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雁
【摘 要】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新聞傳播手段越發多樣,黨報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做強做深、強勢出擊?作為新聞重武器的深度報道無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做強黨報、創新黨報品牌的“利器”。
【關鍵詞】深度報道 黨報“利器” 深度 力度 溫度 特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全媒體激烈競爭的今天,黨報如何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力?如何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其自身優勢?各地區黨報都在積極地探索和深入地思考。結合阜新日報近年來改革創新實踐,筆者認為,做大做強深度報道,以強引領,以深取勝,權威發聲,全面解讀,提振信心,服務中心,打造品牌,服務讀者,不失為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一言以蔽之,做大做強深度報道,是提高黨報引導力、影響力的“利器”。
近年來各類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高度重視深度報道。作為黨報的“利器”之一,深度報道無疑成為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報道方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為了進一步加強深度報道,增強報紙的競爭力,阜新日報在省內率先開辟了《新聞觀察》版,該版內容廣泛,以主題策劃、深度報道類新聞見長,顯著區別于《民生》版、《經濟周刊》版等專題類版面。《新聞觀察》版創辦以來,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組織策劃,報道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阜新日報一個有特色、有影響力的重要版面。《新聞觀察》版曾被評為遼寧省名牌版面。
筆者認為,在媒體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深度報道不僅是新聞宣傳中的重武器,加強深度報道也是報紙揚長避短的一個有效途徑,加強和優化深度報道不僅重要,而且必要。這是因為,新聞觀察類專版要求稿件有一定的深度,能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揭示其本質甚至可以解讀其發展趨勢。它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帶有哲理性、思辨性的報道。
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有些新聞觀察類專版卻忽視了深度報道的基本要求,致使有些深度報道質量下降,甚至還沒有脫離會議、文件的影子,將表彰會、總結會上的東西改頭換面后一股腦“拿來”,變成某些單位或某項工作的總結稿、表揚稿,有的記者則成了某些部門與單位的“代言人”,洋洋灑灑一兩千字,篇幅不小,卻根本不見記者觀察、分析問題的深入思考。這樣的總結稿、表揚稿往往是“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有的稿件干干巴巴、羅列數字,見報后連記者自己都不愿意看。長此以往,記者的稿件任務量是完成了,版面也沒少出,可新聞觀察類專版的特色和質量下來了,這有悖于創辦新聞觀察類專版的初衷。
隨著新聞改革的進展,筆者認為,作為黨報應減少一般性、應景式報道,增加重點性、關注性的深度報道。鼓勵記者、編輯深入基層一線,就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就黨和政府推動的重點、焦點問題展開扎實的調查研究,挖掘第一手資料,吃透上下兩頭,然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表及里,由淺入深,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群眾角度,寫出有見地、有價值、有品質的深度報道。這樣的報道往往領導要看,干部想看,群眾愛看。這樣的報道,既可有效地發揮黨報固有的善于深度報道、全景式報道的長項,又可有效地避開黨報較于電視、廣播新聞時效性差、靈活性差的“短板”,從而最大限度地形成各類新聞媒體差異化競爭的新格局。
例如,為配合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阜新日報于2014年4月16日一版開設了“走基地 訪企業 看項目”專欄,刊發工業經濟方面的重點報道,分析產業發展形勢,報道企業經驗做法,反映項目建設情況。專欄開設以來,在一段時間內已刊發稿件36篇,包括報道林產品產業集群的《“賽斯木業”:擴能增產底氣足》《林產品基地:明晰定位 穩中求進》等;報道液壓產業集群的《偉光液壓:以創新打開市場》《“阜新睿光”:面向市場放眼全球》等;報道氟化學產業集群的《氟產業項目建設遍地開花》《“氟都”新春“馬力足”》等;報道瑪瑙產業集群的《十家子瑪瑙寶石城紅火開局》等;報道溫泉旅游產業集群的《東梁溫泉城的“熱度”》;報道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六和農牧:沖擊年產值10億》等,全方位地展示了阜新工業經濟發展的亮點,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提振了信心,為在新常態下做好工業經濟運行和項目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為大力加強對治沙英雄董福財的宣傳報道,在全市迅速掀起學習熱潮,2015年阜新日報刊發了超過8000字的長篇通訊《用生命構筑夢想》。
