程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凸顯了體育教學工作的競爭性、娛樂性及以人為本的教學特點,同時突出了團結協作精神和拼搏進取精神,鍛煉了學生的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
(四)要重視不斷創新。在當前充滿創新的年代,創新已成為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體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體育課程教師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關鍵,體育教師必須充當好這個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確認學生是整個教育和學習的主體,營造學生自由發揮的氛圍,提供給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空間;其次,改革教學方式與手段,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定創新內容,指導幫助學生開展創新。
總之,要確保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大改革力度,有效落實體育教學工作中的科學理念,讓學生全面、科學地去了解體育課程,依據自身實際培養體育愛好,進行體育鍛煉,全面提升自身身體素質,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確保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珊珊.淺析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對策[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2]張棟.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2)
[3]程斌鵬.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
[4]崔紅艷.終身體育背景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36)
[5]付海燕.試論高校體育教學如何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4)
【作者簡介】曾忠文(1970— ),男,本科,副教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