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辰,高永吉,張瑩博,樊佳奇
(1.云南師范大學 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532900)
?
大理山地村落空間形態研究
——以諾鄧村為例
趙紫辰1,高永吉2,張瑩博1,樊佳奇1
(1.云南師范大學 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532900)
指出了目前傳統的村落空間形態定性研究,偏重于感性認知,對復雜地形地貌背景下,外部地理論環境空間占重要比例的山地村落空間形態本身很難展開深入研究。以大理山地村落諾鄧村為例,引入空間句法這一空間計算語言,對山地村落空間形態進行了整體、全面和系統的量化分析,該方法的運用不僅可解決山地村落空間形態特征與規律認知的實際問題,也可以成為評價村落形態結構是否合理的一個有效手段。
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空間句法
我國是一個山地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2/3的多山國家,山地自然地理特性極為特殊,分布于山地區域的村落,則因其所在地形地貌復雜,形成了與平原地區明顯不同的空間結構、形態與生態環境。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屬于典型的山地區域,山高谷深,平均海拔2090 m。做為中國西南邊陲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大理地區的山地村落歷史悠久,接近半數以上的村莊出現于明清時期,其中大部分曾是茶馬古道、蜀身毒道等步驛廊道沿線重要節點。村中建有自己的祠堂、本主廟,老村肌理保存完好,具有較完整或可整治的歷史風貌。這些村落不僅是存放古老建筑的容器,更是傳統文化的特殊載體、地域文化的精髓,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亟待保護。
以大理山地村落諾鄧村為例,引入空間句法這一空間計算語言,以定量的方法對山地村落空間形態展開系統分析、描述與解釋。其中涉及的村落空間形態分析主要從外部環境空間形態和內部空間格局兩方面展開,外部環境空間形態包括村落的外部地理環境地形特征和與地形相契合的村落外部整體形狀,內部空間格局則指內部人工環境:包括街巷、公共場所、重要節點以及建筑等的布局。
諾鄧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諾鄧鎮,地處滇西北瀾滄江流域高山深谷區,村落四面環山,具有明顯的山地特征,地形高差起伏較大,最低海拔1866 m,最高點海拔2300 m,為典型山地區域。村莊現人口規模約為283戶,993人,村民均為白族,是一個傳統的白族村落,目前主要發展種植、養殖及旅游業。
諾鄧村歷史悠久,其村名可追溯至1300年的唐南詔時期,這個位于云龍深山之中的村落可以說是因鹽而起、因鹽而興、因鹽而衰。由于諾鄧鹽井所產之鹽質地獨特,鹽質較咸,且制作工藝簡單,隨鹽運古道的打通,諾鄧鹽十分暢銷。諾鄧村也因鹽業昌盛而一度成為滇西北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同時也是大理白族聚居區最早形成的經濟重鎮。也正是當年興盛的鹽業,為諾鄧村積淀下了眾多的人文古跡、豐富的建筑遺產。村內現有400余幢典型白族民居建筑,其中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約100余幢,另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時期的寺觀廟宇等公共建筑20余處,歷史最悠久的“萬壽宮”采用木結構梁柱體系,為元代遺物,村中500年以上的古樹400余棵。
整個村子地處山坡地段,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局部地段因坡度較大,建筑基腳壘有高大的石臺,以適應地形。村內民居建筑布局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樣式,風格古樸,加之山地地形多變,其民居組合形式又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變化,合院內天井高低錯臺、建筑山墻開門、前后人家樓院相接等,都是適應地形環境的一種處理形式。無論是四合院、還是“三坊一照壁”式結構,其組合都結合山形地勢特征,因而諾鄧村民居建筑呈現千姿百態的外觀,充分體現山地環境中人與自然的協調適應(圖1)。
從外部空間形態上看,諾鄧村居住建筑均建于山坡上、背山面河,村內較為平坦的地塊則用于農耕,形成了田—村—山的垂直景觀格局。村莊布局因此順應等高線展開,層疊而上、層次清晰,村內道路平行于等高線,垂直方向上則以臺階路進行聯系,無論是建筑亦或是村內道路,均表現出了對于山地原有自然肌理的尊重,在等高線引導的空間內,即與環境相伴相生又自由靈活地隨意伸展,形成了既簡潔有序又層次豐富的獨特山地村落外部空間景觀(圖2)。

圖1 諾鄧村整體景觀

圖2 諾鄧村衛星影像
諾鄧村的演變發展完全依賴于鹽業經濟的興衰,解放后由于鹽業衰落,村莊地處偏僻山區、交通極為不便,這個曾經商賈云集的山村也就此塵封。因此,今天諾鄧村的村落格局和幾百年前興盛之時并沒有太大改變,全村以鹽井為中心向山坡蔓延生長,鹽井于諾鄧就如同水系于徽州古村落一樣,是村莊盛衰的標志,在村落中往往占據核心地位,諾鄧村入口處便是一座棄置的古鹽井,記錄了鹽業繁榮時期這里的輝煌。從東北流向西南的河水把村落分為一南一北兩個片區,村南地勢平緩,布置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幾幢大型民居院落,居住人口相對較少;村北片區為民居集中分布區,山高坡陡,卻人口密集,建筑大多順應等高線、層疊向上發展,布局緊湊、高低錯落。
研究通過將諾鄧村1∶500等高線地形圖和房屋建筑分層導入ArcGIS9.2里的ArcScene分析模塊,進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如圖3可知,諾鄧村大部分房屋建筑(圖中白色的小方塊)分布在1850~1970 m這一范圍內,只有極少數宗教建筑分布在1970 m以上,但由于處于河谷地帶,地勢起伏大,村莊大部分建設用地坡度均大于25%。

