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宗健 付秋穎 王瑞雨
中圖分類號:F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2-0089-02
摘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引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高校財務管理涉及教學、科研、學生、后勤等眾多領域,數據量龐大且復雜,大數據技術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推廣,不但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更代表了高校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本文分析了大數據給高校財務管理帶來了哪些改變,并提出如何應對大數據給高校財務工作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財務管理 影響
前,大數據革命正逐步上升為國家的競爭戰略,2015年8月,國務院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規劃了我國大數據發展的總體架構。因此,2015年也可以稱之為大數據應用的元年,“數據驅動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主題。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前沿,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延伸到高校財務管理的職能領域,高校財務管理的重心正從財務向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多領域拓展,對教學改革、科研創新、學生管理等數據資源的整合、挖掘與分析將成為高校財務工作的重心,高校財務管理開始步入大數據引領下的“大財務”時代。
一、大數據帶來高校財務管理的變革
(一)會計職能的變革。傳統的會計職能偏重于反映過去,僅僅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如實反映。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會計職能將更多的面向未來,更廣泛地參與管理決策。大數據時代,跨部門、跨系統、跨平臺技術的發展使得高校能夠和教育、財政、稅務部門以及校內各部門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溝通渠道,一改“信息孤島”的局面,高校獲取財務數據可以不再分頭取數,而是在設置權限范圍后通過接入數據專網及時獲取政府及校內動態數據,從而降低了數據獲取成本,實現了財務工作的提質增效。通過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深度整合和挖掘分散的數據資源,對國家財政政策的執行效果、教學科研經費的使用績效等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可以為學校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和參考依據,會計人員也將實現從“賬房先生”到管理決策者的轉型。
(二)數據處理的變革。
1.數據收集。高校通過跨系統、跨平臺技術高效及時地收集各項業務活動的數據信息,以服務于后續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數據收集覆蓋面廣,其中涉及到高校日常報銷業務的財務信息,譬如差旅行程的合理性判斷、原始票據的真偽辨別等都是審核的難點。而大數據時代,通過調取航班、稅務等信息即可做出高效快捷的判斷,大大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2.數據導入。大數據時代,各個數據終端都配備了獨立的數據庫,但面向全部數據的綜合分析,則應該將終端數據通過數據倉庫技術進行集中處理,保持信息處理與業務處理的同步。譬如,教職工購買辦公電腦,在資產管理部門進行資產登記,經數據倉庫集中處理后導入財務終端,完成記賬并登記賬簿。
3.數據分析。高校通過數理模式,將集中存儲的大量數據分類篩選,系統整合數據資源,實現財務數據的集中處理,增強類似業務的復制功能,使會計業務批量處理成為可能,從而使會計人員從基礎性事務中脫身而出,將更多精力放到高校內部管理中來,為學校風險把控、重大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三)預算管理的變革。預算管理作為高校各項財務工作的龍頭,預算的科學編制和有效執行能夠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通過與核算管理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實現高校運行成本和績效的多維度評價。高校預算編制的一大弊病就是部門預算和校內預算分別編制,造成脫節。一般來說,部門預算在上一年度的九月份就開始“一上”的編制,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到年末或下年初財政下發年度預算控制總額;而校內預算是以服務學校內部管理為主線,經過多番論證,最終在每年的教代會審議通過后方能執行,從而產生了預算編制“兩張皮”問題。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預算一體化系統,通過開放預算申報時間,根據校內各部門申報的項目預算建立滾動項目庫。按照部門預算“二上二下”的流程安排,結合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從項目庫中選取重點項目納入預算,實現了部門預算和校內預算的同步編審。
(四)管理會計的變革。
1.大數據將改變管理會計的分析基礎。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將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財務數據,而是將海量的非財務數據納入分析范圍,通過全口徑的挖掘分析,使管理會計在預算管理、作業管理、價值管理等領域能夠提供更具說服力的數據支持,從而增強了管理會計的角色定位,使管理會計為高校管理提質增效發揮重要作用。
2.大數據將改變管理會計的管理模式。傳統管理會計往往側重于結果管理,而忽視過程管理,大數據技術將推動管理會計向過程管理轉變。大數據時代,會計人員通過對多源化數據進行量化分析,評價不同方案的投入產出,從中選擇最有助于高校內涵提升的方案。同時,大數據分析有助于高校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從而有效規避或減少風險。
