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紀濤
書像一條絲線,把我的教學、生活和寫作串成了珍珠,我日日摩挲玩味。同經典相伴,與圣賢為友,讀書就是我人生的修行。身為語文教師,我邁上了專業閱讀悟道、謀術、研律三個臺階,走上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幸福之路。
悟道——文化哲學類經典閱讀
研究生畢業后,我進入一所高中任教語文,并被安排進學校科研處工作。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個良師益友、科研處主任吳富安老師。吳老師畢業于百年老校河南大學的政教專業,對老子、莊子素有研究,經常在學校舉辦各種講座。吳老師建議:咱倆共讀《道德經》。
我們把討論的結果和認識整理出來,例如《老子智慧與教育之道》《老子智慧與為官執政之道》《老子智慧與家庭教育之道》,形成系列性文章發表在很多報刊上。我們先后被評為全市社會科學工作先進個人,我本人還被評為全市優秀青年社科專家。
后來,山東教育報刊社總編陶繼新先生來到我們學校采訪。他自敘人生成長經歷,特別是60歲退休重新讀起《論語》和《道德經》,一則一則去背誦,即興談論教育現象引征《論語》《道德經》張口即來,毅力和精神令我不禁唏噓,談吐與智慧令我如沐春風。 從此我覺得一個人讀書就應是這樣,不僅一言一行之間透出學問,而且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倡導閱讀,傳播經典,特別是中國文化經典。
《道德經》《莊子》這兩本書都具有一種經典性的價值,能夠讓人靜下心來,擺正自己的位置,遵循自然之道而回到人生和事業應有的狀態。隨著毅力的培養、意志的磨練和領悟能力的提高,我覺得有能力也該去讀《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等書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儒家經典著作的研讀。大概用了兩年,我先后摸熟了古人所謂的“四書”,隨即又買來《詩經》《周易》等書讀,特別是對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所節選的相關內容,達到了理解透徹、解說生活化和舉出事例信手拈來的程度。這讓我牢牢站穩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個臺階。
謀術——教育教學類經典閱讀
由于數年如一日地專門閱讀和體悟文化哲學類的著作,我對教育之道和教育問題都看得更為清楚。不過,對于教育問題和具體情況,雖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和措施,但總是欠缺實效性。思來想去,這可能和我的閱讀結構有關,一味去領悟道而不重視術。于是,我開始閱讀教育類的經典名著。
我買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和“漢譯世界教育經典叢書”。這兩套綠皮的書,文字洗練,質樸耐讀。我還購買了華東師大出版社“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和大夏書系的多本理論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育學教材、心理學教材,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夢山書系”等等,這不僅充實了我的書房,也充實了我的心房。
在讀專業理論著作的時候,我發現這些書主要講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現象,離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流程和技術還比較遠。經過思考、比對和總結,我買了很多學科課程與教學的書來閱讀,于漪、王尚文、魏書生、王榮生、李海林、趙謙翔、王崧舟、竇桂梅等等國內語文教育教學領域名家大師的著作,凡是能買到的書一本也不漏掉。我還多次跑到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那里,千方百計借來最近三屆河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的光盤,把一等獎、二等獎獲獎選手的比賽現場課堂教學視頻復制下來,悉心揣摩。經過兩年的修煉,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水平飛速提升。我先在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比賽中脫穎而出,參加全校語文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然后又被學校推薦參加全市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接著參加全省和全國的優質課比賽,都獲得了理想的成績。從悟道到謀術,我提高了閱讀的針對性和轉化率,邁上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二個臺階。
研律——教育測評與管理類閱讀
由于教學技能有了質的提升,我抱著不當井底之蛙的念頭,來到省城參加了一個高中學校的招聘活動。無論是進班講一節課,還是面對眾多評委進行現場10分鐘講課,或者是5分鐘現場答辯,我都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名列第一名。
在這次招聘活動前后,我已經萌生出新的想法:要想再上臺階,必須要研究教育教學的科學規律,啃下教育測評和教育管理這個硬骨頭,破解考試、評估、作業等等難點問題,讓自己成長為研究型教師。我先后購買《教育考試的理論與方法》《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教育評估計算學》《大數據:教育監測評估發展》《學校發展規劃》《中小學發展規劃》《科學管理原理》《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書籍,不斷研讀、實踐、內化。全國眾多高中教學考試機構先后約請我擔任月考、期考等試卷命題人,《中學生學習報·三悅文摘》和《考試報》等報刊或開辦專欄或約稿。這都促使我不斷梳理自己的教學經驗,強化自我管理、診斷、檢測和促進等作用。幸運的是,華中師范大學考試研究院面向全國遴選第一批特聘研究員。我被聘為高中語文學科的特聘研究員,接過紅紅的聘書的那一刻,我眼眶頓時濕潤,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站在第三個閱讀臺階上,我知道跋涉的道路還很遙遠,但我將把閱讀看成是終身學習、自我教育的方式,讓自己在閱讀中沉思、在閱讀中建構、在實踐中內化,不斷修煉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