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微型課題的特點,探索地理教師如何利用微型課題開展教研活動,認為微型課題激活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
【關鍵詞】微型課題 地理教師 教研活動 活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068-02
地理教研是指地理教師針對一定的教學問題進行鉆研,在教研活動時進行成果的交流、分享。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地理教研組這個集體的教研氛圍。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地理教研組立足實際,勇于創新,大膽嘗試微型課題研究。實踐證明,微型課題的研究激活了地理教研活力,提升了教師的研究能力,是一條引領地理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成功之路。
一、微型課題的特點
微型課題研究也稱作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梳理、篩選和提煉,使之成為一個課題,并展開扎實的研究。微型課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周期短。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了,這時候教研活動就開始了。教師什么時候解決了問題,把解決方法記錄下來,把過程和反思寫下來,這個微型課題就結題了,整個研究時間短的兩至三周,長的三至五個月,最長的一般不超過一年。
(二)平實。微型課題研究立足于當前地理教學實際,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盲點、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這些都是地理教師研究的內容。微型課題研究的角度可以很小,甚至可以是某一章節一節課的某個知識點的解決措施,它不脫離老師的教學實際,研究活動真實,研究過程踏實,研究的結果放在教學活動中去“實踐”,非常務實,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激活科組教研活力非常有效。
(三)收效快。教師遇到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轉入到下一個問題的研究;每解決一個問題都可以得到一點收獲。它不需要觸及該問題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統的經驗總結,也不一定要將自己的研究心得發表,關鍵是要讓自己得到收獲。
(四)靈活。地理微型課題存活于教師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中,它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也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課題成員的組建上可以3-5人,也可以1-2人甚至1人,每一位地理老師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
二、地理教師微型課題教研活動的開展
地理教研是交流、分享成果的過程,地理微型課題是對地理教育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尋找規律和方法、總結經驗的過程。它們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沒有鉆研就沒有發言權,地理微型課題的研究就是教學鉆研,它腳踏實地,很接地氣,與我們日常地理教學密切相關。地理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開展微型課題教研活動。
(一)從地理教學的盲點、熱點、難點、疑點中提煉微型課題。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所遇到的困惑,有時是一瞬間的,但如果教師能留住困惑,從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就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通過研究,可以讓人豁然開朗,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師的教研能力會很快得到提升。比如,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高中地理必修一“晝夜長短的變化”這個知識點因涉及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晝弧和夜弧比例的變化,極晝極夜等知識點,空間想象力強,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建立起立體模型,難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為此,筆者組織開展了“利用地理模型,突破晝夜長短知識難點”這個微型課題的研究,獲得的成果主要有:制作了地理模型一個、錄制了微課錄像一個、制作了晝夜長短教學課件一個、晝夜長短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一篇、模擬試題一套。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所制作的模型、微課、課件、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測試題等資料應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從日常教學的聽課評課中提煉微型課題。筆者所在的地理組每個學期都要開展公開課、同課異構等活動,平時地理教師相互之間也經常聽課評課。在聽評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即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差不大,但教學思想、教學策略、肢體語言不同,教學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有的課堂幽默活躍,有的課堂沉悶無趣。為此,教研組內展開了一個“如何設置地理教學的興奮點”微型課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地理故事在教學中的應用、古典詩詞在教學中的應用、電影音樂在教學中的應用、巧妙的課堂語言的應用等。通過該課題研究,豐富了課堂素材,激活了課題興奮點。
(三)從教學交流中提煉微型課題。教師在辦公室總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比如,周測試卷批改學生答題問題、地理資料的使用問題、學生課堂紀律問題,等等。其中,所討論的問題有一些共同話題是值得老師們去思考和整理的。比如,每年三月份高三藝術生藝考回來后,在考前60天的有限時間里,如何有效地指導他們復習?主要可以通過哪些形式來組織學生進行復習?特別復習哪幾個知識版塊?如何通過有效的訓練來落實考點及強化學生的審題技巧和答題技巧,提高學生的答題準確度?這是高三地理老師普遍遇到的問題,基于以上問題,筆者所在的備課組開展了一個“如何提高畢業班藝術生高考前60天的地理科成績”微型課題研究,通過研究,構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綜合指導方式,確定主要地理知識板塊并幫助藝術生構建地理常見的答題模式,建立有效的學案庫,最終提高畢業班藝術生地理科成績。
三、微型課題激活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
微型課題的研究,提升了地理教師的教研水平,讓地理老師變成了鉆研者,能夠以研討者、實踐者的身份站到教研平臺。
(一)更新了教學理念。教師在微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查閱大量關于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課題研究的過程變成了一種學習充電的過程。比如,筆者在研究“利用地理模型突破晝夜長短知識難點”這個微型課題時,學習了建構主義理論,只是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如老師、伙伴等)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才是認知的主體。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筆者讓學生看書、查閱資料,制作地理模型,在做模型的過程中對知識點進一步進行理解,通過制作的模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利用地理模型,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的重點、難點能簡單明了顯現,讓學生手動起來,腦子動起來,從而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二)豐富了課堂教學素材,提高了課堂效率。比如在研究“如何設置地理教學的興奮點”這個微型課題時,筆者負責的是古典詩詞的在教學中的應用,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找到了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在“氣候的形成因子”這個教學內容的授課中,筆者給同學們布置一個任務,就是開展改寫詩句的接力比賽,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來聽課。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哪些因素是影響降水,哪些因素是影響氣溫,在講解的過程中讓他們用心地做筆記,并思考與游戲相關的內容。理論內容講完后,接著就是開展游戲,有了教師前面的知識講解,學生在開展這個活動的過程中非常積極踴躍地參加,也造了很多有趣的句子,比如:“城市四月芳菲盡,郊區桃花始盛開”、“向陽四月芳菲盡,背陰桃花始盛開”、“低緯四月芳菲盡,高緯挑花始盛開”、“內地日出沿海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背風坡日出迎風坡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等等。
(三)提高了科組成員合作互助的能力。微型課題的研究,使得老師們更加注重自我反思,以前很多老師做完工作就沒有再花時間進行思考和反思,總結得失等。因為沒有從中再思考總結,這次出錯的地方下次不可避免再次出錯;這次尋找到的典型案例沒有保留,下次還得苦苦尋找;這次的靈感沒有記錄下來,下次還要尋找靈感,沒有形成我們今后有用的一種地理課堂資源。現在教師加強了反思,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黃長法.微型課題研究——校本教研新途徑[J].網絡科技時代,2008(16)
[2]楊建亭.開展微型課題研究 提升教研組活力[J].教學與管理,2008(29)
【作者簡介】溫廣源,南寧市橫縣中學教務處副主任。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