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蕾, 彭開麗, 劉超瓊, 王秉義
(1.華中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70070; 2.安徽省土地利用工程重點實驗室, 安徽 合肥 230061)
?
基于脫鉤理論的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以安徽省為例
陳紅蕾1, 彭開麗1, 劉超瓊1, 王秉義2
(1.華中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70070; 2.安徽省土地利用工程重點實驗室, 安徽 合肥 230061)
[目的] 對安徽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情況進行分析,旨在為安徽省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基于脫鉤系數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設占用耕地變化情況為基礎,采用省級時間序列開展。依據2013年各市脫鉤系數差異對安徽省的16個地市進行區域劃分,詳細剖析不同區域的脫鉤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結果] 安徽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狀態在時間上呈現波動態勢,其中農業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偏強脫鉤型,非農經濟與建設占用耕地的脫鉤態勢僅僅在2005—2007年出現好轉跡象,從2008年開始均出現反彈現象;2013年的脫鉤情況在區域間存在明顯差異性,且脫鉤類型分布情況與區域產業分工情況之間存在較強對應關系。 [結論] 政府應加強對建設占用耕地的審批和監管力度,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從而實現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強脫鉤。
建設占用耕地; 脫鉤分析; 區域差異; 經濟發展; 安徽省
文獻參數: 陳紅蕾, 彭開麗, 劉超瓊, 等.基于脫鉤理論的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4):333-338.DOI: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7
我國一直以來都恪守著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2011年初,國土資源部發布的18號文中也明確指出,要繼續嚴控建設占用耕地,實現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脫鉤(decoupling)一詞源自物理學,常理解為“解耦”或是“退耦”。
我國學者李堅明[1]在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能源與環境評價項目時,首次將“Decou-pling”譯為“脫鉤”,后來又將其引入到中國環境資源的評價當中。近些年,我國學者對于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脫鉤的研究不斷深入。陳百明等[2]探討了中國耕地占用與GDP增長之間的脫鉤研究框架;郭琳,嚴金明[3]通過退耦研究方法,探討了近年來中國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退耦關系,并歸納其空間分異特點,進而對中國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評價,發現我國耕地占用相對于經濟增長的退耦程度存在:中部>西部>東部的明顯差異性。胡智超等[4]采用脫鉤理論和方法,通過計算脫鉤彈性系數分析了中國1999—2006年建設用地擴張占用耕地與非農GDP變動相互關系。楊克等[5],宋偉等[6],楊璐嘉等[7],王春秋等[8],張勇等[9]基于環境領域的脫鉤理論,計算脫鉤彈性系數,分析了不同省份耕地占用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及原因,并在數據處理方法上不斷的加以完善,提高了分析結果的可信度。但是,通過總結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關注于建設占用耕地與非農經濟的脫鉤分析,然而建設占用耕地一方面導致建設用地增加,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耕地量的減少,也就是說,建設占用耕地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僅體現于對非農經濟的影響,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產生影響。因而,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既要考慮建設占用耕地與非農經濟的脫鉤,也要其與農業經濟的脫鉤。因此,本研究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安徽近10 a的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對2013年各個地市的脫鉤狀態進行了進一步的評估,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剖析其脫鉤特征,旨在為安徽省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1.1理論分析
如圖1所示,對于耕地的占用一直是建設用地擴張的重要表現,而城市擴張、城鎮化發展主要依賴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二三產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城市邊緣的不斷擴張,而這些無一例外都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擴張存在著顯著地正相關性。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建設用地需求也將愈加強烈,建設對耕地的占用情況也將日益加劇,然而,依靠對于耕地的占用獲取建設用地面積的擴張來推動經濟發展進程必將是得不償失的,當經濟發展對于建設占用耕地面積過分依賴,不但不利于我國的耕地保護,在總量約束下也必將對其進一步發展產生抑制。因而,通過轉變建設用地的來源方式、提高現有建設用地的利用率、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力度等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尤其是建設占用耕地的脫鉤具有較高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圖1 建設占用耕地面積增長與經濟發展互動機理示意圖
1.2研究方法
1.2.1模型構建基于脫鉤理論和方法,采用OECD提出的脫鉤指數計算模型,再結合國外學者Tapio[10]及國內學者陳百明等[2]的相關研究,構建脫鉤彈性系數模型公式為:
式中:η——脫鉤指數; X——建設占用耕地增長指標值; Y——經濟發展指標值; n——第n年。
本研究選擇的經濟發展指標包括:農業GDP(Y1)、非農GDP(Y2)。由于農業GDP相較非農GDP而言,評價其脫鉤與否的標準不同,為了統一分類標準,非農GDP脫鉤系數計算直接采用式(1),農業GDP的脫鉤系數則采用公式(2):
(2)
