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喆 王龍宗 藍藝明 王施君 黃偉榮
扶正化積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觀察
蔡喆 王龍宗 藍藝明 王施君 黃偉榮
目的 觀察扶正化積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伴腸道化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中醫辨證氣虛血瘀證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服用扶正化積方,對照組服用多潘立酮。兩組均4周為一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結果 治療組臨床療效為70%,對照組為13.3%(P<0.01);治療后治療組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與對照組積分比較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較治療前降低(P<0.05)。兩組均未發現不良反應。結論 扶正化積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扶正化積方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西醫對本疾病無特效治療措施。在中醫中可歸屬為“胃痛”、“胃痞”、“虛痞”、“嘈雜”、“痞滿”等病范疇[1]。有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CAG的發病率較高[2],隨著該病發病率的升高,胃癌風險的增加,本病已成為廣大臨床醫生關注和研究思考的問題。扶正化積方是我院名老中醫—黃偉榮副主任醫師臨床總結,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行之有效的方劑,我們2015年應用本方對本病變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共識會議,2012,上海)。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深圳)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并在納入本研究前已行電子胃鏡及病理活檢證實其有明確癌前病變者(腸道化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2)年齡在18~70歲的患者。
(3)受試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同意書。
(4)治療前后能夠配合完整填寫癥狀等級問卷并能提供確切可靠材料者。
排除標準:
(1)確診為胃癌或其他系統癌變消化系統轉移者,或者經病理活檢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
(2)合并有消化性潰瘍者。
(3)合并心、肺、腦、腎、肝或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5)精神類疾患者。
(6)對本研究中已知藥物成分過敏者或過敏體質者。
1.3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自晉江市中醫院2015年度脾胃病科門診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將符合納入標準與不符合排除標準的患者60例按隨機分組方法分入治療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30例,女13例,男17例;年齡35~70歲,平均(46.2±8.1)歲;病程1~9年,平均(4.57±1.12)年。對照組30例,女12例,男18例;年齡42~65歲,平均(49.7±9.4)歲;病程1~10年,平均(5.1±1.9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35>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扶正化積方:生黃芪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絞股藍10 g,白花蛇舌草6 g,當歸10 g,三七1 g(研粉沖服),生蒲黃(包煎)6 g,枳實10 g。每日1劑,水煎汁300 ml,每次服150 ml,每日兩次。
對照組:多潘立酮(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H20013196)每次10 mg,分早、中、晚3次服。
兩組患者均服用4周為1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2.2 觀測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變化情況,并進行胃鏡檢查及病理指標的變化情況觀察進行療效評定。
2.2.1 中醫癥狀、體征積分 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3]相關標準,包括胃痛程度、納食情況,有無胃脹、嘔吐清水、便溏、肢體乏力、氣短懶言,腹部是否喜按喜暖。分別對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情況進行評分登記:無癥狀體征者計0分;輕度表現者計1分;中度表現者計2分;重度表現者計3分。
2.3 療效觀察
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指標。
(1)臨床痊愈:臨床上的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電子胃鏡復查示粘膜中的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病理組織學檢查上證實腺體中萎縮、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瘤變已恢復正常或消失。
(2)顯效:臨床上的癥狀、體征消失,電子胃鏡復查示粘膜慢性炎癥較前好轉,病理組織學檢查上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或上皮內瘤變已恢復正常或減輕。
(3)有效:臨床上的癥狀、體征較前減輕,電子胃鏡復查示胃粘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病理組織學檢查上證實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瘤變已減輕。
(4)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進一步惡化者。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軟件SPSS 13.0進行分析,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改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分析
治療組30例,臨床痊愈0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對照組30例,臨床痊愈0例,顯效0例,有效4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1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如表1所示,治療組治療后積分較對照組降低(P<0.05),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不適。
在祖國醫學中并無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病名,該病可歸屬中醫“胃痛”、“胃痞”、“痞滿”、“虛痞”、“嘈雜”等病范疇。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主要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血管活性因子及細胞因子改變、膽汁反流、免疫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4]。中醫學認為胃在生理上以和降為順,在病理上因滯而病[5]。外邪及內傷等病因損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中焦氣機不利,氣機升降失常,因而產生各種病理產物,阻滯于中焦,從而妨礙脾升胃降的功能;另外由于脾胃運納功能損傷,氣血生化不足而致使胃絡失其濡養。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兩臟密切相關。本病病程較長,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候,本虛主要是脾氣不足和胃陰虧虛,李東垣的《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提到:“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其津液,故亦從而病焉。”標實主要是氣滯、血瘀、濕熱。脾虛、氣滯和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其中血瘀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它是本病發生發展乃至癌變的關鍵病理環節因素[6-8]。
扶正化積方是我院名老中醫—黃偉榮副主任醫師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以益氣扶正、化積消痞為法。其組方為:生黃芪,茯苓,炒白術,當歸,三七,生蒲黃,枳實,絞股藍,白花蛇舌草。其中黃芪味甘、性溫,歸脾、肺兩經,有益氣健脾,托瘡生肌的作用,為本方君藥。白術、茯苓為益氣健脾常用藥,當歸、三七、生蒲黃活血化瘀以祛中焦瘀血之阻滯,白術、茯苓、當歸、三七、生蒲黃共為臣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亦有抗腫瘤之功[9],枳實理氣和中以平中焦之漚,絞股藍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白花蛇舌草,枳實,絞股藍共為佐藥。本方組方精當、用藥嚴謹,諸藥合用,可使氣虛得補,瘀血得去,氣滯得除,中焦得安。
本研究結果顯示,雖未見臨床痊愈病例,但扶正化積方可以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降低患者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且臨床觀察扶正化積方無毒副反應。綜上,扶正化積方有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的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觀察,以期為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提供一種可行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案。
[1]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 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2):172-175.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 胃腸病學,2013,18(1):24-36.
[3]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 中醫雜志,2010,51(8):749-753.
[4] 陳佳,李守英,徐紅.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540-3542.
[5] 唐旭東. 董建華通降論學術思想整理[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2):45-48.
[6] 王鳳云,唐旭東,姚乃禮. 論胃腸疾病與調暢氣機[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3):20-21.
[7] 柴可夫. 活血化瘀法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識[J]. 中醫藥學刊,2004,22(3):389-390.
[8] 王愛云,單兆偉. 慢性萎縮性胃炎從瘀血論治[J]. 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5):290-291.
[9] 顧玉蘭,朱海杭,卜平. 幾種中藥抗胃癌多藥耐藥性的實驗研究[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2):114-116.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Qixuxueyuzheng)by “Fu Zheng Hua Ji Fang”
CAI Zhe WANG Longzong LAN Yiming WANG Shijun HUANG Weirong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Affiliated Jin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jiang Fujian 36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qixuxueyuzheng)by “fu zheng hua ji fang”. Methods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s(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qixuxueyuzheng in 60 case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took fu zheng hua ji fang, the control group taking domperidone. The two groups were 4 week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continuous treatment of 3 courses. Results Treatment group,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70% and 13.3%(P< 0.01)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reatment group of TCM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integral and control group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and was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qixuxueyuzheng)by“fu zheng hua ji fang”has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Precancerous lesion of stomach,Qixuxueyuzheng,Fu zheng hua ji fang
R243
A
1674-9316(2016)15-0131-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5.077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晉江中醫院脾胃病科,福建 晉江 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