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校園暴力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廣泛存在于師生、生生之間。據相關資料統計,青少年犯罪總量占我國刑事犯罪總量的70%以上,校園暴力已成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究其原因,有學校德育滯后、社會戾氣過重、家庭教育偏離和規則法律缺位等方面。所以,要解決校園暴力問題,單單依靠學校的“一己之力”是不夠的,需要挖掘問題的根源,需要各方面的協同,更需要情理法的并用。
在中國的“情理法”之中,情為基礎,理為本,法是最后的界限。當要對未成年人實施法律措施時,足以見得情與理已經失去了相應的效用。在遏止校園暴力問題上,要深入研究并綜合考量“情理法”三者各自的優勢,通過宣傳教育、規則約束和法律懲戒,共同構筑起抵御校園暴力的安全防線。
一、有情:從尊重生命開始
引發校園暴力的誘因有許多,從某種程度上講,尊重友情的意識淡薄和對生命無所敬畏是其真正的思想根源。許多受訪的未成年人表示,事發之時,他們絲毫沒有害怕的感覺,同學之誼、師生之情瞬間就會拋諸腦后,本來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但是自己卻會情緒失控、大打出手,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當下的廣大中小學校園,恰恰是因為部分問題學生的內心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乏對學校和家庭的感恩,才會引發一樁又一樁校園悲劇。
要想對校園暴力說“不”,必須從最初的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教育開始。有位法師說得好:“螞蟻只是出來覓食,不至于犯死罪。”說得多么入情入理,若學生懂得其中的精義和堂奧,也不至于做出傷害同學、師長之事。據說德國在解決校園暴力問題上,采取“從人性入手,從源頭上解決”的辦法。德國的小孩從幼兒園和小學階段開始就接受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從而大大減少了校園暴力發生的概率;而丹麥和挪威也在“善良和感恩教育”上下足功夫,校園欺凌現象得到較大的制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契機,以多種形式對學生實施“友善觀”教育,潛移默化地將尊重、理解、包容、禮讓、和諧等美好品質滲透到學生的內心,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懂得尊重他人生命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保護的道理,進而學會善待每一個生命。
二、明理:學做守規則之人
許多人說,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面對校園暴力愈演愈烈的現實情況,許多教育專家呼吁:對校園里的那些極端行為和極端事件實施相應的懲戒是相當有必要的,這樣做能懲治施暴者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校園。毋庸置疑,規則教育和知識教育一樣重要。之所以有愈來愈多的教師不敢輕易批評教育學生,不敢指出學生所犯的背離規則的錯誤,主要原因就是規則教育的滯后,甚至缺失。教師要“維穩”,學校要“維穩”,家庭亦要“維穩”,而各方所謂的“穩定”只是暫時性的,潛在的不穩定的因素卻在一味的放任和遷就當中不斷被強化和放大。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這無疑向我們傳遞出一個要用規則和懲戒來防止校園暴力的訊號。
有專家認為:基于未成年人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不能寄希望于教育無果后嚴厲的刑事處罰,因為這樣只會使問題簡單化和極端化,此時,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相當重要,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聯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教育體系。例如,英國就是通過確立以學校為主,社會、家庭、司法共同聯手的綜合治理模式來制止校園暴力,借助不同層面的力量編織校園安全之網。簡言之,規則制定很重要,將規則內化到學生的心里,形成自覺的規則意識更重要,這樣校園才會更和諧、更安全。
三、守法:讓內心常存敬畏
法治社會,憲法和法律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維護的最高權威。中國自古以來存在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人情大于王法”觀念始終影響著我們對是非的判斷,所以要著實提高廣大人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自覺意識,用情去感化,讓理來約束,以法為保障,充分實現“情”“理”“法”的協調統一。
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在2016年的兩會上曾向大眾呼吁:針對校園暴力,必須“零容忍”,對施暴者和監護人都要予以責任追溯,如果不接受教育或教育無效,就應該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藐視法律者進行制裁。許多教育工作者也都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和各種社會條件因素的變化,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已明顯滯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些都亟待健全。同時還應啟動對監護人的強制追責機制,以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事實的確如此,目前,對于校園暴力事件,國內尚無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許多惡性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都沒有按照犯罪行為來處理。而學校處分和一般性的治安處罰達不到懲治所應有的效果,所以才導致各種暴力案、欺凌案不斷涌現,屢禁不止,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在美國,7歲的孩子就應承擔部分法律責任,對于防范和應對校園暴力,他們的做法是,通過不斷完善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確立受害者的法律救濟和施暴者的法律責任來制止校園不法行為,并且根據手段和情節的差異,界定不同的罪名。西方國家的這些做法同樣值得我們思考、借鑒。
總之,防范和應對校園暴力事件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所共同面對的重大難題,應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對于無所畏懼,做事不計后果的未成年人,社會各界應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在全面開展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規則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同時,還應深入研究并發揮好“情理法”三方面均衡發力的優勢,同時出臺更多具有建設性和操作性的具體意見和安排,最終實現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的順利過渡。只有這樣,才能遏制校園暴力滋生蔓延的勢頭,回歸校園本該擁有的和諧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