1.2.2類型劃分采用Tapio[10]提出的系數劃分方法,以脫鉤彈性系數η=0,η=0.8以及η=1.2作為脫鉤狀態劃分的臨界值,具體脫鉤類型劃分詳見表1。強脫鉤型,表現為經濟在不斷增長,而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在不斷減少,該狀態為經濟發展和建設占用耕地的最佳狀態;強復鉤型,表現為經濟發展指標呈現減少趨勢,而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不斷增加趨勢,這是經濟發展中最不理想的狀態;弱脫鉤型,表現為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均呈增長狀態,且增長速度大于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增長速度;弱復鉤型,表現為經濟增長與建設占用耕地均呈減少態勢,且增長的減少速度小于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減少速度;擴張連接型,表現為經濟增長與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增長保持相對同步態勢;衰退連接型,表現為經濟發展指標的減少與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減少保持相對同步態勢;擴張復鉤型,表現為經濟增長與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均呈增長態勢,且增長速度小于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增長速度;衰退復鉤型,表現為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均呈減少態勢,且增長的減少速度要大于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減少速度[8]。
1.2.3數據來源選取2002—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及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等土地數據源于安徽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經濟數據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經濟發展指標選擇的農業GDP(第一產業產值)、非農GDP(第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在進行脫鉤狀態分析之前,采用GDP平減指數法對現價GDP進行調整,用以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使分析結果更加合理可信。

表1 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類型劃分
2.1基本情況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總面積1.396×105km2,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該省轄16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56個縣,43個市轄區。近年來,安徽省的宏觀經濟運行良好,2013年全年生產總值19 038.9億元,安徽省耕地面積達到4.17×106hm2,新增建設用地面積3.52×104hm2(圖2),2002—2013年安徽省新增建設用地面積與建設占用耕地面積均呈現上升態勢,而且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但從變化率來看,建設占用耕地波動相對平穩,說明該省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狀況較好。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安徽省經濟的變化趨勢,圖3中的一、二、三產業GDP是采用GDP平減指數法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對現價GDP進行調整后的結果,可以直觀地看出,非農經濟快速增長,而農業經濟雖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但是相比非農經濟,其進展尤為緩慢,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2.2脫鉤分析
2.2.1階段分異以安徽省2002—2013年的建設占用耕地數據以及經濟發展指標數據為基礎,分別對建設占用耕地與農業經濟增長、非農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系數進行計算。然而,由于宏觀政策以及土地開發項目的經濟收益體現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建設占用耕地對于經濟的貢獻也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董國新和鄒江[11]以及宋偉等[6]的研究中認為,此滯后期一般為3~4 a。結合安徽省經濟整體發展情況,筆者將滯后期定為3 a,則2002—2013年共劃分為4個時間段:2002—2004年,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得出結果詳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農業經濟、非農經濟二者的脫鉤情況呈現明顯差別。農業經濟全部呈現強脫鉤狀態,表面上看是最為良好的結果,但是,結合農業GDP的變化量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現階段農業經濟的強脫鉤表象是建立在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的基礎上,因此,建設占用耕地增加之所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甚微,是因為耕地的撂荒情況嚴重,即耕地的利用率低下。因此,并不能單純的認為目前這種農業經濟與建設占用耕地的強脫鉤狀態是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反而應該更加重視強脫鉤背后折射出的農業發展低效率問題。

圖2安徽省2002-2013年建設占用耕地變化趨勢圖3安徽省2002-2013年經濟發展指標變化趨勢
在第一階段(2002—2004年)非農經濟處于擴張復鉤狀態,這一階段安徽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房地產市場回暖,城鎮化不斷推進時期。為了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擴大建成區的規模,城市周邊的耕地不斷被大量占用,從而呈現出較強的建設占用耕地擴張趨勢。
在劃分的4個階段中,非農經濟與建設占用耕地的脫鉤情況在第二階段(2005—2007年)呈現最優狀態,這一階段的建設占用耕地變化量最少,且遠遠少于其他3個階段。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在2004年出臺的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和安徽省頒布實施《安徽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以及在此階段期間中央政府到安徽省地方各級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加大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力度的政策措施的滯后效應。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建設對耕地的占用,使建設占用耕地量的增長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趨勢。
在第二階段(2005—2007年)出現短暫好轉之后,第3階段(2008—2010年)與第4階段(2011—2013年)又恢復到了擴張復鉤型。脫鉤系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2008年以后我國的房地產業發展迅猛,新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對于建設用地的擴張控制力不足,使得在城鎮化發展中片面的追求土地的城鎮化,對于土地高效利用、產業用地的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的適度調整方面略有懈怠,從而導致了復鉤現象的產生。2010年之后,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有效實施,使擴張復鉤態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雖然成果在近兩年還不太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戰略優勢將逐步體現。

