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陸
摘 要: 二十世紀前期土地分配的實際狀況是占農村人口大多數的自耕農占有大多數的土地,大地主在農村人口中只占極少數,其占有的土地在總土地中所占比例不高。“土地改革”一課教學史料的選取應該依據社會調查,讓學生通過地權分配情況得出“地權分散”這一實事求是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 二十世紀前期 土地分配 土地改革 史料選取
一、引言
對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中的“了解土地改革運動”,《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的建議是:“教師可以選取比較典型的材料(如新中國成立前農村土地的實際占有情況和農民生產、生活情況),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農民獲得土地的迫切愿望。”[1]72二十世紀前期許多科學的社會調查具有比較精確的統計,我們就能對地權分配情況進行抽樣分析,并據此對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狀態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二、民國社會調查所見地權狀況分析
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農村的地權分配狀況通常被說成是: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農、貧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占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2]32。人教版、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都引用此說法。這個分析是否符合事實呢?
1926年李景漢帶領學生對北平郊外的幾個村莊進行了社會調查,其中39家農戶占地百畝以上的只有一戶。這些農戶種的地約有三分之二是自己的,約有三分之一是租種別人的[3]509。
二十世紀30年代初,李景漢對河北定縣的農村進行了全面的社會調查,寫出了有名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他對515戶農村家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關于地權問題,他的結論是:無地、少地(10畝以下)戶與靠租地為生的租戶數量都很少,大土地所有者(100畝以上)極少,大多數土地是為自耕農所有的[4]141-151。
1926年張履鸞對江寧縣481戶進行調查,其中238戶從事農業,占55.1%,結論是自耕農與半自耕農在農戶中占九成以上,而佃農和雇農不足一成[5]78。
1932年萬樹庸對宛平縣黃土北店村進行了社會調查,該村有農戶224家,耕地共7033畝,平均每家26.5畝,結論是無地、少地(10畝以下)戶和大土地所有者(150畝以上)都是少數[3]82。
1934年蔣旨昂對昌平縣的盧家村37戶農家進行了社會調查,發表了調查報告《盧家村》,該村地權分配較平均,占地80畝以上的只有1戶[3]206-207。
1934年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在李景漢的指導下對北平西郊的64個村莊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由楊汝南主持寫成《北平西郊64村社會概況調查》,書中以北平西郊64個村莊與定縣第一區71個村莊農戶的地權分配情況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大體是一致的:自耕農與半自耕農是農戶的主體,而佃農與雇農只占14%上下,而純粹的地主只占1%左右[3]288。
1935年蔣杰對江寧縣一鎮三鄉的113戶農家進行了調查,結論是無地、少地(10畝以下)戶和大土地所有者(50畝以上)都是少數[3]380。
1935年言心哲對江寧縣土山鎮的286戶農家進行了調查,結論與蔣杰的調查相同[3]565。
1936年劉容亭對山西省霍縣安樂村的51戶農家、定襄縣史家崗村的133戶農家和陽曲縣西村的240戶農家占有土地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其中霍縣安樂村大土地所有者(100畝以上)較多而沒有無地少地戶(10畝以下),代表了比較富裕的村莊[5]126-127;陽曲縣西村無地少地的農戶較多而沒有大土地所有者,代表了比較貧窮的村莊[5]183;而定襄縣史家崗村的地權分配狀況介于兩者之間,大體代表了一般的情況[5]152-153。但是不管貧富,三個村莊占地10~99畝的農戶均在75%~49%。
中外學者對近代中國農村地權分配狀況已做了大量研究,結論基本是一致的:“擁有少量土地的農戶占農村中的大多數,缺地少的問題不容忽視,擁有較大規模土地的農戶數量很少,土地集中程度有限,自耕農占優勢的狀況相當明顯。”[6]秦暉認為這種地權分散狀況只存在于北方,他稱之為“關中模式”,而南方的地權分配相對集中,他把這種狀況稱為“太湖模式”[7]。但是趙岡對所謂的“太湖模式”進行了再研究后指出:“‘太湖模式的提法是不正確的,該地區土地集中程度高是受制度性因素扭曲所致。事實上,蘇州地區是清代全國各地地權分配比較平均的地區之一。主要因為有永佃權的佃戶普遍存在,真正無產無業的農戶極少。”[8]
三、對教學史料選取的建議
歷史教學不應讓學生留下錯誤印象,必須尊重史實,不能拘泥于教材怎么寫就怎么教。前文所述人教版和北師大版引用的不符合事實的說法,川教版和岳麓版就沒有采用。
本課教學史料選取不能只讓學生看到不合史實的一面之詞,而應該依據二十世紀前期的社會調查,用比較精確的統計進行抽樣分析,讓學生通過地權分配情況得出“地權分散”這一實事求是的結論。再適當介紹學術新成果,使學生在地權分散的背景下“了解農民獲得土地的迫切愿望”。
通過列舉可靠的史料、介紹新的學術成果,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并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朱漢國,閆璟,何成剛,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村社會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人口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黃道炫.一九二〇—一九四〇年代中國東南地區的土地占有[J].歷史研究,2005(1).
[7]秦暉.封建社會的“關中模式”——土改前關中農村經濟研析之一[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
[8]趙岡.地權分配之太湖模式再檢討[J].中國農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