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晉麗
2016年5月,我有幸到新加坡考察學習,對其教育印象頗深。教育于新加坡而言,堪稱命脈。套用一位演講者的話,新加坡什么都沒有,只有人。因此他們要保證每個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所有的部門里,只有教育部長是兩位,分管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除國防外,教育的投入經費是最高的。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述我對新加坡教育最深的感受,就是兩個字——品質。
品質的追求體現在嚴格的分層教育,為每一個人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
社會需要分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個人能夠得到最適合的教育,獲得最恰當的職業。新加坡的教育重視培養的分才機制,分層教育的特征尤為明顯。
當地人戲謔說新加坡有三次高考,一次是小學六年級結束時的全國統一會考(PSLE),決定你進入哪種層級的哪所學校。成績極好的5%~6%可進入直通車學校,即四年中學(大致相當于國內的初中)和兩年的初級學院(大致相當于國內的高中),期間也會有少數人被淘汰。大多數的學生會根據成績,進入不同層級的學校接受中學教育,在經過四年或五年后,參加O LEVEL考試(被稱為第二次高考)。通過此考試可進入新加坡的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成績特別優異的進入初級學院學習。初級學院的學生以及理工學院的部分優異學生要參加第三次高考即A LEVEL考試,據此確定就讀大學及專業等。
經過層層篩選,最后進入大學的人數大概只占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也就實現了其真正的精英教育。也許我們看到了新加坡人才的優秀,卻忽略了他們承擔的巨大壓力。如此殘酷的競爭,當地的家長也會抱怨,但大多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公平的做法。面對很多家長抱怨以成績排名和分班,政府已出臺新政策,從分數制改為等級制,將于2021年開始實施,不再分分計較。
一位曾分別擔任新加坡六所中學校長的業內人士則認為小六統考利大于弊,利是比較準確地為中學分流作鑒定;中學的入學分配公正、公平、透明。新加坡一年只有三萬多小孩出生,只有通過分流即因材施教的方式,才能夠高效率地為國家培養人才。
巨大的學習壓力對于這么小的孩子而言的確利弊難分,只是這樣的嚴苛是否也會讓我們對怎樣才是真正的減負略有思考?
品質的追求體現在課程輔助活動的精心設計和堅持推進
學生在進入中學一年級(相當于國內初一)時就要求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一項課外輔助課程,一般一經選定不能更換,政府意在看學生對一項活動經過四年的學習是否會精進。
課程輔助活動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大致可分為體育活動(鍛煉學生的健康活協力、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表演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優雅品味,對多元種族文化的欣賞能力)、制服團體活動(訓練學生自立、自強、自律、適應力和服務精神等)和拓展訓練(注重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增強意志、強健體魄、增長智慧、求生體驗等)。
這項課程的推行效果與其評價方式密切相關。如果不能在最終的招錄中得到體現,可能再好的設計都難免流于形式。新加坡政府也深諳此理,所以學生中學四年的所有課程輔助活動的情況都會記錄在畢業證上。于是在學業同等優秀的情況下,課程輔助活動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如被視為新加坡最高榮譽的學術獎學金――總統獎學金的評定,每年獎學金得主除了具備劍橋高級水準考試(“A” Level Exam)的優異成績外,優秀課外活動能力和出眾的領導能力等都是極重要的因素。先以學業即A Level的成績設定一個門檻,入圍后參加兩輪復試。主要是用游戲的形式進行考查,一大群裁判站在周圍進行考查。2015年的總統獎學金得主就有一個學生學業成績只是C等,但由于他在長期的課程輔助活動中擔任學生領袖,擁有卓越的領導力而獲此殊榮。
從事教育的我們都明白,孩子的堅毅、勇敢、協作、領導力等品質只有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得以持續鍛煉才能形成。
在所有課程輔助活動中,最讓人佩服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堅持進行的學生野外生存訓練。從小學三年級時的兩晚市內露營,到小學高年級遠處島嶼深度游,再到國外的叢林冒險,學生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領導力等也就逐步形成了。以叢林冒險為例,六七個學生為一個小組,要求選出一位組長、一位先鋒,他們的職責是帶領整個團隊找對方向,成功突圍;他們可以不背行李,但不能抱怨。剩下的學生擔當駱駝角色,負責背行李,可以隨時抱怨。每個組帶的食物和水是肯定不夠的,要求組長和先鋒能夠尋覓食物和水源,以最快的速度帶領團隊走出叢林。在一次次類似的活動中來完成社會角色的分配和認可。
對于我們都糾結的安全問題,當地人只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所有的活動都是要家長簽同意書的,你可以選擇不去;如果簽字去,它的言下之意就是一切責任自負?!敝涣粝骂拷Y舌的我們面面相覷。
品質的追求體現在精心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它無法獨存于社會體系之外。新加坡用精心的設計、完善的措施來保障教育的品質。
一傅眾咻的教訓我們都有,于是新加坡有專門的媒體管理委員會,一大半成員是教育系統的官員和學校老師。其主要功能就是保持話語系統的一致性。他們認為大眾傳媒最危險的地方,在于他們所發揮的提示作用。而一般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是習于模仿的。只要有與學校傳遞的價值觀相抵觸的,一律禁播,如在國內一度火爆的《蝸居》就未通過審查。又如所有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晚上的七點至九點播放的電視劇應是適宜一家三代人同時看的。
職業生涯規劃近來在國內也日益重要,新加坡對學生的職業規劃則做到了極致。教育部有專門的網站提供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的信息,如社會上哪些職位最缺人?從事這些工作應具備的條件,對應的大學專業有哪些?哪些大學有這些專業?畢業后此工作的大概薪資等。
可能由于國家小,新加坡的危機意識一直都很強。不管發生什么,他們認為第一位應該保障的是教育。于是有了網上學習日E-Learning Day,即學校每年規定一天,學生不必去學校上課,在家上網做功課。目的是要學校和學生做好準備,當國家遇到不測事件或危機時,如傳染病等,學校必須停課,學生可以留在家里上網學習或做功課。
信息量大,亮點頻現,對于新加坡的教育,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其處處透露出的高品質讓我們欽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