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利, 楊俊義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四川 成都 610213)
?
地勘工作經濟轉型的規律芻議
張慧利, 楊俊義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四川 成都 610213)
指出了應準確定位地勘單位職能職責,自覺遵循地球科學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主動適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轉型,加強做精各行業領域基礎性、先導性的基礎地質工作,贏得先機、占領制高點,做強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地質,全面做優民生地質工作,做好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旅游地質等交叉學科領域地質技術服務工作。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地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規律; 基礎地質; 民生地質; 農業地質; 城市地質; 環境地質; 旅游地質
地勘工作本是涵蓋農田、水利、林牧、漁業、交通、水電、能源、規劃和各項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擔負著“為經濟社會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服務”的職能職責。由于前些年一批懷揣“占領資源、占盡先機”夢想的投資人把大量的資金“跑馬圈礦”,拼命擠入地質找礦市場參與“淘金”,使地質找礦市場空前火爆,地質從業人員也急劇增加,這樣嚴重背離了地球科學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隨著國際礦產品價格走低,加之經濟環境的疊加效應、監管政策的嚴厲規范,地質找礦市場遭受重創,從“熙熙攘攘”到“門可羅雀”,市場清冷至雪上加霜。
規律亦稱法則,是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貫穿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規律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客觀性和永恒性。
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貫穿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因此,地質工作只有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方能成事。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就費事,違背規律就壞事。
3.1如何認識規律、掌握規律
規律可以被認識和發現。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大量的外部現象研究,可以認識或發現客觀規律,并運用于指導新的實踐。
《禮記·大學》中對如何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進行了描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認識規律、掌握規律的過程。通過對萬事萬物現象的研究,保持敬畏、肅然、端正之心,保持堅定、專注、安詳之態,摒棄戲謔、功利、漠然之思,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實際上,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必須堅持《矛盾論》和《實踐論》,遵循實事求是的工作思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方法;遵循聯系、順應趨勢、適應變化;以小見大、從近致遠、由易到難,漸進地實現目標,就是運用規律指導實踐的過程。
3.2地勘經濟發展規律
前些年,經濟高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量較大,礦產品價格曾一路飆升。大量的社會資金循著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一批懷揣“占領資源、占盡先機”夢想的投資人把大量的資金“跑馬圈礦”;受投機性心理驅使,大量的社會資金拼命擠入地質找礦市場參與“淘金”,地質找礦市場空前火爆,地質從業人員也急劇增加,嚴重背離了地球科學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近年來,地勘經濟困境一是源于我國經濟發展處于換檔升級期,需要進行調整轉型;二是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礦產品價格走低,礦石堆積如山,形成產能相對過剩局面;三是由于前期投資找礦的“非理性”,投機心理驅使“一涌而上”的社會資金“一哄而散”;四是從業人員相對富余,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同業競爭局面。
那么,地勘單位是否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答案是否定的。礦產品價格低迷、礦石堆積如山、礦山企業凋敝,地勘經濟下游滯脹抑制上游投資找礦的熱情正是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探礦權證被非理性熱炒,“跑馬圈礦”、“擊鼓傳花”至“泡沫破滅”,必然出現“水盡鵝飛”的尷尬,這正是地球科學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
我國經濟發展換檔升級將很快完成。從工業化、城市(鎮)化進程考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儲備正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中期的堅實基礎。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路徑考量,農田水利、林、牧、漁、交通、水電、能源、規劃和各項工程建設,都離不開基礎性、先導性的地質工作。投機心理必然會被地質找礦固有的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規律強烈擠出,必將回歸理性軌道。相對富余的資本、技術、人才也必然會遵循市場規律的指引流轉到相關的其他領域去,形成新的動態平衡。因此,必須堅定信心,堅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服務為己任”的地勘工作定位,正視現實,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遵循規律主動適應供給側改革需要,調結構、促轉型。