表2 時間跨度下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指標
注:X為建設占用耕地變化量(hm2),Y1為農業GDP變化量(億元),Y2為非農GDP變化量(億元),η農為農業經濟脫鉤指數,η非農為非農經濟脫鉤指數。
3.2.2地區分異安徽省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土地資源稟賦存在較大的差異,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也處于不同的脫鉤狀態。為了更好地結合地方特點分析其脫鉤狀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意見,本研究對2013年各地市的脫鉤狀態差異性進行分析,得出各地市的建設用地與經濟總體發展脫鉤情況詳見表3。
2013年,安徽省16個市的脫鉤情況主要分為3種情況:強脫鉤、弱脫鉤以及擴張復溝。其中合肥市、蕪湖市以及池州市為強脫鉤;宿州市為弱脫鉤;其它12個市都可劃歸為擴張復鉤型區域為了提高擴張復鉤區域的區分度,可以進一步細分,以明確地市建設占用耕地的擴張程度,將12個市的脫鉤系數作為新屬性添加入安徽省地市空間數據,并用ArcGIS 10.2軟件自然斷裂成3個層次,即:η(1.2,4.0)為低度擴張復鉤型,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宣城市以及黃山市;η(4.0,10.2) 為中度擴張復鉤型,包括淮北市、亳州市、阜陽市和六安市;η(10.2,+∞)為重度擴張復鉤型,包括銅陵市和安慶市。其空間分布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發現,脫鉤狀態成片區集中分布特征,安徽的東南部地區脫鉤情況明顯強于西北部地區。另外,脫鉤系數(由小到大排列)前8位中,包含了皖江城市帶(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市)中的5個城市,尤其是作為安徽省經濟發展兩大增長極的合肥、蕪湖,都位于強脫鉤之列。但是同樣位于皖江城市帶中的安慶市與銅陵市則是16個市中僅有的2個重度擴張復鉤區域,這與二者同作為城市帶中軸線城市的定位不無關系,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其建設用地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這導致其建設占用耕地增加率偏高,而作為軸線的最西端,其經濟發展速度相較其他軸線城市較為緩慢,從而導致了其重度擴張復鉤的狀態。結合《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對安徽省各市的主導產業進行歸類,并對各市主導產業單位面積產能進行分析后,整理得出了各市二三產業用地效率差異圖(圖5)。從圖5可以看出,產業用地效率高低與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存在一定程度的對應關系,區域產業用地效率高,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系數則較小,即脫鉤情況明顯;東南部包括了安徽省的金融中心合肥、“鋼城”馬鞍山、省內最大港口城市蕪湖、旅游勝地黃山等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開發
產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區域,地均產值高,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建設用地擴張的依賴性逐步減小,進而減少了對于耕地的占用,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態勢較為明顯,以強脫鉤和低度擴張復鉤為主;在以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業、輕紡業以及化工業等用地效率較低產業為主的西北部區域,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依賴性高,占用耕地情況也較為嚴重,脫鉤類型多為中度或重度擴張復鉤。

表3 安徽省各市2013年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總體發展脫鉤指標
由此可見,提高用地效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有助于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達到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雙贏。

圖4安徽省各地市2013年建設占用耕地與圖52013年安徽省各地市二三產業用地效率分布
經濟發展脫鉤狀態空間差異分布
(1) 2002—2013年安徽省建設占用耕地面積穩中有升,在新增建設用地面積中所占比重自2008年以來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脫鉤狀態在時間上呈現波動態勢,其中農業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呈現偏強脫鉤型,但此強脫鉤并非反應了耕地更加有效利用,反而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了耕地撂荒與低效利用等一系列城鎮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非農經濟與建設占用耕地的脫鉤態勢在2005—2007年出現短暫的傾向脫鉤跡象后,從2008年之后開始均出現了明顯的反彈,情況如不加控制,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復鉤趨勢。
(2) 安徽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情況在區域間存在明顯差異。就2013年而言,合肥、蕪湖以及池州市屬于強脫鉤型;宿州市屬于弱脫鉤型,蚌埠、淮南、滁州、馬鞍山、宣城以及黃山市屬于低度擴張復鉤型;淮北、六安、亳州和阜陽市屬于中度擴張復鉤型;銅陵和安慶市屬于重度擴張復鉤型。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存在著一定的傾向性。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選擇性,集中分布于安徽省的東南部,從而導致區域間差異明顯。實現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將從很大程度上改善全省經濟發展對于建設占用耕地的依賴性,避免復鉤現象的產生。
(1) 進一步加強對建設占用耕地的審批和監管力度。一方面,對于占用的數量和質量要進行嚴格的調查評估,需要占用優質耕地的建設項目審批嚴格把關。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項目實施單位對其占用的耕地區域表土層進行剝離,從技術層面減少建設占用耕地帶來的損失。
(2) 加大現代農業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愿意留在農村務農的人員日益減少,農村地區的耕地撂荒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純務農收益過低,政府需加大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鼓勵農地流轉,從而實現農地的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率,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3) 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提高各區域間的相互輻射力度。積極推進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高新產業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同時,主體功能區的劃分為各市指明了區域重點發展方向,以化工、輕紡為主產業的地市可以依靠其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形成區域范圍內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既保證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同時也實現了對耕地的保護。
