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貴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歷史教材不過是滄海一粟。在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應讓學生涉獵更多的歷史知識。
歷史教材內容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太遠,且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因此,只有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參與式的歷史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一、開展主題活動,直接感知歷史
教學的基本規律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相互結合。這一規律的中心環節在于如何直接感知教材。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就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歷史學習的很好的途徑。例如,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動手的“古代錢幣的小展覽”活動,讓學生通過搜集錢幣圖片、制作錢幣拓片、用橡皮泥制作古代錢幣,感知古代錢幣的特點、種類等等。同時,讓學生用自己做的錢幣進行現場交易,理解秦始皇統一貨幣的重要意義。
再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進行自主學習,直接體驗歷史。教師設計了“走進重慶師大博物館”這一學習活動。參觀過程中,我們請到了考古學專家孔令遠博士為學生們講解夏商時期的青銅器、陶器、甲骨和玉器等文物的特點。參觀后,學生初步學會通過文物去感知歷史,許多學生在觀后記中把一些文物描寫得相當細致,開始學會欣賞文物。
二、掌握學習方法, 全面積累歷史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歷史教材不過是滄海一粟。在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應讓學生涉獵更多的歷史知識。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就顯得很重要了。歷史新課標把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作為一項目標。我們根據教材輔欄目中有關“讀讀”“想想”“看看”“寫寫”“記記”的要求,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根據歷史學習資源分類推薦有關常用歷史工具書、普及讀物、歷史學習網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的介紹,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外學習,使學生通過以上途徑搜集更多的歷史知識,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例如,在主題活動“我評秦始皇和漢武帝”中,要求學生學習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為了讓學生對這兩個人物評價得更為全面而深刻,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查資料,讓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來完成,并注明所查閱資料的基本信息。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許多學生都寫了教材上所沒有的一些觀點,有60%的學生查閱了兩種以上的資料并且采用其中的觀點。可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搜集、整理資料,自主挖掘知識深度,對積累歷史知識是很有效的。
三、置身換位思考,深度理解歷史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置身于歷史環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思考,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等,并深度理解他們思想的發展變化。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研究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參與意識和研究能力。
例如《張騫通西域》一課中的“想想”,要求學生想象“綠洲上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便拋出問題,假如你是西域人,你在這一天中打算做些什么呢?學生開始沸沸揚揚地討論起來。有學生說“我會帶著玉石去跟漢人換一些絲綢回來做衣服”;還有學生說“我要去教一個漢人演奏一種樂器”;還有學生說“我要騎著馬去放羊”等等。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融入西域人的生活當中,加深了對西域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對教學資源的利用不能僅僅局限于歷史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社會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才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