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張隆業(yè) 宋玉姬 金幸 尤昕


[摘要]目的探討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與心力衰竭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14例冠心病患者,分為非心衰組107例,心衰組107例,其中NYHA心功能Ⅱ級53例,Ⅲ級33例,Ⅳ級21例。采用Sysmex G7糖化血紅蛋白儀及配套試劑測定HbAlC水平。結果冠心病非心衰組與冠心病心衰組HbAlC,水平分別為(6.92±1.87)%和(7.56±2.08)%,心衰組HbAlC水平顯著高于非心衰組(P=0.019)。不同心功能分級的HbA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70)。不同HbAlC水平心功能分級的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50)。結論HbAlC水平是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化血紅蛋白
[中圖分類號]R541.61;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3-226-03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傳統(tǒng)評估指標紐約心臟協(xié)會(NYHA)功能分級需要綜合分析病因、病史、誘因、臨床癥狀及體征,但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特征性較差,這就需要借助客觀的輔助檢查來明確診斷。糖化血紅蛋白(HbAlC)是評價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其水平對心功能狀態(tài)有顯著影響。已有研究表明HbAlC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比較冠心病合并心衰與不合并心衰及心衰不同嚴重程度分級的HbAlC水平,旨在探討HbAlC與心衰的關聯(lián)。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5年6月~2015年9月在本院初診或復診為冠心病的患者214例,冠心病人選標準: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報告建議的冠心病診斷標準。心絞痛型冠心病伴有典型的心絞痛,發(fā)作時心電圖證實有心肌缺血和或冠脈造影證實冠狀動脈狹窄≥50%;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伴有典型的心電圖或心肌酶學改變。根據Framingham心衰診斷標準分為:心衰組107例,其中男55例,女52例,年齡(66.2±11.3)歲;非心衰組107例,其中男69例,女38例,年齡(61.1±10.3)歲。心衰組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分為3個亞組:Ⅱ級53例,Ⅲ級33例,Ⅳ級21例。基礎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排除標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各種惡性腫瘤,嚴重感染。
1.2標本采集與處理
受檢者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EDTA-K,抗凝的靜脈全血用于檢測HbAlC,分離血清用于檢測總膽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
1.3檢測試劑與檢測方法
采用Sysmex糖化血紅蛋白儀-G7及配套試劑測定HbAlC,羅氏PPI自動生化儀及配套試劑檢測CHO、TG、HDL-C、LDL-C、FPG。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差異比較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多因素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非心衰組與心衰組間性別、高血壓史、總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及空腹血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組年齡高于非心衰組(P<0.05),心衰組LVEF明顯低于非心衰組(P<0.05)。見表1。
2.2心衰組、非心衰組HbAlc水平比較
心衰組HbAlC水平為(7.56±2.08)%,非心,衰組為(6.92±1.87)%。心衰組HbAlC水平明顯高于非心衰組(t=2.372,P=0.019)。
2.3心衰組亞組的HbAIC水平比較
心功能Ⅱ級HbAlC水平為(7.54±2.28)%,Ⅲ級為(7.46±1.94)%,Ⅳ級為(7.77±1.81)%,不同心功能分級的HbA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183,P=0.670)。
2.4不同HbAIC水平的心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按HbAlC水平<6.5、6.5~7.5、≥7.5分三組,三組的心功能分級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5.382,P=0.250)。見表2。
2.5多因素回歸分析
組間差異分析表明非心衰組與心衰組的HbAlC水平、年齡及LVEF%有差異,故對以上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bAlC水平與心衰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能夠作為獨立危險因素預測心衰發(fā)生(OR=1.223,P=0.029)。見表3。
3.討論
冠心病根據心肌缺血的發(fā)生機制和發(fā)展速度不同分為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征和急性冠脈綜合征,前者的最終結局為心力衰竭,后者在疾病的初期可以通過心室重塑維持心輸出量,但在持久病理性情況下心臟結構改變最終也會導致失代償性心衰。因此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后期防治的重點。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高,預后差,新發(fā)心衰的年病死率在40%左右,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診治對預防心血管進一步病變、改善心血管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冠心病患者制定一個簡單易行的心衰風險標準非常必要。
研究表明HbAlC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一方面,HbAlC可進入心肌細胞,增加心肌組織蛋白糖基化,使心肌的收縮和順應能力下降,進一步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重塑。另一方面HbAlC可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1)通過引起膠原纖維的過度交聯(lián)使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加。(2)通過降低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造成組織和血管內皮缺血缺氧,從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導致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3)HbAlC在血管內皮下與細胞外基質交聯(lián)。還有研究表明心衰的嚴重程度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長期慢性心力衰竭可導致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抵抗,因此HbAlC水平與心力衰竭的影響是相互的。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HbAlC水平是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冠心病伴有心衰患者HbAlC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也顯著高于冠心病非心衰患者。在年齡、性別、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因素中年齡和LVEF%與心衰有關,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HbAlC水平與心衰的相關性大于年齡和LVEF%,因此HbAlC水平是心衰較好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心衰的不同程度之間HbAlC水平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心衰發(fā)生后HbAlC水平并不隨著心衰的嚴重程度而顯著變化。HbAlC反應的是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血糖水平增加只是提供了一個高危的內環(huán)境并不是導致心衰的直接因素,它與心衰的關系是復雜而漫長的,因此HbAlc水平反映的是心衰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趨勢,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對冠心病患者中心衰高危人群的及早判斷以及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從而有效干預疾病進程。
理想的HbAlC水平仍需進一步研究,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已將HbAlC≥6.5%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目前我國專家建議的糖尿病治療目標是將HbAlC水平控制在<6.5%,Katrien等建議確診糖尿病患者理想HbAlC水平控制在7%~7.5%,如果>7.5%則需要調整或重新制定療計劃。本研究將HbAlC分為三個等級,研究結果顯示三個HbAlC水平的心功能分級構成比沒有顯著差異,但三個水平的心衰頻數(shù)成u型關系,6.5%~7.5%水平的心衰頻數(shù)最低。這與前人所得的HbAlC水平并非越低越好也并非越高越好的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HbAlC水平明顯升高,是預測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衰的危險因素,但HbAlC水平與心力衰竭程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