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 嚴遠森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惠州516000)
綜合創傷急救模式對嚴重胸腹外傷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分析
曾景嚴遠森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惠州516000)
目的:分析綜合創傷急救模式對嚴重胸腹外傷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為研究組,另外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為對照組。研究組采用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救治,對照組采用常規救治模式救治,觀察比較兩組救治效果。結果:研究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創傷急救模式能夠提高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嚴重胸腹外傷;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嚴重胸腹外傷患者通常傷情復雜、嚴重,需要快速、有效、合理的救治,臨床救治應盡量優化流程,提高治療效率,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1]。本院近年來將綜合創傷急救模式運用到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基本資料根據我院開展綜合創傷急救模式的時間,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為研究組,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入院時經臨床檢查,病情符合胸腹外傷的診斷標準,并經CT、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2)ISS超過16分。研究組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5.6±5.2)歲;ISS評分18~23分,平均(20.6±1.3)分;受傷原因:交通傷22例,墜落傷16例,打架傷12例,其它8例;受傷部位:腹部損傷33例,胸部損傷25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6.3± 6.2)歲;ISS評分18~23分,平均(20.5±1.4)分;受傷原因:交通傷21例,墜落傷15例,打架傷11例,其它8例;受傷部位:腹部損傷27例,胸部損傷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ISS評分、受傷原因、受傷部位等基本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所處時期為我院未開展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時期,給予患者常規救治。即:急診室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趕赴現場,到達現場后對患者實施抗休克治療,給予呼吸支持,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等,患者體征穩定后轉送至醫院治療,入院后視患者的病情選擇輔助檢查項目,根據病情、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并將患者轉移到相關科室,由專科醫生進一步確診,確定治療方案,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盡量及早施術,手術完畢送回病房再做下一步治療。
1.2.2研究組采取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救治,包括:(1)急診中心接到緊急呼救電話后需在1 min內調度好救護車,規劃路線,保證以最快速路線到達搶救地點,節省施救時間;保證奔赴現場的救治人員中有1名高資歷醫生,擔當救治指揮,負責現場人員、設備的調配工作,同時在第一時間評估患者傷情,提高救治效率;到達現場后迅速做好初步急救工作,注意處理傷情時分清先后,優先處理嚴重、危及生命的損傷,待患者有所穩定后立即轉移入院接受治療。(2)送往醫院途中,在救護車上保證患者得到持續救治,指揮人員負責將收集到的患者資料、受傷原因、病情初步評估情況反饋回醫院,在院人員根據前方反饋信息做好準備,協調各科室醫生等待會診。(3)為病情危重的患者開辟綠色通道進行救治,患者入院后做好交接工作,需做到邊問詢病情邊送至急診室;實施規范化、流程化的輸液、輸血、留取標本工作;保證綠色通道的全面性,保證患者入院后進行各項檢查的效率,縮短輔助檢查所用時間。(4)嚴密觀察患者病情、體征的變化情況,盡量減少移動患者的次數,同時做好有效吸氧、保證靜脈通道暢通等基礎護理工作;采取措施,預防休克、DIC等相關并發癥,對于已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給予積極對癥治療。(5)救治醫師接到患者后立即根據檢查情況、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對于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第一時間聯系麻醉室、手術室,并做好充分術前準備,保證手術藥品、器械齊全,設備運轉正常,盡量在急診室將術前談話及簽署各類知情書工作完成,由專科醫生負責實施、完成手術;若患者無明確的手術指征,實施急診ICU救治。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救治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確診時間及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救治成功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研究組救治成功率為96.55%,并發癥發生率為6.90%;對照組救治成功率為83.64%,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研究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成功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2.2兩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確診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58 55 30.13±10.87*46.23±11.14 16.58±3.57*23.46±3.84
在建筑業、交通業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嚴重胸腹外傷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對人們生活、生命影響較大[2~3]。嚴重胸腹外傷多因交通、工程意外事故所致,使患者胸部、腹部受到嚴重損傷,同時可能對多處臟器組織功能造成影響,傷情進展較快,且容易出現并發癥,如救治不及時甚至威脅患者生命。有文獻指出,患者受傷的1 h內為黃金救治時間,把握好這段救治時間,對緩解患者傷情,提高救治效率意義重大[4]。而此類患者病情復雜、特殊,常需要多個科室配合診治,如要保證治療效果,則需要把握每一個救治環境,合理、準確、有效調配搶救工作。傳統的救治模式為急診醫生負責現場出診、救治,接送患者,入院后專科醫生負責會診,隨后根據診斷情況將患者送至相關科室救治[5]。此過程救治目的并不明確,人員分配、職責混亂,容易發生部門協調與工作配合不到位,延誤救治患者的最佳時機,影響患者預后。此外,由于胸腹外傷常存在多處損傷,單獨專科會診可能影響對患者傷情的評估,出現漏診、誤診。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是近年來被提出的新型急救模式,將專科救治、創傷外科、急救流程、急救模式整合為一體,通過協調各相關部門,合理調度接診人員、在院會診醫生、搶救人員,開辟綠色通道,以一體化問詢,流程化操作等新模式積極開展救治工作,保證準確性、有效性的同時,盡量縮短會診、檢查所用時間,提高救治效率,保證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為有效的治療,從而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采用綜合創傷急救模式救治,與采用常規救治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確診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 0.05)。提示綜合創傷急救模式能夠提高嚴重胸腹外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令患者滿意,更是醫院整體服務質量的體現。
[1]甘曉.兩種模式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效果[J].重慶醫學,2014,43 (19):2495-2496
[2]徐潔.嚴重胸腹外傷的急救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 811-812
[3]蔣麗莉,徐淑英.整體護理在急診嚴重創傷患者救治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36-37
[4]陶莉.急診嚴重創傷患者應用高級創傷護理的體會[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0):1650-1651
[5]潘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危重創傷急救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5):357-359
[6]陳軼強,孫婓予.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外科嚴重創傷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3,12(21):23-25
R655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14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