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環(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中心小學,210038)
2016獲獎案例選登-21 田徑—快速跑“改進步長”教學案例
丁志環
(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中心小學,210038)

途中跑技術是快速跑的重要組成環節,在穩定步頻的條件下提高步幅是提高快速跑成績的重要途徑。在以往的教學中,多利用后蹬跑、下坡跑等方法解決步長問題,由于后蹬跑自身就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以及坡道條件、授課時間的限制等原因,改進步長的效果一直不好。
筆者認為:以充分的蹬地取得向前的動力,配合有力、有節奏的擺臂以及積極的送髖、頂膝動作做出有效的途中跑動作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上下肢動作的協調流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課設計了以“海綿格”為教具,以“海綿格”、不同間距等條件限制的“限制性教學法”為主要策略,實施了本課的教學。
教學路徑:專項練習提高送髖、擺臂動作的質量;在不同間距的“海綿格”跑道上練習體驗,引導學生學會動作,提高動作規格;在反復練習之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與特點選擇適宜間距的“海綿格”作為自己匹配的“步長”,最后通過沒有“海綿格”的跑道比賽檢驗學習效果。
如同錢文忠教授所云:學習不是快樂的。訓練也從來與枯燥相伴,與挑戰同行,因此在本課,教師選用的心理調節主線是:好奇—嘗試——挑戰—克
服—超越—延展,以這個脈絡推動學生從無目的的好奇、嘗試,到積極的挑戰自我、體驗成功,再到品質提升輻射生活。
(一)專項性練習
1.原地擺臂:指導學生兩腳前后站立快速擺臂,主要體驗起跑后的加速跑階段,有部分學生擺臂時左右搖晃;弓步擺臂,主要體驗大而有力、有一定節奏的擺臂。學生做得較好。2.蹬抬練習:把海綿格放在腳前約1m處,做上一步蹬抬的動作,要求抬起的腿積極送髖,向前上方頂膝,落下時跨過海綿格。學生剛開始蹬地快而有力的動作做不出來,而且支撐腿蹬不直。啟發學生其實蹬地以后隨著慣性另一條腿自然就會抬起,只要再向前上抬高就行。經過反復練習,有所好轉。3.行進間連續蹬抬練習:將前2個練習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向前連貫地做出動作。學生把動作連起來后,發現有點像跑了,找到感覺,再加上積極地蹬抬,效果較好。
通過體驗,教師總結動作要領:手臂前后擺動大且有力、后腿充分蹬地、膝蓋向前上方高抬。
(二)短距離快速跑(大約20m,分為9組,每組跑4個海綿格,海綿格間隔統一為1.5m,從起點到第一個海綿格的距離約8m)
1.學生嘗試練習:學生們看到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海綿格既興奮,但似乎又有些害怕,三三兩兩地小聲議 論著:“這要怎么跑過去啊?”“會不會踩到上面呢?”教師發現大家對跑的方法疑問很多,“大家不要怕,下面我們先嘗試一次好嗎?”一組嘗試完,發現不少學生出現踩到海綿格和跨大步的現象,讓學生們分析原因,學生踴躍舉手交流改進辦法,“前后擺臂要大”,“膝蓋要向前上方高抬”,“不能用腳后跟著地”,“大家說得非常好,還記得前面老師帶你們做的幾個練習嗎?其實就是剛才大家討論的方法,如果只一味地想跨過海綿格把步幅拉大,反而會使動作變形。大家來看老師示范一次。”“哇!老師跑得太漂亮了。”掌聲響起……“看到了吧,加強擺臂、充分送髖就能自如地跑出漂亮的動作,想不想再試試?”“想!”……2.學生再次練習:“你們想不想也能跑得像老師這樣?”“想!”學生異口同聲。找到原因后,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老師要求大家:跑完走回時邊走邊做擺臂動作,幫助大家鞏固動作。”看著學生越來越自如的動作,我開心極了……“老師,這個太簡單了,距離再遠一點也沒問題的。”有些男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別急,想挑戰難度?那么老師看一下你們的動作。如果真得很好就給你們嘗試再大一點的距離。”“好!”擼起袖子,孩子們情緒高昂地走上起跑線……蹬地充分、送髖明顯、步幅增大,學生們的動作越來越好了,盡管還有一部分學生有跨大步、腳跟著地的現象,但比例已經很少了!3.40m快速跑(兩組并一組,變為5組,每組8個海綿格,1.6m、1.5m各2組,1.4m1組)已經進行了6組練習,看著學生有點疲態,我一邊安排學生抖手抖腿地放松,一邊引導學生:“前面的練習都是老師限定的距離,但每個人都會有最合適自己的步長,老師把權利交給你們,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距離,挑戰自我。敢不敢?”學生的練習欲望又強烈起來了,迅速按照要求把海綿格調整合并,并興奮地議論該如何選擇。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6m的間距,個別學生有些猶豫,想選最遠的間距,但又有些害怕。教師及時鼓勵:“沒事的,選錯了下一組可以再調整。”通過嘗試,有些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步幅確實還達不到1.6m的間距,及時進行了自我調整,也有個別學生比較茫然,教師通過觀察幫助調整間距,學生們對自己更加有了自信。