基礎地質工作是各行業領域基礎性、先導性的工作,只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戰略性新興資源地質工作需要贏得先機占領制高點,只應該加大而不是減小;民生地質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保證如期完成;適應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全面可持續發展,交叉學科領域大有作為。
4.1加強做精各行業領域基礎性、先導性的基礎地質工作
基礎地勘工作是一切規劃建設的先導,必須保留精兵強將做優做精。一是根據需要進行各種比例尺的地質、水文、工程、自然生態立體空間調查;二是積極配合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建設,解決其中的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問題,以及橋梁、隧道、地下工程建設等;三是系統開發利用多年沉淀的地質資料進行找礦規律總結,進行靶區篩查、重點區勘查系統研究,為重要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新能源開發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4.2贏得先機、占領制高點,做強重要戰略性新興礦產地質工作
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在世界各國搶占新一輪經濟制高點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需要集中精兵強將,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加強重要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工作力度和鋰礦、頁巖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力度,加大對貴金屬資源的儲備。同時,主動投身“精準扶貧”,積極參與道路交通、人畜安全飲水、農田水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幸福美麗鄉村建設的民生地質工作中。
4.3做好交叉學科領域地質工作
當前,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生態安全面臨嚴峻威脅,推動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綠色發展浪潮正在蓬勃興起,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地勘單位應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觀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潮流中去。
4.3.1做好生態農業地質工作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落實、食品安全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地勘單位可以依托對區域地質背景熟悉、諳熟土壤中化學元素“是從哪里來的”,“將到哪里去”,通過系統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水地球化學測量,進行土壤污染等級劃分、基礎地質(地層、構造、巖體)研究、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土壤肥力的評價、異常物質來源與遷移轉化途徑、異常元素生態效應(營養元素和毒害元素)、農作物(水生生物)污染程度、適宜性評估、土壤毒害元素生態風險性評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種植區評價、特殊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與人群健康(地方病、富硒土壤、富鎵土壤、富碘土壤)評價、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等。進而進行現代農業發展區劃規劃、生態地球化學預測預警、并建立調查與評價信息系統。
因此,可在農村經營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農牧民的意愿,鼓勵進行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
一是采用地球化學方法查明土壤中各種元素背景;二是結合農學分析作物生長與不同土壤元素背景土壤的關系及動態,研究種植哪些糧食、蔬菜、水產品、特色農林作物易于增產、易于吸收土壤中的有益元素從而利于人和動物的健康;三是從食品安全角度分析作物吸收土壤中有益和毒性元素情況,結合土壤環境、氣候環境,開發或改良適宜地質環境的農作物;四是從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土壤中化學元素的遷移富集規律,研究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對策;五是從土壤改良與作物培優方面進行積極嘗試,研究各種名、特、優農林生物產品的最佳生態地質環境,以及為發展區域農林產品,對地球表生帶進行的最佳改造和利用;六是從生物物種適宜性方面進行系統把握等等。
4.3.2做好城市地質工作
一是通過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基礎研究,為城市(鎮)選址、差異化發展定位和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提供規劃依據;二是為地下管廊、地下工程、地基基礎建設提供設計依據;三是加強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動態與均衡研究,為海綿城市建設服務;四是進一步加強生活污水凈化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避免污染水源和土壤;五是加強垃圾分類回收循環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六是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維護正常生態環境等等。
比如:電子垃圾可變廢為寶,變成“城市礦山”。據第一財經網資料:一般礦山1 t礦石里含5 g黃金就可稱為富礦,而在1 t電視機主機板中,黃金的含有量可達80~150 g,而在筆記本電腦中,除了黃金,還有25%左右的銅、50%左右的可再生塑料。這些電子廢棄物更常見的稱呼不是“垃圾”,而是“城市礦山”,可以回收利用。
4.3.3做好環境地質工作
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必須做好環境地質工作。
巖石風化變成土壤,降雨淋濾、地下水徑流致使土壤中元素發生富集與遷移、并影響植物生長和自然生態系統,其演化趨勢受人類生產、生活與工程建設影響。一是研究其自然演進過程;二是研究一般人類生存與自然生態環境間的關系;三是探討重大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及演化趨勢;四是對災害地質進行預警、預報和預防,如:采取避讓、搬遷、治理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以維護生命財產安全;五是從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系統中維護其動態與均衡;六是積極嘗試生態環境修復、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綠化行動改善自然生態系統等。