圖3 諾鄧村三維地形高程分析
諾鄧村由于地勢起伏大,道路體系較為復雜,除山下進村道路為可通車水泥路外,其他村內道路均為人行步道(圖4)。從軸線分析數據庫中(圖6中只列出了前20條軸線的數據),可以看出由軸線代替的街巷空間共有48條,通過ArcviewGIS3.3系統擴展模塊Axwoman3.0建立2012年諾鄧村落的全局空間集成核軸線分析圖,結果表明(圖5): Index1、Index2、Index4、Index11和Index14所在的軸線均為顏色較深的暖色,從句法角度進行推斷這五條軸線所在空間使用頻率最高,最為便利,整合度最高。
對應于圖6,可得出Index1線的集成值(integration)是2.23968,連接值(Connectivity)為8,控制值(control)為2.36111,完全深度值(total-depth)為119;Index2線的集成值(integration)是2.61296,連接值(Connectivity)為9,控制值(control)為1.97778,完全深度值(total-depth)為109;Index4線的集成值(integration)是1.98453,連接值(Connectivity)為8,控制值(control)為2.25556,完全深度值(total-depth)為128;Index11軸線的集成值(integration)是2.00997,連接值(connectivity)為9,控制值(control)為2.37897,完全深度值(total-depth)為127;Index14軸線的集成值(integration)是1.50748,連接值(connectivity)為7,控制值(control)為2.14444,完全深度值(tota-depth)為153。比較所有的48根軸線,可以看出Index2軸線和Index11軸線的連接值最大,節點數均為9,由于這兩條軸線相交,那么就有更多空間與Index2、Index11軸線相鄰,表明Index2和Index11軸線所在的空間滲透性好; Index11所在空間的控制值最大,說明它的控制權要遠大于其它空間;而Index2完全深度值(total-depth)為109,是所有軸線中數值最小的,進一步表明這個空間的可達性程度很高。軸線Index2和軸線Index11所代表的則是相互銜接、連接村莊南北的步行巷道,可達性比較高,且串聯起了兩座重要的公共建筑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和黃氏宗祠,人流量大,所以整體整合度較高,這兩條軸線既是諾鄧村落的整合度核心所在地。Index1軸線的連接值(conneCtivity)為8,由于該軸線是村內唯一的車行道路,聯系各個組團,因此空間滲透較好。

圖4 諾鄧村街巷示意

圖5 諾鄧村軸線分析

圖6 諾鄧村軸線分析數據庫
將空間句法模塊Axwoman計算出的諾鄧村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加載到SPSS16.0里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空間軸線全局集成度與局部集成度的相關性,建立諾鄧村空間智能度散點圖。軸線的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的數值均處于均勻變化過程當中,村莊整體空間全局集成度與局部集成度的相關系數為0.697,顯著性概率水平為0.01,兩者呈現較強相關性(圖7、表1)。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的值分布區間較大,有較明顯的相關特征,整體智能度較好。可見,諾鄧村的整體空間被感知的程度為中上等,在村落中,可以較好地從局部空間特征來感受全村的空間形態結構。

表1 諾鄧村智能度相關性分析Correlations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圖7諾鄧村智能度散點
以上是引入空間句法對諾鄧村空間形態的分析。以往傳統的從定性角度對村落進行的研究,偏重于感性認知,僅可以解釋一些村落平面形態的演變。在復雜地形地貌背景下,外部地理環境空間占重要比例的山地村落空間形態本身很難展開深入研究。本文中,引入了空間句法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對山地村落空間形態進行整體、全面和系統的量化分析,且該方法的分析結果主要以圖表化的方式進行呈現,直觀性強。在空間句法分析中,對于山地村落形態結構和智能性水平的分析,可以揭示村莊的整體組織結構,尤其是對山地復雜地形結構下,村莊路網布局的合理性與否,可以快速準確的得到結論。該方法既可以對山地村落空間形態進行深入、直觀的研究,也可以解決山地村落空間形態特征與規律認知的實際問題,同時可以成為評價村落形態結構是否合理的一個有效手段,為山地村落更新與保護規劃的展開提供科學依據。
[1][英]比爾希列爾. 空間是機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段進,比爾·希列爾. 空間研究3:空間句法與城市規劃[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段興平. 基于空間句法的昆明城區空間特征分析[J].華中建筑,2012(4):94~97.
[4]周文華.云南歷史文化名城[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9.
[5]徐堅,李英全,姜鵬.山地環境中廊道對人居格局及城鎮體系的影響[J].城市問題,2008(8):18~22.
[6]毛剛.西南高海拔山區聚落與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7]徐堅.山地城鎮生態適應性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016-05-25
文理學院科教研基金項目(編號:15KJY003)
趙紫辰(1988—),女,助教,主要從事山地城鎮規劃、古村落保護與更新規劃的研究工作。
TU982.29
A
1674-9944(2016)14-02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