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王小青 文萍 吳東風 趙詩云 虞金寶(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南昌330077)
基于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增高模型的三種蕨類的抗炎效果初步比較
陳樂王小青文萍#吳東風趙詩云虞金寶
(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南昌330077)
目的:采用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增高模型對烏蕨、金粉蕨和骨碎補的抗炎效果進行初步比較。方法:將小鼠40只分為空白組、烏蕨組、金粉蕨組和骨碎補組各10只,用生理鹽水、烏蕨、金粉蕨和骨碎補含生藥1g/ml的水煎煮液分別進行灌胃,連續給藥7 d,最后一次給藥后,尾靜脈注射0.2 ml 0.5%依文思藍,立即腹腔注射1%醋酸0.2 ml,20 min后處死,再腹腔注射生理鹽水6 ml,反復輕柔腹部20次,吸出洗液,離心取上清液,測定吸光度,進行比較。結果:與空白組相比較,骨碎補組和烏蕨組有明顯的抗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骨碎補組的效果最好,而金粉蕨組的效果不佳。結論:骨碎補和烏蕨水煎液都有一定的抗炎效果,骨碎補水煎液的抗炎效果最佳,而金粉蕨水煎液的抗炎效果不佳。
烏蕨;金粉蕨;骨碎補;抗炎效果
烏蕨[Stenoloma chusanum(Linn.)Ching]為鱗始蕨科(又稱陵始蕨科)(Lindsaeaceae)烏蕨屬植物,是一種民間中草藥,性微苦、寒、無毒;歸肝、肺、大腸經,具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等功效。骨碎補是一味常用中藥,為水龍骨科多年生附生蕨類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unze)J.Sm的根莖。金粉蕨,中國蕨科金粉蕨屬植物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Kunze,以全草入藥。三種蕨類在民間都有廣泛的應用,在我院承擔的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和中藥傳統知識調查工作的走訪中,我們發現在民間人們經常采用這三種中草藥對咽喉炎進行治療,所以我們采集了一些樣本,進行了初步的藥理試驗,對這幾種藥材進行了初步篩選,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動物小鼠,昆明種,18.0~22.0 g,雌雄各半,由江西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贛)2011-0001。
1.2受試藥與試劑烏蕨、金粉蕨和骨碎補藥材為我院中藥資源普查小分隊在江西遂川采集,清洗,并干燥,分別各取100 g干燥樣品用水煎煮二次,濃縮至含生藥量為1 g/ml的水煎煮液,備用。1%醋酸溶液,0.5%伊文思藍生理鹽水溶液,均為自行配制。
1.3實驗儀器722G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科上分廠);80-2B臺式低速離心機(江蘇金壇市城東超韻實驗儀器廠);TLS-2000A電子秤(上海醫療器械集團);AG135十萬分之一雙量程電子天平(Mettller Tkledo公司)。
1.4對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的影響實驗的方法將40只小鼠按體重隨機分為空白組、烏蕨組、金粉蕨組和骨碎補組,用生理鹽水、烏蕨、金粉蕨和骨碎補含生藥1 g/ml的水煎煮液分別進行灌胃,連續給藥7 d,最后一次給藥后,尾靜脈注射0.2 ml 0.5%依文思藍,立即腹腔注射1%醋酸0.2 ml,20 min后頸椎脫臼法處死所有小鼠,再腹腔注射NS 6 ml,反復輕柔腹部20次,吸出洗液,在離心機中以轉速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于722G可見風光光度計630 nm處測定吸光度讀取OD值。
1.5統計學處理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空白組相比較,骨碎補組和烏蕨組有明顯的抗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骨碎補組的效果最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金粉蕨組的效果不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種蕨類對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的影響

表1 三種蕨類對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的影響
組別 n 劑量(g/kg) OD值 P空白組烏蕨組骨碎補組金粉蕨組10 10 10 10 0 280 280 280 0.34±0.05 0.22±0.04 0.18±0.06 0.33±0.03 0.0049 0.0178 0.7376
烏蕨[Stenoloma chusanum(Linn.)Ching]為鱗始蕨科(又稱陵始蕨科)(Lindsaeaceae)烏蕨屬植物[1],又名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細葉鳳凰尾等,是一種民間中草藥,性微苦、寒、無毒;歸肝、肺、大腸經,具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等功效;用于感冒發熱、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故有“萬能解毒劑”之美稱[2]。現代研究表明烏蕨含有黃酮[3]、酚類、揮發油、甾體和多糖等成分[4],其提取物或單體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5]、抗氧化[6]、清除氧化自由基[7]、抗炎[8]、保肝[9]、解毒[10]等作用。烏蕨生葉搗爛或加冷水濕透或曬干研成粉,用米泔水混成糊狀,涂敷火傷患處,立即止痛。對于跌打損傷的炎腫效果也很好。以烏蕨湯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療效肯定[11]。烏蕨治療下肢頑固性潰瘍50余例,均獲得良好療效[12]。烏蕨加白糖、清油搗糊外敷,結合清洗創口治療耙刺傷及尖銳物刺傷牛腳及體表,屢用屢驗,效果甚佳[13]。以烏蕨合劑為主治療急慢性腎孟腎炎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4]。