3.大數據將改變管理會計的分析方式。傳統管理會計背景下,會計人員費時費力,通過結構化分析模型進行系統分析,為管理層提供圖文并茂的分析報告,但往往由于非結構化因素致使決策方案失敗。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將強調結構化分析與非結構化分析并重,注重數據的基礎性作用,但不能過度依賴數據,因為非結構化因素增加了結構化分析的不確定性。
(五)信息披露的變革。
1.披露時間實現實時、動態化。傳統的高校財務信息披露時間較為固定,無法滿足信息需求者的即時性要求。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原始報銷單據經財務部門處理后,可由財務端即時傳輸到財務數據處理中心,對數據進行轉換后通過數字化校園實現財務信息的實時、動態查詢,準確反映高校實時的財務狀況及項目經費的執行進度等,確保財務信息披露實時、動態化。
2.披露內容實現按需、個性化。通用報告是一種標準化的報告形式,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但不能滿足報告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按需報告模式得以實現,它在互聯網數據庫的架構基礎上,充分考慮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通過數據篩選與加工,以“量體裁衣”的方式提供按需財務報告。
3.披露方式實現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結合。非財務信息是以非數字形式描述教學、科研、學生、后勤等活動的圖文資料,用以解釋說明財務數字,非財務信息與財務信息同等重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交換變得更為便捷、高效,學校的學生結構、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師職稱等非財務信息可與財務信息同步披露,進一步增強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財務管理的應對策略
(一)數據整合。目前,一部分財務相關數據儲存在不同的管理系統中:設備、房屋、土地、圖書等信息儲存在資產系統,職工、工資、社保等信息儲存在人事系統,學生、學分、課程等信息儲存在學生系統,不同系統間自成體系、相互分割,“部門墻”的存在阻礙了數據的流動共享。因此,大數據時代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分散在各個系統內的數據進行系統性整合,為下一步的數據加工奠定基礎。為此,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的高度制定行動框架,加強統籌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協作推進數據整合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數據加工。對大數據的運用不在于掌握多少信息資源,而是如何從中挖掘出“數據紅利”。為此,一是對數據的初加工。這里的加工對象包括全樣本,區別于傳統的小樣本分析,通過數據間的聯系進行歸類分析,尋找其中的相關性,在深入關聯中還原事物的原貌。二是對數據的深加工。通過相關性研究能夠發現數據間一定的規律性,但究其根源,則需要對數據進行深加工。針對大數據的“4V”特征,對數據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分析,實現初加工結論的深度挖掘,從而發現數據背后的價值。
(三)建設軟硬件平臺。大數據技術的充分發揮必須依托于充足的運行空間、高效的處理速度和智能的軟件平臺。因此必須加強與大數據相適應的軟硬件平臺建設,以此為依托對海量數據進行實時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而云平臺無疑是滿足大數據便捷存儲、高效處理和智能管理要求的最佳選擇,云平臺作為高校財務管理的核心平臺,將成為高校各類財務信息集合和交換的中樞,能夠涵蓋財務內、外部的全部數據。通過前期對數據的整合與加工,將處理后的數據全部儲存于云平臺,并將云平臺細分為財務平臺、學生平臺、人事平臺、資產平臺、銀行平臺等子平臺,暢通平臺溝通渠道,實現各平臺互聯互通,為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提供數據支持。
(四)培養大數據復合型人才。大數據不單是一種技術工具,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績效評價管理作為改革的一個重點,大數據分析將在其中大有作為。高校領導層對報表披露的實時性、現金流預測的準確性、財務分析的科學性要求越來越高,財務人員除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外,大數據處理和應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高校普遍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儲備。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必須加強具有大數據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儲備,建立多維數據挖掘分析模型,對海量數據進行整合、挖掘和分析,提取有助于高校管理決策的有用信息,幫助高校作出最優決策。
三、結束語
隨著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財務管理也在不斷自我突破,大數據風暴對高校財務管理來說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高校應把握機遇,克服挑戰,對高校內、外部的全部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和深入挖掘,為高校管理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為實現高校財務管理的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郭萬莉.大數據時代財務人員定位與轉型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 2015,(10).
[2]陳文軍,王瑤.大數據、云計算對管理會計職能的影響[J].商業會計,2015,(19).
[3]張詠梅,穆文娟.大數據在高校管理會計的應用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