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王小青 陳超 虞金寶(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南昌330046)
·中西藥苑·
南丹參藥材薄層色譜研究*
李晶王小青陳超虞金寶
(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南昌330046)
目的:建立南丹參藥材的定性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層色譜法分別檢查藥材中的丹參酮類和丹參酚酸類成分。結果:丹參酮類和丹參酚酸類成分分別在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5∶1)和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為展開劑的條件下獲得理想分離。結論:該方法簡便、快速,可作為南丹參藥材的定性控制方法。
南丹參;顯微鑒別;薄層鑒別
1.1儀器麥克奧迪B1顯微鏡,SPU-Ⅰ自動噴霧顯色器(日本),PBQ-Ⅰ薄層自動鋪板器(四川重慶),定量毛細管(美國Drummond公司),CQ-250超聲波清洗儀(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硅膠G、GF254(薄層層析用:青島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1.2南丹參藥材分別來源于江西南昌(2013051301、2013051302、2013061401、2013061402、2013081501);江西德安(2013051303、2013052201);江西婺源(2013051401、2013051402);江西于都(2013060201)。
1.3試劑丹酚酸B對照品(批號:
110562-200807,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丹參酮ⅡA對照品(批號:110766-200416,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丹參對照藥材(批號:120923-200610,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2.1原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多年生草本。見圖1。莖高約1 m,被長柔毛。葉為羽狀復葉;小葉5(7)片,頂端小葉卵狀披針形,長4.0~7.5 cm,下面脈上被疏柔毛,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4~6 cm,被長柔毛。輪傘花序8至多花,苞片披針形;花萼筒狀,長8~10 mm,外被具腺疏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頂端尖,下唇三角形,淺裂為2齒;花冠淡紫色至藍紫色,長19~24 mm,花冠筒內具毛環,下唇中裂片倒心形,邊緣具小齒;花絲長約4 mm,藥隔長19 mm,上臂長達15 mm,下臂長約4 mm,下臂2藥室不發育,且頂端聯合。小堅果橢圓形,頂端有毛。生于山地、林下、水邊,海拔30~960 m處。廣泛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江西作為主產區之一,分布于南昌、九江、贛州、宜春等地。

圖1 南丹參原植物
2.2鑒別
2.2.1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3~7列細胞。皮層較寬,有裂隙。維管束5~8個,放射狀排列;韌皮部呈半月形。束間形成層較明顯,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木纖維常成群附于導管旁。射線寬廣。見圖2。粉末特征:紅棕色。網紋及具緣紋孔導管多見,直徑11~60 μm,網紋導管末端鈍尖、鈍圓或銳尖,壁較厚,穿孔位于端壁或側壁。網孔較狹而短;具緣紋孔導管粗短,具緣紋孔類圓形,排列密集,有的具網狀三生增厚。石細胞多見,類圓形、類三角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內含黃棕色物。木纖維多為纖維管胞,長梭形,有的呈彎曲狀,末端斜尖。見圖3。

圖2 南丹參根橫切面

圖3 南丹參粉末鑒別
2.2.2丹參酮類TLC鑒別取南丹參藥材粉末5 g,置錐形瓶中,加乙酸乙酯4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酮ⅡA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對照品溶液5 μl、供試品溶液5~10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見圖4。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熒光斑點。見圖5。

圖4 丹參酮類TLC圖(日光)

圖5 丹參酮類TLC圖(紫外光燈365 nm)
2.2.3丹酚酸B的TLC鑒別取南丹參藥材粉末0.2 g,加75%甲醇25 ml,加熱回流1 h,濾過,濾液濃縮至1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酚酸B對照品,加75%甲醇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見圖6。

圖6 丹酚酸TLC圖
因南丹參藥材與丹參藥材在植物形態上較為相近,為了能明確區分開該兩個品種,我們同步對比了丹參藥材原植物,發現南丹參的小葉為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丹參小葉為卵園形或寬卵園形,先端鈍尖;南丹參的花冠多為紫紅色或淡紫色,而丹參的花冠多為藍紫色;南丹參根莖下少數主根,根呈紡錘形,粗而短,而丹參根莖下著生多數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南丹參小堅果4,菱形(橢圓形),而丹參小堅果4,長圓形或橢圓形。
本次研究中,我們對南丹參藥材在我省的資源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南昌、九江(德安)、上饒(婺源)、贛州、宜春(宜豐)等地均有散在的野生,與文獻[5]中南丹參在中國的潛在分布區預測結果較為接近。根據我們采挖發現以婺源的野生資源較集中,有局部成片生長,其次為南昌梅嶺、九江(德安)、贛州、宜春(宜豐)的幾個采挖點均較零散。根據樣本采集的生境調查結果顯示,南丹參藥材多生于半山坡以下及相應的路邊、溪邊。喜微堿性的石灰巖土壤,喜溫暖光照,空氣濕潤。
現有文獻資料中未見有關南丹參的薄層鑒別研究,僅報道稱其含與丹參相同的丹參酮類和丹參酚酸類兩大類成分有10余種[3~4]。經薄層色譜研究證實,南丹參藥材中含有與丹參相同的丹參酮ⅡA和丹酚酸B,同時實驗中通過與丹參藥材和對照藥材的對比研究發現,南丹參藥材中檢出獨有的藍色熒光斑點,目前該成分尚未可知,此后將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實驗建立的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穩定、重現性好、靈敏度高,可作為南丹參藥材的鑒別方法。
[1]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藥材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54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52
[3]劉丹,余良忠,文萍.HPLC法測定南丹參中丹酚酸B的含量[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9):1872-1873
[4]沈建芳,王強,汪紅.南丹參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6,25(2):55-58
[5]何淑婷,白碧玉,但佳惠,等.基于MaxEnt的南丹參在中國的潛在分布區預測及適生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8):2311-2314
The TLC Research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
LI Jing,WANG Xiao-qing,CHEN Chao,YU Jin-bao
(Jiangxi Institution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Nanchang330046)
Objective:Establish the qua litative control method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Methods:Used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method to detect the tanshinones and salvia phenolic acids.Results:Tanshinones and salvia phenolic acids were seperated very well by the petroleum ether(60~90℃)-ethyl acetate(5∶1)、toluene-Chloroform-ethyl acetate-methanol-formic acid(2∶3∶4∶0.5∶2).Conclusions:This method is simple,quick,and is applicable to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
Salvia bowleyana Dun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
R284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42南丹參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干燥根及根莖。功能為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經痛閉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南丹參在江西、浙江亦作丹參入藥,含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β-谷甾醇、咖啡酸及丹酚酸A、B、C等成分[1~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南丹參水溶性注射液具有抗凝血和抗心肌缺血作用[2]。目前已知南丹參中水溶性成分主要為丹酚酸類和丹參素類,因此,本次實驗分別對其原植物、顯微及薄層鑒別進行研究,為南丹參藥材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2016-05-18)
江西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編號:20142BAB21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