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斌++王力
學校治理結構是現代學校管理的突出標志。為提升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每一所學校的管理者都需要在治理結構方面下功夫。重慶市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具有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新的辦學規模和模式,勢必沖擊學校既有的管理方式,給學校帶來新的考驗和挑戰。為此,學校積極探索,構建“一校多區”的學校治理結構。
一、構建“統一共享”的學校治理標準
多校區辦學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實現人才、資源、制度等資源配置的一致性,實現教育質量的均衡。基于這一現實問題,學校嘗試按照“全員、全過程、全要素”的全面質量管理視角,構建“統一共享”的學校治理標準。
1.實行常規統一,實現制度共享。多校區的學校,應組織力量對學校的各類制度進行梳理、修訂、補充、完善,形成一整套統一的管理制度、人員職責、考評方案和工作運行機制,并裝訂成冊予以印發,供各校區的干部教師學習、掌握和使用。以此規范各校區的各項教育活動和人事錢財物的管理,使各校區的各項工作和各類考核有章可循、有據可查,促使全體干部和教職工各就其位、各司其職,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運作。
2.實行理念統一,實現文化共享。作為多校區的學校,我們認為:各校區應在統一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辦學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共建共享學校文化,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以之來整合和凝聚各校區力量,做大學校的品牌和特色。同時,為促進多校區辦學模式下的學校特色發展、多樣發展,各校區圍繞統一的辦學理念,立足校區的區位優勢、地域特點、人情風俗等,豐富、發展、拓寬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內涵,打造各自的特色品牌,塑造本校區的亮點特色,讓各校區同中求異、各放異彩,把學校辦得更有生機和活力。
3.實行調配統一,實現師資共享。一是對校區中層干部實行“三年一聘”制度、“群眾評議干部”制度等,每學年根據各校區需要對教師甚至中層干部進行合理調配,統一人事管理,有力促進人才流動,有效利用人力資源,確保各校區師資力量的相對均衡。二是打破校區界限,組建大教研組、大學科教學研究團隊、大管理團隊,擴大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各校區、各類學科教師中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促使他們在更大范圍內引領各校區教師共同發展和成長成名。
4.實行經費統一,實現財力共享。實行“一個口子進、一個口子出”的經費管理制度,各校區除教職工差旅費等的報銷外,基建、設備添置等經費由學校遵循輕重緩急的原則統一安排,每年突出重點集中經費辦幾件大事。資金的統一管理,能規范各校區的財務運行和管理,保證資金的正確投入,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保證各校區辦學條件的均衡提升。
5.實行考核統一,實現榮譽共享。對各類人員、各項工作、各個校區的考核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對教職工的評先、評優、評職、晉級、績效分配等采取同一的方案,既要讓干部、職工為本校區而努力,又要讓他們認識到榮譽和利益是所有校區的,不僅存在競爭,而且有著共同的目標和追求。
通過“五個統一”和“五個共享”,達成“五個無差別”(工作要求無差別、工作理念無差別、福利待遇無差別、教學設施無差別、教師與學生素養無差別),促進學校整體質量提升。
二、探索“線塊結合”的學校治理模式
有了治理標準,學校的高效運轉還需要建立保障體系。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在大系統內部有很多個小系統在工作,系統之間存在相互推動和阻礙的力量。良好的系統運轉應該是協調和均衡,發揮同向力量。針對多校區辦學的“陣痛”過程,學校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決定嘗試“線塊結合”的學校治理模式。
1.一個運作中樞——總部黨政辦公室。負責校區與校區之間、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工作協調、督查和信息反饋,包括各類文件的流轉、總部指令的下達、全局性會議的組織安排等,并在校長的帶領下組織力量對各校區工作進行檢查、評估。
2.一條管理主線——校區常規工作管理主線。實行校區責任制,各個校區設一名執行校長,由副校長兼任。每位執行校長都要充分發揮綜合管理能力,在面上統籌一條(校區常規工作),在塊上兼管一片(分管的團隊工作),負責主持本校區的日常工作,并直接對校長負責。在常規工作上(包括教學常規、安全保衛工作、校園環境衛生、學生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教職工的勞動紀律等),執行校長負責牽頭研究、部署、督促,校區的中層干部按照各自分工負責具體落實、檢查和考核。
3.三大管理團隊——服務保障團隊、教學管理團隊、德育管理團隊。三個管理團隊由三位副校長領銜,服務保障團隊主管后勤、辦公運作、黨務政務、人事勞資、文化建設等,教學管理團隊主管課程改革、教研科研、師資建設等,德育管理團隊負責德體藝衛等。在內部機構的設置上,總部設黨政辦公室(含后勤)、保衛處、信息中心、教導處、德育處、幼兒園,分部設教導處、德育處、辦公室和幼兒園。三位副校長負責本團隊工作的策劃,提出板塊工作常規的總體要求,確立板塊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制定工作方案,各相關處室主任負責組織各校區對應團隊的中層干部進行落實;同時,執行校長也要參與其中進行指導和管理。
4.三級管理結構——決策、管理、執行。決策層由校長和副校長組成,管理層由執行校長、中層干部和年級組長組成,執行層由年級組長、教研組長、黨小組長、工會小組組長、工會委員、辦公室室長和教師等組成。在三級管理結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比如,分校區的德育主任可能兼任少先隊工作或保衛干部,執行校長可能兼任辦公室主任,教導主任可能兼任信心中心主任或工會委員,辦公室主任可能兼任食堂管理人員……這樣既減少了管理層次,精簡了管理人員,又有利于信息的快速傳遞,減少了推諉扯皮。這無疑對學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提高管理中執行落實的效能有著積極有益的意義。
精簡、扁平化的線塊管理結構和模式,不但責任明確,增效提能,而且各校區、各部門之間不易封閉,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力量整合,有助于發揮多校區辦學的整體資源優勢,同時也能培養練就一大批適應“多校區”管理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三、急需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多校區管理是對學校管理人員的挑戰,要求副校長乃至中層干部不但要在分管工作所屬業務上獨當一面,而且對其他板塊工作尤其是常規工作要熟知。對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學校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學習,經常性地開展交流研討。
2.行政職數編制宜采取“寬松量化”政策。由于學校辦學規模大,校區多而分散,有的與總部相距甚遠,如按一般學校核定內設機構和行政職數,勢必會導致行政管理力量嚴重不足,故建議上級部門在學校行政職數的編制核定上采取“寬松量化”政策,并適當予以傾斜。
3.公用經費預算予以適當傾斜。目前,多校區的學校,有的校區為獨立建制的學校,有的為非獨立建制。就其實質,一個校區略等同于一所學校,其辦學經費也基本相當于一所獨立的學校。因此,建議上級在預算學校公用經費時也予以適當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