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燕
課堂中師生、生生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等仍然是教學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師只有智慧地駕馭技術,才能讓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因此,學校、教師要準確把脈時代趨勢,讓信息化教學成為教學活動新常態。
一、公共資源平臺與自建資源平臺結合,保證資源庫建設的實用性
校校通、班班通大幅改善了學校網絡教學環境,但是信息技術迭代快,更新成本大,學校負擔重,成為教學信息化發展的掣肘。這需要學校有效利用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并重視自身教學資源平臺的搭建和資源整合。
比如,我校校園網絡中心采用50M寬帶專線將整個校園網絡接入Internet,共享網絡資源;通過校園代理服務器用戶登錄管理機制,使整個校園網絡的資源利用和開發井然有序。
我們在互聯網上收集了大量優秀教師的資源,根據本校教學實際、教學需求,篩選適用內容,并通過優化、整理,將其導入自建資源平臺。同時,收集整理本校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教案、課件等資源,制作出自己的教學資源。盡可能保證內容的高質量、高水平,保證資源庫建設的實用性。
二、重視教師信息素養培訓,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教師是關鍵力量。應該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時,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課例和教學法的培訓,培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情分析與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
比如,我們以“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為主題,重視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和教研活動。在一次針對電子白板的專題培訓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巧妙運用PPT、電子白板,伴隨學生適時的學習狀態,開展交互式教學,白板操作工具中獨有的標注、拖放、聚光燈、拉幕、書寫等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使用。教師們還就相關的話題進行討論,深入挖掘白板功能與教學的契合點,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并集中分享。這樣的培訓讓教師們深切感受到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魅力,認識到熟練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的重要性,有助于老師適應“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
三、依托“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集成綜合效能
按照《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未來幾年,我們要積極利用成熟技術和平臺,推進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空間集成網絡教學、資源推送、學籍管理、學習生涯記錄等功能。融合網絡學習空間創新教學模式、學習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良好習慣,增強師生、生生在教學中的“人機互動”與“人人互動”,逐步實現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精準了解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不同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和資源,并做出針對性的指導。
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信息化教學必將成為教學活動新常態。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為使用信息技術而剝奪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不能因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就盲目淘汰或閑置原有教學工具,而是要做到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課堂中師生、生生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等仍然是教學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師只有智慧地駕馭技術,才能讓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