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浪 文/圖
2016“學轉英超”基層足球教練員培訓班在上海市落幕
本刊記者 楊浪 文/圖
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與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聯合主辦的“學轉英超”基層足球教練員培訓班于4月17日在上海同濟大學順利結業。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工作部副主任趙俊杰、英國文化教育協會體育顧問James·Schone、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主任游松輝等人出席了閉幕式并為全體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
來自全國各地的40名教練員經過6天的緊張訓練,充分學習了英國先進的足球理念和教學方法,所有學員均表示收獲很大。此次培訓不僅幫助中國教練員提高了足球教學與訓練的能力,同時也加深了中英兩國教練員在球隊管理方面的經驗交流,實現了中英兩國足球文化的相互融合,將校園足球的健康和教育意義提高到了嶄新層面。
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才交流成果之一,“學轉英超”以足球為載體,致力于為全世界喜愛足球的年輕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借助英超聯賽的全球感召力和在英國開展社區項目的豐富經驗,以及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在中國地區作為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開展工作)覆蓋全球的工作網絡和在項目執行方面的領先地位,“學轉英超”項目已經成功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培養了超過7600名足球教練員。自2009年登陸中國以來,已有來自全國14個城市的超過1100名教練參加了培訓,使近50萬名青少年從中獲益。下一步,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前再培養5000名基層足球教師和教練,進而使更多的中國學生受益于高水平的足球培訓。
培訓班的3位講師由英國教練Paul· Hughes、Laura·Nicholls和Sam·Bensley擔任。其中,Paul除在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擔任顧問外,還是英國一家體育咨詢公司的總監,而Laura則在英格蘭狼隊足球俱樂部旗下的一家慈善機構任體育經理一職,2人均擁有歐洲足球協會聯盟(UEFA)B級教練資格及10年以上足球管理的相關經驗。3位講師以“SMILES訓練法”與“STEPS訓練法”為教學核心,圍繞教練技能、健身方法以及足球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對學員展開教學。在課程安排上,采取的是每天下午進行教學方案的研討并制訂第二天的訓練計劃,在次日上午對研討的內容進行實踐,這樣的設置不僅能夠加深學員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同時強化了學員對訓練方法的運用與實踐能力,也便于講師考察學員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在最后一節培訓課上,3位講師帶領全體學員回顧了開營以來講授的全部課程并認真進行了總結,Paul和Laura還分別就如何平衡文化課學習與足球訓練的關系和如何針對女生的特點開展教學解答了學員們的提問,為此次訓練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作為此次培訓班的主教練,Paul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這已經是他超過15次在中國執教“學轉英超”,但這次的感受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雖然學員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但他們依然能夠形成一個團隊一同合作,相互之間有很好的互動和交流。而且他們都有著很開放的心態,都很愿意接受新的方式、新的理念”
培訓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訓練的第4天恰逢4月15日中超第5輪上海上港主場對陣廣州富力的比賽,在學員們的強烈要求下,講師們臨時調整課程,提前下課讓大家前往上海體育場觀賽。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培訓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此次主辦方特別邀請了上海同濟大學校足球隊主教練、前男足國家隊隊員曲圣卿,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主任、前廣州恒大足球隊領隊秋鳴等專家擔任觀察員,對訓練進行全程跟蹤觀察,以第三方的視點審視學員和講師,從專業的角度評估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同時不斷收集學員的反饋,為下一次培訓作著充分的準備。曲圣卿指導在談到對這次活動的看法時說:“在我過去從事職業足球的時候經歷過很多亞洲足聯的教練員培訓班,包括這次的‘學轉英超’和之前同濟大學主辦的類似的一個英足總的培訓,其目的主要是讓國內的教練員或是老師理解西方足球的先進理念,另外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而我這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其中,也是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總體感覺收獲還是比較大的。”
觀察組的另一名成員,深圳大學體育部副教授趙剛則這樣評價這次培訓:“我認為英國的這個模式比較適合從基礎上改變我們對足球的觀念,改變我們固有的足球教學模式,真正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發育中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的共同發展。因此可以把一些好的東西借鑒到我們的教改包括校園足球的改革當中,為我們提供一個可實施的手段,解決我們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本期培訓班的40名學員來自于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甘肅、內蒙古等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層級從小學貫穿到大學,但大家的感受是一致的——獲益良多。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徐左是一個“90后”,也是營中為數不多的女學員之一,她覺得參加這次培訓對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她來說有很大幫助。“培訓是針對社區教練員的,而我帶隊帶的是校園組的學生,可以根據所教授的內容去向下傳播一些先進的理念。”同樣是剛走出校門的“90后”女教練員,來自北京燕山前進中學的李笑言表示,“培訓豐富了我的訓練手段,在理念上也會讓我有所改變,比如以前在訓練中我會以自我為中心,經過這次培訓我會多傾聽學生的意見。”
“首先理念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時在課程的趣味方面比較可取,能夠在快樂當中讓學生們學到知識,極致參與這一點體現得特別好。這次的‘微笑法則’和‘步驟法則’包含了很多東西,而我們小學就缺乏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特別實用。”原平市第一小學的段國盛和第七小學的侯捷夫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學員,尤其是小學教師、教練的想法。而作為參加過首期中法教練培訓班的學員,來自東華大學的馬杰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課程基本都在圍繞零基礎或兒童的初級體驗,感覺對于高校來講課程過淺。希望能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培養特性和訓練手段,有更多可以應用在實際教學訓練中的部分。”
4月18日,為進一步加深交流,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王鋼等領導與本次培訓班的觀察員組成的中方代表同James與兩位講師Paul、Laura組成的英方代表參加了“學轉英超”培訓班中英交流會。會上,中英雙方首先肯定了這次活動的價值,并對對方的努力和付出表示了感謝,之后雙方就今后進一步的合作及更好地在中國開展“學轉英超”項目展開了討論。針對如何在中國推廣“學轉英超”的品牌這一問題,秋鳴主任給出的建議是要有延續。“這次我們的觀察員曲圣卿指導所在的同濟大學是一所擁有高水平足球隊的高校。在中國,這樣的高校還有100多所,而這些高校的教練員也需要學習,因此這就要求‘學轉英超’在現有的基礎上開設更高級別的培訓,還應在訓練的方法和競技狀態的形成等方面再增加一些內容,這樣才更有助于‘學轉英超’品牌在中國生根發芽。”
王鋼副主席在最后的總結中除了對此次英方教練員團隊在球員培養上所做的工作給予完全認可外,還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他說,“以后在選擇培訓對象時盡量安排同一等級的學員來參與一節課,而不是把3個級別放在一起培訓,這樣在教學的針對性上會更強。現階段,我們還需要面對U16、U18以上的隊伍如何提高運動成績以及能不能為我們國家培養球星的問題,這也是培訓班今后要面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