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婷婷
【摘 要】媒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引導社會、民眾,倡導文明、道德、禮儀、修養,大力弘揚傳播社會正能量,同時也要實事求是地揭露不文明、不和諧的陰暗面,真正起到揚善懲惡的良性作用。在醫患關系等敏感和熱點問題的報道中,媒體更應該做到真實、客觀、全面,正確反映輿情,引導輿論,為和諧醫患關系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醫患關系 媒體責任 弘揚正能量
和諧醫患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隨著醫療這一民生工程的備受關注,媒體也對這一領域的報道加大了力度。然而,在國內一些醫患糾紛事件發生后,一些媒體的不客觀報道將醫生和患者、醫院和家屬推到了對立面。特別是在新媒體傳播態勢下,一個小動作,一句簡單的對話,經過隨意傳播,都可能引發不滿情緒,更加劇了醫患對立,導致醫患關系的進一步惡化。僅2015年5至6月份的短短20 多天內,全國共有12 起傷醫案被集中報道,引發了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這一現象反映出如今醫患關系的尷尬狀況,也應引起媒體的深刻思考。
新聞媒體代表社會的公平正義,肩負著激濁揚清的使命,當然應該揭露和抨擊社會冷漠、道德淪喪等丑惡現象,但更應該弘揚主旋律,把握導向,引導輿論,創造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輿論環境。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想方設法促進問題的解決,從而發揮媒體更大的社會效益。在醫患關系的和諧中,媒體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一、醫患關系對立的媒體反思
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競爭日益激烈,媒體大都在尋找具有“爆點”的新聞。處于現階段轉型期的社會,大眾對于民生方面的關注需求越來越高,各類媒體也將鏡頭對準了民生領域。而醫療事業更是能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因此成為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醫患糾紛甚至激烈沖突等負面新聞連續被報道,產生了巨大的輿論反響。當然,個別醫生確實有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行為,但也有一些負面的新聞事件是媒體過度渲染甚至是無中生有的結果。這種報道也許使媒體的發行量和收視率得到提高,但是,卻嚴重損害了醫患關系,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
特別是隨著4G 時代到來,移動互聯成為推動信息交流的巨大引擎。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使得輿論“引信”越來越短,受眾還未來得及區分信息內容,就已經被拉進了輿論的漩渦之中。尤其是當新媒體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時,更加大了輿論引導的難度。
近年來的許多醫患糾紛和對立,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開來的。這些輿論極大地激化了社會群體的情緒,導致醫患矛盾急劇攀升。最令人痛心的一個事例是,2012年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名患者瘋狂地將刀子扎向醫生,最終造成1死3傷。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人民網刊登這條消息之后做了一個調查,參與的人數有6000多人,而選擇高興的人數竟然高達4018人。在事后的調查中得知,哈醫大被殺害的實習醫生是一名上進且勤奮的醫生,平時對待患者親切細致。患者沒錢交手術費,他拿自己的錢墊上。病人塞給的紅包,他再轉頭打到病人的手術費里。這樣的醫生遭到殺害,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拍手稱快?這其中,媒體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也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呢?