4.3.4做好旅游地質工作
在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引領下,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發揮比較優勢,樹立全域旅游思想,圍繞生態旅游部署各項工作,堅定地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運用地質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分析、解釋名勝區、風景點、地質景觀等旅游資源的成因、演變及發展,并著重對自然景觀作出科學性的描述與探討,研究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規劃、利用和保護,以推動旅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可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旅游地質資源研究和開發利用:一是具有地區性、區域性和國際性地質對比意義的地層剖面及重要而珍貴的標準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二是具有地區性或國際性和特殊保護價值的巖石、地質構造及礦物、礦產等產出地段;三是可觀察現代地質作用過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區、有地質意義的著名風景地貌區,其中包括巖溶、山崩、冰川及其遺跡、滑坡、泥石流、巖洞、泉水瀑布、峽谷、岸灣、峰巒、黃土,以及熔巖、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觀地貌;四是具有特殊的經濟、醫療、科普和教育階值的地質現象,如礦泉、溫泉和黃金、寶石、建筑石料等礦產地,以及古代的采礦與冶煉遺址等;五是其他地質自然歷史遺跡景觀和人文歷史遺跡景觀,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種自然景觀,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濱、島嶼、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歷史文物古跡等人文景觀,如古城、宮殿、廟宇、園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學藝術制品與建筑、古書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畫、運河、橋梁、渠堰、大壩、水庫及一些紀念性建筑或遺址等。
通過系統、全面開展旅游地質資源的調查,科學規劃,建立與劃分地質自然保護區和建立國家(地質、礦山)公園,審慎地的開發利用旅游地質資源,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加強旅游地質資源的保護和科學利用。通過開展旅游地質活動,激發和培養青少年對科學和藝術的興趣與愛好,擴大他們的視野,做好自然科學文化知識和綠色發展理念普及工作。
地勘經濟沿著規律發展至今,我們必須尊重事實,接受現實。必須堅定地勘工作仍然大有可為的信心,堅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服務為己任”的地勘工作定位,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謀劃工作、鼓足干勁,自覺遵循發展規律,主動適應供給側改革需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調結構、促轉型,做精基礎地勘工作,做強新興地勘工作,做好邊緣(交叉學科領域)地勘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地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1]佚名.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D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5-11-12.
[2]佚名.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DB/OL].騰訊大成網,2015-11-18.
[3]王東明.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DB/OL].新華網,2016-03-07.
[4]李娜.1噸線路板至少含80克黃金電子垃圾產業鏈如何“掘金”[DB/OL].第一財經日報網,2015-06-24.
[5]楊俊義.地質公園建設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J].四川地質學報,2006(6):104~106..
[6]楊俊義,張慧利.高原藏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為例[J].綠色科技,2015(8):310~313..
[7]楊俊義,張慧利.傳統地勘單位轉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5(12):317~318.
[8]楊俊義,張慧利.新時期地勘工作者成長的路徑:明道、取勢、優術、亮節[J].綠色科技,2016(2):171~172.
[9]魏連偉,閆廣新. 怎樣制定地勘工作發展戰略[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5):43~45+29~48.
[10]錢麗蘇,李香菊,肖龍文. 深化地勘工作改革 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6):15~16,32~47.
[11]李建華,駱銀輝. 完善地勘工作體制 促進地質找礦的有效投入[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10):33~36,47.
[12]朱東暉,賀建委. 探索新的地勘體制機制 促進地勘工作健康發展[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4):4~6,46.
[13]盛昌明. 促進商業性地勘工作發展,實現“商業跟進”[J]. 國土資源情報,2011(11):5~8,46.
[14]費宣. 當前地勘工作改革發展斷想[J].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1(1):17~18.
2016-05-19
張慧利(1978—),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
F426.1
A
1674-9944(2016)14-0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