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俊++王增池++孔德平
摘 要: 面對嚴峻的食品專業就業形勢,做好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尤為重要。本文在對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困境分析的基礎上,對做好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食品專業 就業現狀 困境 對策
食品專業畢業生是食品行業發展的人才保障,他們能否順利就業關系到高職食品專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食品行業發展的未來。分析和研究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困境,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還關系到高職院校在市場經濟中的生存和發展。
一、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1.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分析。
從表1看出,四年的就業率相對穩定,還有待提高。升本人數呈增長趨勢,就食品類企業而言,需要的研發、檢驗、工程技術、生產、管理人員相對較多。但從科研能力方面看,高學歷畢業生更適合做研發型、技術型人員;從實際動手能力方面看,大專生甚至高中生更適合做生產人員;這就造成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導致相當一部分人把追求高學歷作為將來更好的就業捷徑。
2.行業流向統計分析。
食品專業畢業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難以到機關和事業單位就業。由表2可看出,2011-2014年,平均每年有大部分高職畢業生走向了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已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而畢業生向往和追求的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對食品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少。
3.專業對口率。
由表3可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專業不太對口的職業,這個數字呈逐年遞增趨勢,到2014年有所回落,以后人數會越來越多。說明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并沒有學以致用。
4.區域流向統計分析。
從表4可知食品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區域集中分布在河北各地市和北京范圍內,天津和其他省份就業的畢業生較少,這種趨勢容易促使該區域人才需求達到飽和,因此,應鼓勵學生擴大就業范圍。
二、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困境
1.食品安全事件增加了就業難度。
由于食品企業多而雜,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大量民營企業不斷投入到食品加工行業中,民營企業發展基礎薄弱,管理相對落后,問題層出不窮。一部分企業誠信缺失,疏于自律,部分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導致“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等公共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帶來了食品安全危機,為食品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給即將畢業的食品專業學生就業增加了很大難度[1]。
2.專業素養不夠深厚,缺乏就業競爭力。
許多用人單位表示,畢業生的專業綜合素養低,對一些專業的基本技能生疏,在工作崗位上很難快速進入崗位角色,培訓時間長,讓用人單位覺得有點“頭疼”,安排的工作完成質量不高,只能干一些搬搬扛扛的活。而許多被訪畢業生表示,在學校學得遠遠不夠用,到企業以后還得從頭學起。
3.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大多數學生不愿到生產一線,怕苦怕累,對單位安排的苦活累活能躲就躲。有的學生到企業幾天就待不下去了,頻繁換工作,希望找到一個舒適輕松的單位。這部分學生不僅給就業工作造成了重復推薦,增大了就業工作的難度,還在企業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4.薪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
食品專業畢業生薪資待遇普遍較低,比有些專業的薪資低很多。并且食品企業屬勞動密集、薄利多銷型、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多數畢業生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甚至難得有周末休息[2],福利待遇比起機關單位差好多。再者,畢業生在這類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很小,與就業前期望值相差很遠,這類企業往往成了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先學經驗,再創業”的一個暫時落腳點。因此導致食品專業類畢業生工作更換頻繁,繼續深造現象頻頻發生[3]。
三、促進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1.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加強教育引導。
我校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畢業生樹立創業觀念、競爭就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推進支援西部計劃的實施,激勵當代青年大學生到基層去、到艱苦環境中。
2.加強專業課程調整,推進教育模式改革。
近幾年,食品專業學生就業率相對較低,而且就業質量相對較差,這就要求我們考慮辦學特色的同時,更應考慮市場的特色,拓寬就業面,打通就業通道,以就業為導向,對專業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作為食品專業教學工作者,應努力尋求新的教學模式,及時采取求真務實的新舉措,刪去一些陳舊的、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內容,添加一些新的、前沿的、尖端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實際能力提高,不能紙上談兵。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3.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食品專業創業能力僅依靠課堂教學是培養不出來的,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才能主要來自于他們的親身實踐。我校通過知識講座、參觀考察、展覽、實踐、義務支教、社會調查等活動,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培養對問題的高度敏感性、觀點的多樣性、思維的靈活性、認識的新穎性,以及人格的獨立性與較強的成就動機。我校舉辦的食品節活動,學校提供實踐活動場所,學生自行設計產品,并自己檢測產品質量。我校建立了學生的實習實踐基地,開設糕點店、奶茶店等經營場所,讓學生出售自己親手制作的,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創業的一些經驗和認識。我校每年過中秋節給學生和老師們發放的月餅,都是學生親手制作的,非常有創意。同時,在食品廠、飲料廠、啤酒廠等40多家企業進行實習,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生產實踐活動中。不僅磨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訓練學生的就業技能。另外,鼓勵學生參加創新知識競賽、創業計劃大賽、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提升學生自身實力和就業競爭力。
4.立足校內,拓展校外,拓寬畢業生就業市場。
高校應充分發揮就業工作者和食品類專業教師的作用,營造“全員就業”的工作氛圍。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走出去,請進來”,積極走出校門加強與各地區人事部門、人才交流中心和企業的聯系,通過建立就業實習基地、舉辦地區專場招聘會、和一些用人單位簽訂訂單培養、與國外合作辦學、與食品人才網站建立合作關系等形式開辟就業渠道,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1]。
四、結語
總之,隨著食品專業畢業生增加,“低質量”就業問題會越來越明顯。高校必須以食品專業就業市場的需求為依據,對食品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進行相應改善,才能有效促進他們“高質量”地就業[4]。
參考文獻:
[1]武國劍.食品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3).
[2]王昭.高等農業院校食品學科類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學,2008(4).
[3]候愛香.地方農業院校食品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和對策探討[J].廣西輕工業,2009(2).
[4]周聞名.食品專業學生“高質量”就業對策分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