從新聞傳播規律來看,越是新奇的、戲劇的、反常的信息越具有傳播力,更容易引起人的興奮感,公眾通過熱烈討論還能獲得一種參與的滿足感。所以,一些媒體就在負面消息的傳播上下了力氣,且大多數報道都以較大篇幅、較顯著的位置出現,特別是一些微博微信公眾號,只看現象,不求真實,在這種醫患糾紛中,往往片面地站在患者一方,對負面消息的報道甚至“現場直播”,而公眾在此過程中似乎更愿意相信負面信息而不是探尋真相,不良情緒也在這種負面報道中持續發酵。
二、在報道醫患關系中,媒體應該是什么樣子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有其行為規范。媒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引導社會、民眾,倡導文明、道德、禮儀、修養,大力宣揚傳播社會正能量,同時也要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不文明、不和諧的陰暗面,真正起到揚善懲惡的良性作用。在醫患關系等敏感和熱點問題的報道中,媒體更應該做到真實、客觀、全面,正確反映輿情,引導輿論。
1.恪守客觀、公平的報道準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工作的準則。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報道,是新聞媒體起碼的社會責任,也是新聞媒體人的道德底線。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客觀、公平的原則。媒體應充分認識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恪守公平、公正的報道準則,避免“媒體鑒定”,在醫患關系報道當中更是應當如此。唯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不會對醫生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產生負面印象。
信息是群眾的第一文化需求,今天的社會已經走進了信息多源傳播時代,新聞傳播的規范就更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體的社會控制問題。對新聞媒體而言,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就需要在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中,對新聞事件的社會價值做出正確的判定,從社會價值考慮新聞傳播的可行性,突出新聞傳播的社會價值。這是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源泉。
2.以正面宣傳為主,把握好輿論曝光的“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見的是醫務工作者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比如,四川雅安發生地震時,華西醫院手術室里突然開始晃動,一些醫生為了保護患者的安全,背著病人迅速轉移。比如,一個小女孩兒手術前因緊張大哭不止。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醫生將她抱起來坐在自己腿上,拿出手機分散她的注意力,使孩子平靜下來,順利進行了手術。這個溫馨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其實,這樣和諧的事情不勝枚舉。作為媒體,應該以這種正面宣傳為主,多弘揚正能量,多宣傳報道能夠溫暖人心的讓人感受到真善美的故事。
筆者在醫院工作,接觸到的同事絕大多數都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仁愛仁心。前不久,我們曾在微信平臺上推出了一組照片,畫面上是不同的患者麻醉后,醫生實施手術時不同的姿式,有的醫生甚至是跪著為患者做手術的。這組照片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不僅樹立了醫生的良好形象,增進了醫患之間的理解,也讓社會各界對醫生的敬業精神和工作的辛苦有了充分認識。其實,這類讓人感動的鏡頭還有很多,如果媒體能夠多拍攝這樣的畫面,多報道這樣的新聞,是不是能夠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出一份力呢?endprint
筆者并非認為媒體不該報道負面消息,恰恰相反,媒體必須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進行必要的輿論監督,懲惡揚善,為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但是,在對涉及醫患關系的新聞題材的選擇上,媒體心中應該有一桿標尺,把握好報道的“度”,要選取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事例進行曝光,對醫療行業中出現的個別醫生有失醫德、冷漠自私、拿紅包收回扣等事件進行批評監督,但是,不可用負面新聞對大眾進行密集“轟炸”,否則,接二連三的負面報道,不僅會以偏概全,嚴重損害醫護人員的整體形象,而且這種負面情緒的渲染,會強化醫患間的對立,對社會的和諧穩定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
3.提升媒體品位,提高媒體從業者的素養
前不久,五集系列紀錄片《醫院里的故事》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全國電視觀眾們感受著醫護工作者與疾病較量體現出的大醫精誠,紛紛在網絡上留言點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研所榮譽所長鐘南山看后表示,這部紀錄片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當前醫療現狀,真實反映了醫護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奉獻精神。“現在往往媒體、社會對主流看得不清,而把支流看得過重、甚至放大,所以我想媒體在改善醫患關系里會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是對現在某些緊張的醫患關系推波助瀾,而是為改善醫患關系添加正能量。”眾多觀眾也表示,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醫院里的苦與痛、歡與樂,醫生們的愛與善、精與誠,患者們的日與夜、生與死。展現生存狀態、揭示社會心態,跨越信任隔膜、倡導友善互愛,這樣的原創紀錄片,體現了媒體良心和品位,值得點贊。
作為新聞工作者來說,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遵循真實、客觀、公平、公正等原則進行報道更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傳媒作為大眾的信息傳播工具,在挑選有價值的新聞時,不應以吸引眼球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從傳媒倫理的角度看,可能引發一些道德上沖突的,或者會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發展的信息,就應該做出恰當的取舍。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較高的素養、廣闊的視角,用客觀的態度進行報道,從長遠角度出發考慮到新聞背后的輿論效應。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那些打著“客觀報道”旗號指手畫腳的媒體,而是有責任、有擔當,真正維護國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媒體,應以積極的態度去促進社會的正向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責無旁貸地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媒體凸透鏡下醫患關系報道的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