[1]李堅明,孫一菱,莊敏芳.臺灣二氧化碳排放脫鉤指標建立與評估[C]. 中國 臺北:中國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兩岸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研討論文集,2005.
[2]陳百明,杜紅亮.試論耕地占用與GDP增長的脫鉤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5):36-42.
[3]郭琳,嚴金明.中國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退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5):48-53.
[4]胡智超,鄒健,龍花樓.中國耕地資源變動與非農經濟發展的脫鉤研究[C]. 云南 昆明:2010年全國山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人地協調發展學術研討會,2010.
[5]楊克,陳百明,宋偉.河北省耕地占用與GDP增長的脫鉤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1):1940-1946.
[6]宋偉,陳百明,陳曦煒.常熟市耕地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鉤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9):1532-1540.
[7]王春秋,徐長生.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脫耦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8):128-132.
[8]張勇,汪應宏,張樂勤,等.安徽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3(5):71-77.
[9]楊璐嘉,李建強,梅衛威,等.四川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脫鉤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4):29-31.
[10]Petri T.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 2005,12(2):137-151.
[11]董國新,鄒江.耕地減少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41-47.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Decoupling and Re-coupling Theory-A Case Study in Anhui Province
CHEN Honglei1, PENG Kaili1, LIU Chaoqiong1, WANG Bingyi2
(1.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2.AnhuiInstituteofLandSurveyingandPlanning,Hefei,Anhui230001,China)
[Objective] The decoupling ev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was analyz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lement differentiation of land policy in Anhui Province. [Methods] First, time-series data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decoupling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in 2002 to 2013. Then, regionalization of 16 cities was conducted in Anhu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ir decoupling coefficients. The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was ma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uses were given. [Results] Decoupled stat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fluctuated over time. The decoupling between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belonged stronger decoupling type. The situation of decoupling between non-farm economy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was not optimistic, it got slight improvement in 2005—2007, but rebounded from 2008 on. There w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ecoupling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decoupling type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pproval of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as to increase the support for modern agricultu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arable land, and to actively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All these measures are helpful to achieve the strong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decoupling and re-coupling analysis; regional differe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hui Province
2014-10-27
2014-11-21
安徽省國土資源科技項目“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存儲培肥和復墾再利用技術研究”(2013-k-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0304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2662015PY198)
陳紅蕾(1990—),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評價。E-mail:1090363056@qq.com。
彭開麗(1975—),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經濟學方面的研究。E-mail:klpeng@hzau.edu.cn。
A
1000-288X(2016)04-0333-06
F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