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明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由于理論性、綜合性比較強,知識結構松散,學生普遍反映難懂、難應用。集中表現為對“擴大民主”、“選舉”、“公民與人民”、“監督”、“村官”等問題的理解不透徹,存在誤區,造成學習困難。幫助學生克服諸如此類問題,政治生活學習將更輕松、更有效。
關鍵字: 高中政治 政治生活 疑難問題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經歷了多次修改,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這樣那樣的一些原因,導致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有些問題諸如“擴大民主”、“選舉”、“公民與人民”、“監督”、“村官”、“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是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是黨的領導?”等等給不少學生帶來了麻煩,理解起來很費力,大大影響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盡管編者(如吳少榮等)多次撰文,也只是從理論上進行了闡述,沒能接地氣(與有關高考試題模擬題相結合講解)。如果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答,將會大大增強《政治生活》學習效果。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嘗試用學生聽得懂的話對這些問題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政治生活。
一、“擴大民主”
“擴大民主”這一提法在教學中遇到最多的就是選擇題,讓學生判斷正確還是錯誤。“擴大民主”這一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對于“擴大民主”這一提法,主流媒體上經常出現,甚至部分領導者口中不時提及。學生生活在這樣的語境中怎能不受其影響做出想當然的判斷?經過仔細分析,發現無論是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從形式到內容,這一提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仔細閱讀那些有關“擴大民主”的文章,發現它們大多數的本意是推進民主制度貫徹和落實,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所謂“擴大民主”權利:即擴大享有權利的主體或擴大權利主體享有權利的范圍。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實行民主制度,賦予全體公民民主權利,在這種背景下,民主還能“擴大”到哪兒去?有些人言必稱村(居)民海選村(居)委會成員是“擴大民主”,這只是權利歸位,是村(居)民本該擁有的民主權利的歸位,是民主制度的完善而不是“擴大民主”。一句話,做題時遇到“擴大民主”這一提法,除了“擴大民主實現途徑”以外,其余都是錯誤的,至少不能輕易認定是正確的。
二、選舉
很多人至今還搞不清楚人大代表選舉和先進人物選舉的區別,認為二者是一回事。這種看法不對。前者是民主選舉,后者是帶有民主性質的選舉,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于:民主性質的選舉是廣義上的選舉,指所有帶有民主性質的選擇行為,其范圍廣,包括人大代表的選舉,村(居)委會的選舉,單位先進代表的選舉等,組織者很廣泛,既可以是國家、政府,又可以是單位、公司、個人。而民主選舉則僅指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其組織者是國家、政府。聯系在于:民主選舉是民主性質選舉的一個重要方面,二者都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都是人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重要形式。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民主性質的選舉包含民主選舉。
三、公民與人民
二者的主體都具有廣泛性。公民的主體當然是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既包括人民,又包括極少數敵對分子。而人民,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解放軍指戰員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前者范圍明顯大于后者。
四、監督權
關于監督權,問題主要在于不能準確區分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詳解如下:1.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包括立法監督、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和司法的監督。概括就是兩句話: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最高層次的監督。2.人大代表的監督:人大代表的監督對象是政府的行為,重點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人大代表并不是監督人民,而是受人民委托監督政府工作。3.政協的監督:政協的監督被稱之為政治監督,主要是通過提出建議和批評協助黨和國家機關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種監督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紀律強制性。但它在政治上是一種作用非常大的監督,可以減少國家決策的失誤和政治腐敗。4.群眾監督:指公民或社會組織對權力機構及工作人員的監督,有時指一般群眾對領導干部的監督。
五、村官、村長
“村官”不是公務員,而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系非公務員身份,也不是事業單位人員,無編制,政府會在他們中通過定向招錄的方式,招收一部分人入事業編制或公務員編制。村委會主任,俗稱村長,兩者具有同樣意義。現在一般的農村有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兩套班子。黨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機構,都不是政府機構。但是有的地區會自行開展干部下鄉之類的政策,由上級單位公務員、領導職務的進村進行幫扶。鄉鎮政府是我國最低一級的人民政府。村里兩套班子不是政府機構,村支書和村主任自然不是政府官員。
參考文獻:
[1]論人民主權與公民的民主權利.廣東社會科學,2005,(0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