這時大部分學生臉上出現了疲倦感,教師及時鼓勵:“在練習的時候同伴和好朋友之間互相加加油,打打氣,相信你們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在下面的練習中,大家相互鼓勵著,吶喊著,“×××,手臂擺大一點,加油!”“××,加油!超過他!”學生們把一時的疲倦拋到了九霄云外。“同學們太棒了,老師為你們這種不怕吃苦、克服困難的精神感到驕傲,我們給自己鼓鼓掌!”學生們得到教師的表揚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下面老師請幾位跑不同間距的學生進行展示,大家看他們通過學習跑得怎樣?”學生展示后,全班都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鼓掌。“老師,我也想展示一下。”許多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別急,后面還有機會,我們先請展示的學生交流一下經驗。”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后總結出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間距,加上動作要領,才能把拉大步幅的動作做得更好。
4.比賽檢驗學習效果:“老師要檢驗大家這節課到底學得怎樣咯!下面的練習,大家從兩條海綿格之間形成的跑道上跑,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地提高了步長,跑出更快的速度。”話音剛落,第一排的學生就做好了起跑的準備,各小組間不知不覺開始了比賽,各自為自己的好友吶喊著。“同學們的積極性這么高,為了讓大家再激烈一些,我們按照剛才的名次重新分組。”學生相互調整后迅速站好,準備比賽。雖然一頭的汗水,一臉的疲憊,但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自信的幸福。
(一)限制性教學法
限制性教學法是指利用條件作為限制,引導教學直接走向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動作的規格、標準、要領等以條件的方式設置,引導學習直奔主題,避免了許多錯誤動作的產生,是較為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本課是利用不同間距的“海綿格”對學生在快速跑中的步幅進行相應的限制,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有節奏的擺臂、有力的后蹬、積極的送髖,達到提高步幅的目的。而事先通過測量學生的原有步幅,筆者設計的學生基本練習步幅為1.5m和1.6m;為了能依次跨越8個海綿格,大多數學生都能加大蹬地的力量。而每道8個海綿格,保證了學生單次練習的數量。起點到第一個海綿格的距離約為8m,確保學生能加速到最高速度。從本課的實際效果看所有學生的步長均有明顯提高,只有部分學生由于速度耐力不足或未達到高速,在連續跑過海綿格時出現跨大步現象,而通過減少海綿格數量,該情況明顯改善。
(二)從有限制到自調整再到無限制的推進設計
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的練習按照教師設定的間距進行,促使學生有意識地通過合理動作提高步長,當動作掌握進入分化階段后,教師適時提示、引導,允許學生按照自身情況選擇或設定適合自己的步長距離進行練習,鞏固與學生適配的步長動作,再去掉限制條件,讓學生在常態下提高動作。這一設計既吻合動作技能形成規律,也保證了學生能掌握適合自身條件的科學合理的動作。
(三)自制器材
“海綿格”由廢舊的海綿裁劃而成,柔軟,伸縮性強,即使被學生踩踏也不會造成傷害,提高了教學安全性,海綿格的尺寸為70×10×10cm,相比在地面劃的線段,它的目標更明顯,能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抬高膝蓋,加大送髖動作。
(四)心理調節軌跡的預設
動作練習的量變積累過程,一定是枯燥的,在實際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預設心理負荷調節步驟,并與動作練習的預期負荷匹配能有效融合和調劑身心兩個負荷的曲線變化,使之匹配、增效,達到有力掌控課堂,提升學生練習興趣與效果的目的。這一點也是以往教師在設計時容易忽略,并對實際教學有較大影響的環節。
(五)應重視加速跑的動作學習
本課的學習應建立在較好地學習了加速跑技術的基礎上,否則,在速度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為了能連續跨越“海綿格”容易出現跨大步及腳后跟著地的現象,另外,在自主選擇適宜的“海綿格”間距時,也應允許學生調整起跑到第一格的加速距離,以使學生在進入“海綿格”時能達到最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