此后,又持續高密度、大篇幅地刊發后續報道。《大愛,感天動地——阜報長篇通訊<用生命構筑夢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身邊的榜樣奮進的力量——董福財先進事跡在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治沙英雄”董福財因病去世 干部群眾悲情送別》等一系列“大動作”,實現將重點報道做深做透。
有深度才有力度,有力度才有優勢。可以說,深度報道是權威媒體的優勢,是大報風格的體現,是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進一步提高新聞觀察類專版的質量,創新報道方式,發揮深度報道的優勢和作用,筆者認為,這需要我們認真地思考應對,不斷地加以改進和提升。
第一,優化新聞觀察類專版,要選好每期報道的主題,重視和加強主題策劃
目前,新聞觀察類專版有些稿件非但體現不出策劃,而且信息量也非常小,一個版面只有一兩篇稿子,甚至有時一篇稿件的篇幅就占據了整個版面的“半壁江山”,不但影響了版面的美觀,無形中也使版面信息量變小,可讀性不強。更有甚者有時整版的所有稿件均為一名記者所寫,再看不到第二個記者的名字,這無形中豈不成了某人的“專版”,成了“一言堂”?這樣的版面恐怕難讓人有策劃之感。真正的策劃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好的策劃甚至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得春節前夕,有一個關于出租車漲價、拒載的策劃報道,當時正趕上出租車漲價、拒載的問題頻發,很多乘客抱怨卻又無可奈何。記者及時抓住這一熱點、焦點問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揭露部分出租車司機利欲熏心,違規漲價、拒載的現象,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這篇深度文章見報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即加大了對違規出租車的打擊整治力度,凈化了出租車行業的一股不良風氣,方便了市民出行,此舉讓百姓拍手稱贊。
筆者認為,這樣的策劃報道不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而且還通過報道促進有關部門解決問題,報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很大,作用也很明顯。
第二,優化新聞觀察類專版,要創新報道內容和方式
隨著信息傳播手段日趨多樣化和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讀者看報養成了只看新聞標題的習慣,有人稱之為“讀題時代”。所以,記者寫稿首先要注意精煉文章標題,讓標題新穎,抓人“眼球”,選取最佳新聞角度,讓人有往下閱讀的欲望。此外,文章也不宜過長,要精煉語言,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不用兩句話。
實踐中,有人一提深度報道就進入了寫長稿的誤區,你寫得累,讀者看著也累,即使有一定見解和深度的好文章寫得太長也容易讓人“審美疲勞”,閱讀時間一長讓人昏昏欲睡。與此相反,一些“春晚”上的小品佳作總是讓人眼前閃亮,過后難忘,其中很多經典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熱詞”。獲勝的小品勝在“抖包袱”,而不是勝在比拼表演時間的長短。筆者認為,新聞與藝術在某些方面是有相通之處的,有些經典文章篇幅未必很長,短小精煉也能讓人久久難忘。
第三,優化新聞觀察類專版,要突出特色,抓住深度,體現溫度
這里值得強調的是我們要突出新聞觀察類專版的特色,始終在深度上做文章,在服務上下功夫,使讀者不但要知道事件的表象,還要讓其了解事件的過程和背景,幫助讀者分析事物的趨勢變化,提出見解和相應建議等。
此外,不要忽視了文章的“溫度”,要拉近報道與讀者的距離,不僅要讓讀者知道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與他們有什么內在聯系,還要密切關注、追蹤、報道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以及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體現出媒體對百姓的人文關懷。
第四,優化新聞觀察類專版,要注重提高記者隊伍的職業敏感和職業精神
我們每天看到的、聽到的、身邊發生的也許都是新聞線索,記者要增強對新聞的職業敏感,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比如物價、食品安全、環保、健康等方面的新聞,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要多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報道挖掘新聞,這樣“挖”出來的新聞可看、可感、可用。在采訪實踐中,鮮活的新聞、動人的故事往往發生在基層,記者的視角要選擇“下沉”,切實改變以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為主的采訪方式,報道方式可從小處入手,從大處著眼,以小見大。寫好深度報道還要求記者不僅要把問題挖得深,還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做一個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較寬社會知識面的“雜家”,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深度報道的寫作,使深度報道真正成為增強黨報競爭力的一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