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個力度空前的文件,為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提振了從業者的信心,讓聞者疾呼實體書店的春天來了。
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鄉鎮網點為延伸、貫通城鄉的實體書店建設體系,形成大型書城、連鎖書店、中小特色書店及社區便民書店、農村書店、校園書店等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這個力度空前的文件,為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提振了從業者的信心,讓聞者疾呼實體書店的春天來了。
對實體書店給予獎勵、補助等扶持政策早已在實施。從2013年到2015年,中央財政共用3億多元專項資金扶持了全國210家有文化影響力的實體書店。除中央政府,各地政府也有所行動,從2012年至2015年,上海新聞出版局動用專項資金近5000萬元,扶持了百余家各類實體書店。而有國資背景的三聯韜奮書店,在2014年就曾獲得200萬元的獎勵和600萬元的財政資金。依靠政府“輸血”式政策的扶持,近年實體書店總量下滑以及倒閉狂潮基本止住了。不過根據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2015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58本。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這足以表明,實體書店行業任重道遠。
毫無疑問,隨著人們休閑娛樂的多元化以及電子閱讀的發展,一個難以回避的趨勢就是,實體書店的市場空間將會越來越小。當大家都為生活疲于奔命,擠出時間閱讀是奢侈的,即便閱讀,很多人都更青睞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相比,電子閱讀讓人覺得更方便、更好地利用了碎片化時間。這種生活方式層面的改變,對實體書店來說才是最致命的。當然這并非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逆轉的前提是壯大閱讀的市場空間,培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氛圍,但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在紙質閱讀習慣逐漸淡化的同時,運營成本過高也是實體書店難以盈利的客觀原因。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巖說,在總成本中,租金和物業費占到40%?50%,人工成本則有20%,圖書上的投入只占20%左右。雖然,近年來圖書價格也在增長,但如果租金和物業費還居高不下,圖書投入想必會帶來更大壓力。今年1月6日,著名出版人三石在“全國千家實體書店發展大會”上說,多數書店盈利的圖書只有三成。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實體書店要么滅亡,要么應該探索救贖之道。在這樣的困境中,用好政府層面的扶持政策,通過創新和優化服務,向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多元化、社區化、沙龍化轉型,將實體書店打造成文化綜合體,成為文化的組合餐,應該是未來實體書店突破單一經營模式、打造立體模式的關鍵。
事實上,有很多實體書店已經走在了轉型的路上,從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宣布通宵營業開始,隨后鄭州“書是生活”書店、杭州“悅覽樹”24小時書店、深圳書城中心城24小時書吧、太原書城“夜讀時光”……24小時不打烊,書韻與咖香結合,已經悄然成為實體書店轉型的一次集體嘗試。隨著經營理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拒絕坐以待斃,開始布局,并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在借鑒、創新、轉型的道路上,他們慢慢地嗅到了“春天”的味道。
不過,并非所有實體書店都擅長“復合經營”,將餐飲業、文創業等其他行業整合進文化空間,并非易事。更何況要做到專業,給用戶更佳的消費體驗,實體書店轉型,實質上是經營者理念與才能的轉型。然而至今尚不樂觀,用資深出版人張金的話說就是“擺上書架和書,就等著顧客來買書了”“創新的盈利模式不是沒有,辦法總比問題多,歸根結底還是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思維懶惰,創新不夠”。這也許是實體書店雖然“回暖”,春天卻姍姍來遲的主觀原因。
生活就像鐘擺,偏到某一邊,又會偏回來。實體書店擔負著涵養人們心靈家園、參與城市精神構建的功能,建設書香社會、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作用,更是文化惠民的民生工程,但它終究是一門生意,要在基本的商業規律下贏得市場的尊重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意,書店是讓“腳步停留,讓心行走”的精神處所,風雨飄搖中,實體書店能否優雅地生存并成長壯大,實體書店的“春天”來了嗎?我們期待著、憧憬著……
春天就在不遠的前方
安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發行處副處長):從第一個方面看,“十三五”的目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要翻一番、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性產業等,這些都會極大地促進人們的文化消費。從第二個方面看,很多知名書店、特色書店都在蓬勃發展,這是一個趨勢,反映了市場的需求。從第三個方面看,國家現在高度重視,政策給予了很多支持,這是前所未有的。相信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文化越來越重視,實體書店將保持一個很好的增長態勢。
張作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會同相關部委出臺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我認為恰逢其時。《意見》對正在復蘇回暖的實體書店行業,不啻為一劑強心針。
《意見》當中提出了實體書店發展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列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措施,我認為也是給這個行業“雪中送炭”。《意見》不僅讓大家振奮和期待,更讓所有人有理由相信,實體書店將面臨發展的大好機遇。
尹昌龍(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隨著城市化的擴張,以及現代大都市的不斷形成,人們的閱讀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作為重要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的實體書店,特別是新華書店,如何順應潮流,構建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閱讀和文化消費方式,是其生存發展的關鍵。可以說,《意見》出臺,為實體書店適應現代社會的轉型升級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是一項促進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令業內人士倍感振奮鼓舞。
涂華(江西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近期,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是近年來干貨最多、含金量最高、政策支持力度最大、領導最重視的一份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文件,這無疑將給實體書店的發展注入巨大的動力。實體書店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實體書店一定能把握機遇,在新的歷史時期走出一條改革發展的新路,為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和書香社會的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只是一陣暖流
陳輝(資深書評人):當然,也應看到“扶持”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比如出現搭車效應、降低整體效率等現象。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已非一日,但有趣的是,直到今天,我們對“實體書店”的定義始終不夠清晰,究竟什么才算實體書店?在“實體書店”的營業額中,賣書所占比例是多少?賣咖啡的比例又是多少?算算賬就會發現,與后者相比,前者微不足道,而經營者無心文化活動,偶爾辦個講座,也多是大談美容、消費、養生、享受之類,這樣的“實體書店”不僅不是文化陣地,反而淪為消費主義的傳聲筒。在此基礎上的實體書店不僅不能形成自組織,反而會進一步瓦解公共精神。扶持是必要的,但扶持本身也要講專業度,要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深入分析。
湯嘉琛(評論專員):要實現建設“書香社會”的構想,從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提供創業和培訓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管理、規范出版物市場秩序等方面扶持實體書店必不可少,但想辦法提高閱讀率更關鍵。如果不能激活民眾對閱讀的興趣,即使實體書店能暫時免于關門歇業之困,其前景依然不樂觀。
張蕭然(《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依靠政府“輸血”式政策的扶持,近年實體書店總量下滑以及倒閉狂潮基本止住了,但從長遠來看,依靠此政策是否就能迎來實體書店的春天,答案仍讓人難以樂觀。市場的供需關系是決定商品運營狀況的根本。隨著人們休閑娛樂的多元化以及電子閱讀的發展,一個難以回避的趨勢就是,實體書店的市場空間將會越來越小。培養閱讀習慣和培育市場空間,以及依靠書店自身力量“自救”,相比財政補貼更為重要,否則,沒有市場需求的實體書店,即使林立,也只是一個華麗的裝飾品,沒有太多的價值,浪費財政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