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蘭蘭
摘 要: 美國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被譽為美國現代文學的源頭。這一評價,不僅是基于小說幽默的文字和巧妙的創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小說真實反映了美國的本土特色和本土文化,標志著美國現代文學本身個性的形成和成熟。小說人物哈克貝利·費恩雖然年紀小,卻是美國人的真實寫照,而他所體現的價值觀和文化屬性卻是美國價值觀的代表。小哈克貝利·費恩所表現出來的追求民主和自由、熱愛歷險、務實、追求真善美的品質,恰恰是美國文化的精髓。因此,小哈克貝利確實是美國文化的小代言人,讀懂這一點,對透徹理解這部名著至關重要。
關鍵詞: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 民主 自由 務實
1.引言
1882年,一本名為《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在美國出版。雖然隨之而來的既有贊譽又有批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書在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保持一流作品的地位。Bernard De Voto稱該書具其他美國小說無法超越甚至無法與之媲美的生機、深度和多樣性(Twain,1994:12)。美國作家海明威曾經稱贊此書為“美國現代文學的源頭”(Twain,1994:12)。
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既要有可讀性,又要有思想性。可讀性以語言和內容的藝術性為基礎,思想性在于激發讀者的共鳴或者思考。《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以活潑幽默的美國口語化語言和高超的故事情節設計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最大的亮點還是這部小說的思想性,即該小說體現的美國大發展時期的人文思想和社會風貌,給讀者以地道的美國特色的感受,代表著美國文學的形成和成熟(常耀信,1990;胡蔭桐,劉樹森,1995;錢青,1994)。本文主要探討哈克貝里·費恩在非凡的冒險過程中的成長及蘊含的文化取向。
2.民主和自由
自美國成立以來,民主和自由的聲音就一直在這片大陸上空回響。民主和自由是美國憲法的開篇之語,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美國人對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是美國人靈魂的一部分。對民主和自由的渴望深入人心。黑人吉姆渴望民主和自由,因此他竭盡全力要擺脫奴隸制度。吉姆總是在等待其白人主人的善待優惠,他是被動無力地期盼民主和自由。然而,白人小哈克身上不自覺地釋放出尋求自由生活的動能,哈克是主動爭取民主和自由。小哈克難以自控地想逃脫父親、波莉姨媽和寡婦道格拉斯之手,走上了歷險之路。雖然他對探險生活毫無準備但是充滿危險、欺騙和殺戮的不穩定的冒險生活,對他更具有吸引力。這一切都源于小哈克內心接近于本能的民主和自由驅動力。他的選擇并非偶然。首先,他血液中繼承的美國民主和自由傳統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次,他周圍的人對他良好的教育。小哈克生活在奴隸制盛行的時代,黑奴凄慘非自由的生活給他幼小純潔的心靈以震撼。小哈克認識到吉姆是個好人,他相信包括黑人在內的任何好人都有權獲取幸福的生活。在第六章中,她父親的咒罵評價中,揭露了當代美國政府的本質“人們把做出只有在美國居住六個月的黑人才能進行買賣規定的稱作政府”(Twain,1994:78)。
馬克·吐溫把哈克貝里·費恩刻畫成一個逃離當代生活和社會的小男孩,創造了一個體驗和揭露當代美國遠非完美和理想的民主、自由的少年先鋒。這個小小少年正如一株生機旺盛的小芽在美國的土壤上茁壯成長起來了,代表了美國新民主和自由的萌芽(Jehlen,2001:101)。
3.務實品質
小哈克是個典型的小美國人,精于實務,注重執行,追求實用,注重實效。經過一系列歷險,頗有點老道持重,成為一名地道的經驗主義者。與馬克·吐溫創造的另一個美國小孩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公湯姆索亞相比,小哈克更能代表美國人的務實品質,務實而又不缺乏幽默。湯姆索亞出現在本書的結尾,他協助哈克拯救被囚禁的吉姆。湯姆知道許多傳奇故事,使他極富想象力和理性,模仿傳奇故事執行拯救計劃。湯姆具有浪漫主義情懷,其行為是浪漫的,營救吉姆的過程也不例外,其營救方案層出不窮,別具一格,頗具創意。然而,小哈克對此并不贊同,他不贊同采用復雜的方法,堅持使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開展營救活動。他已經從崇拜湯姆無與倫比的智慧和處世方式轉變為重事實和實際,在此意義上,哈克要比湯姆更加真實,更能真實代表現實中的美國人。
4.熱愛探險
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方人隨之涌入美洲大陸。可以說,今天的美國是一個因探險而誕生的國家,西方人以探險求發展的基因隨之移植到了美國。在《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一書中,小哈克為追求自由和正義,攻堅克難,不畏艱險,用于探險,實現個人目標,實現美好的未來。本書就是一部小哈克探險、歷險的記錄。全書中,小哈克的探險既有天性和本能的驅使,又有堅持和熱愛的推動,有時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時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熱愛探險追求個人理想的精神洋溢在全書始末,串聯起各個故事,推動了全書情節自然、流暢的發展。