骨碎補是一味常用中藥,為水龍骨科多年生附生蕨類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unze)J.Sm的根莖[1]。傳統中醫認為骨碎補性味苦溫歸腎肝經,具有補腎強骨、續傷鎮痛功效,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打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骨碎補有抗炎的作用[2],可以促進骨傷愈合和骨生長的作用[15~16],抑制骨質疏松[17],抗炎[18],促進牙齒生長[19],降血脂[21~22]等作用。骨碎補具有良好的接骨續傷的功效。目前臨床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的中成藥中,大多含有骨碎補。在促進骨折愈合的研究中,現大力開發從復方或單味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以促進骨折愈合。
金粉蕨,中國蕨科金粉蕨屬植物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Thunb.)Kunze,以全草入藥[1]。系中國蕨科的小屬,約10種,主要分布于東亞,民間用于治療腸炎、黃疸、流感、發燒并做解毒藥,近年來研究顯示,金粉蕨素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腫瘤、抗氧化、保護內皮細胞等作用[23]。
在我院承擔的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和中藥傳統知識調查工作的走訪中,我們發現在民間人們經常采用這三種中草藥對咽喉炎進行治療,我們的普查隊員也親身嘗試,發現確有治療急性咽喉炎和祛痰的效果,所以我們采集了三種蕨類植物干燥后,進行初步的抗炎篩選,以期開發一種新的治療咽喉炎的藥物制劑,在本研究中發現,與空白組相比較,骨碎補組和烏蕨組有明顯的抗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骨碎補組的效果最好,而金粉蕨組的效果不佳。這說明骨碎補和烏蕨水煎液都有一定的抗炎效果,骨碎補水煎液的抗炎效果最佳,而金粉蕨水煎液的抗炎效果不佳,這為今后進一步的藥理試驗奠定了基礎。
[1]秦仁昌.中國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75-27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10-112
[3]蔡建秀,黃艷艷,許婉珍.烏蕨黃酮類化合物薄層層析及紫外光譜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06:82-86
[4]岳銀,楊加竹,陳業高.烏蕨的化學成分及活性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3,17:41-43
[5]吳曉寧,張春椿.烏蕨不同提取物體外抑菌作用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06:1267-1268
[6]吳曉寧,余陳歡,徐靜紅.烏蕨總黃酮體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醫藥導報,2010,03:292-294
[7]羅婭君,趙正娟,劉思曼,王照麗.烏蕨不同提取液對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1:93-96
[8]蔡建秀,黃曉冬.烏蕨總黃酮及水提液的藥理試驗[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4,01:13-14
[9]趙海燕,王玲,熊小琴.烏蕨對小鼠四氯化碳肝損傷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03:325-326
[10]盧海嘯,李家洲,鄭玉華,倪林.烏蕨對樂果急性中毒的解毒活性研究[J].中成藥,2014,02:390-392
[11]劉德章.烏蕨湯治療慢性腎衰的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藥,1999,30 (3):21-22
[12]林向東.烏蕨治療下肢頑固性潰瘍[J].海峽藥學雜志,1999,11(2增刊):87
[13]盛標.大葉金花草治牛耙刺傷[J].中獸醫學雜志,1993(4):24
[14]鐘新淵.烏蕨合劑為主治療急慢性腎盂腎炎73例觀察報告[J].江西中醫藥,1986(1):29-30
[15]王華松,黃瓊霞,許申明.骨碎補對骨折愈合中血生化指標及TGF-β1表達的影響[J].中醫正骨,2001,13(5):6-8
[16]王志儒.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對中草藥骨碎補治療骨傷作用原理的探討[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0,3(3):13
[17]劉宏澤,王文瑞.丹參與骨碎補注射液防治激素誘發股骨頭壞死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傷,2003,16(12):726-728
[18]劉劍剛,謝雁鳴,鄧文龍,等.骨碎補總黃酮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天然藥物,2004,2(4):232-234.
[19]劉斌,司徒鎮強,吳軍正,等.枸杞和骨碎補對HGF體外附著與生長的影響[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2,27(3):159-161
[21]王維新,王敖格.骨碎補降血脂及防止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實驗觀察[J].中醫雜志,1980,21(2):56
[22]王維新,王敖格.骨碎補對家兔組織內脂質含量的影響[J].中醫雜志,1981,22(7):67-78
[23]吳廣,鄭興,劉運美,等.金粉蕨素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0):150-151
R285.5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44
2016-06-25)
文萍,E-mail:148341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