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良東
物理被普遍認為是初中教育中的難點,這一點是由物理學科的特性決定的.在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導課堂,對于學生感受的關注明顯不夠,這種情況不僅使得師生存在較大隔閡,還限制了教學成效.所以,當前階段的物理教學需要盡快轉變舊思想,肯定、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教學中始終以其為本.
1引入生活實例,提升物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物理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內容以各種現象的原理為主,理論性太強,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就等于是直接越過現象去理解本質,很容易出現對原理理解不深刻、不全面或者“雖理解但不會運用”等情況.對此本文建議,教師在展開物理教學時,以恰當的生活實例來充當“現象”,使學生能夠從感性認識順利過渡到理性認識.這樣做實際上遵循了人類的認識規律,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相關原理.以初中物理教學中“慣性”的教學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照下述做法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慣性.
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公交車上一男一女發生了爭執,原因是這位女士認為站在她旁邊的小伙子故意撞她,心懷不軌,但小伙子卻堅稱是這位女士想多了,他是因為公交車啟動時沒站穩才不小心撞了她一下.最終,旁邊一位目睹上述過程的教師為小伙子作了證,他才得以脫身.按照教師的說法,小伙子撞到這位女士確實是無心之舉,因為公交車啟動的比較急,所以,他的身體在慣性的作用下發生了傾斜才出現了誤會.”這樣的話題在社會上比較常見,學生從各種新聞中也看到過,教師以這樣的例子開頭,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思考:那位“證人”說的是真的嗎?為什么慣性可以使小伙子不由自主地傾斜身體?所以,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避免純理論教學的乏味感,還能夠激發學生討論,使其在無形中掌握慣性的原理,課堂也因此更加生動.
2利用“特殊現象”,使學生主動探索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特殊現象都可以用物理學知識來解釋,但是,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認為某種現象非常的不可思議,甚至是反常的.所以,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利用一些特殊現象,來引起學生對教學的關注,促使其主動發現內在原理.以初中物理中大氣壓強這部分的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氣壓強原理,為學生展現一些看似比較反常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具體進行時可參考以下做法.
教師提前準備一粗一細兩個試管,并利用這兩個試管進行一次實驗,實驗過程:首先,向粗試管中加水,直至加滿為止;其次,將細試管置入其中;最后,倒置粗試管.在最后一個步驟做完之后,學生發現原本應該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的細試管居然反常地上升了.對于這種情況,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奇怪,進而產生疑問:細試管為什么會升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圍繞此種特殊現象展開討論,并試圖給出合理解釋.這個時候教師再引出大氣壓強原理,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遠比循規蹈矩的講解效果好.另外,此種做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其學習素質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3注重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很多學生認為物理很難學的主要原因是其方法不正確,在沒有掌握科學方法的前提下,學習效率低下,學生自然會覺得物理很難.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之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優化.對此,建議教師以小組討論等方式展開教學,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多與別人進行交流.交流可以促進互補的實現,對于學生取長補短很有益處.以初中物理教學中電磁的相關知識為例,教學時教師可參考如下做法.
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電磁的知識,教師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安排:“現在請同學們按照六人一組的標準與周圍同學結成小組,共同討論一個問題:在通電的情況下,螺線管中電流流向與N極是什么關系?幾分鐘之后,由各組代表發言.”在教師布置好任務之后,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緊迫感,進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交流,并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看法.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交流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互相交流也可以豐富學生信息,使他們能夠更快速地掌握盡可能全面的知識,提高其學習效率.在學生發言之后,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解,實際上就相當于在學生自主探究后進行的補充和重點強調.此種做法可以真正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貫徹生本理念的具體體現.
總體而言,要想實現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就必須重新審視學生在物理教學中所處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無論是在教學設計中,還是在教學過程組織中,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并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做好教學安排.此舉不僅是改善初中物理教學成效的有效渠道,也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形式,值得廣大物理教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