5.真善美
小哈克的歷險之旅是發現真善美的旅程,是真善美萌芽發展的過程。密西西比河之旅使得哈克目睹了白人的邪惡,也發現了黑人的優良美德,善與惡的對比促進了哈克的道德養成。
小哈克的歷險過程充分揭露了美國當代社會復雜的社會邪惡現象。哈克的跌宕起伏的旅行以逃脫其邪惡的父親開始,哈克的父親是一個有名的酒鬼,除了喝酒和妄想從他兒子身上獲取利益以外無所事事。哈克在之后接二連三的歷險中,看清了美國社會黑暗的一面:奴隸制、貴族家族之間荒謬無聊的恩怨情仇及普通民眾之間的行騙和殘酷的殺戮行為。描寫Duke和Dauphin的章節揭露的不僅是這兩個騙子熟諳并利用美國大眾的心理進行行騙的丑行,而且揭露出美國人不誠實、世故、老奸巨猾的一面。在書中的第二十二章,通過Colonel Sherburn之嘴,整個美國人都遭受了殘酷、辛辣但極其恰當的批評,“普通的美國人都是懦夫。北方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踐踏,只要有人想這樣做,然后,他便回家,禱告祈求一種謙虛的心態來承擔這種踐踏。而南方人,可以單槍匹馬,在人群擁擠的戲臺上,光天化日之下,行盜全場”(Twain,1994:209)。哈克所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骯臟一幕幕場景與現代文明交織在一起。他或許不曾意識到,但真實看到當代社會并非是一個理想的社會。馬克·吐溫無情抨擊了美國社會,正如其在此書的開頭所述,該書有夸張的成分,但總體上卻是事實。(Twain,1994:49)
白人和黑人的對比襯托出了黑人身上可愛的真善美品質。哈克身邊的黑人,包括吉姆和其他的黑人奴隸,在馬克·吐溫的筆下都是極其盡責、勤奮和忠誠。吉姆非常有代表性,他本性純潔無邪,完美體現了真、善、美。他非常迷信,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終。與現代的白人相比,他像一個生活在原始狀態的人,思想迂腐但本性善良純潔。哈克對吉姆的態度經歷了大的轉變,從侮蔑地稱之為“黑鬼”到把他看做一個與白人平等的有道德的人。這個轉變過程的發生并非易事。作為美國公民,小哈克具有根深蒂固的美國公民的意識和良知,認可黑人平等的美國公民的地位使他不時產生負罪感,然而,正是吉姆身上體現出來的完美人性,最終使得哈克愿意出手幫助他獲得自由,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馬克·吐溫在對哈克歷險經歷進行浪漫描寫的同時,悄悄表達了道德概念。他是一個悲觀的幽默作家,認為“欺騙”是用來形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恰當的詞匯,堅信人生舞臺上的每一個人都帶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面具。這種思想的產生源于他對道德之真的熱愛,然而,在他所在的社會中,這種道德之真已經逐漸消逝了。哈克與吉姆之間的友誼,細膩而真誠,具有戰勝邪惡的力量,幫助哈克在與各形各色的騙子相處過程中保持本真而沒有變壞。事實上,這種友誼已經具備了兄弟之間的手足情誼,促成了小哈克的道德成長,即道德的真、善、美。這深刻反映了馬克·吐溫的道德觀念。
6.結語
馬克·吐溫在這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美國男孩的原型形象,年紀輕輕卻已經包含美國文化的精髓,其成長過程更好地展示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哈克貝里·費恩的成長過程事實上是一個被社會化和吸收美國文化的過程。通過揭露美國當代社會現實,馬克·吐溫闡明了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這正是他作為美國人所崇尚的價值體系,他無形中在某種意義上建議同胞吸收并且實踐這些價值觀。因此,哈克貝里·費恩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小人物,是美國價值觀、美國精神、美國文化的代表。
參考文獻:
[1]Jehlen,M.Banned in Concord: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2001).In F.Robinso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k Twai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3-115.
[2]Twain,M.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Introd.Peter Coveney).Beijing:The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3]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75-195.
[4]胡蔭桐,劉樹森.美國文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241-246.
[5]錢青.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4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