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2015年2月13日春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地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山深處的蒲洞村,看望慰問侗族貧困群眾,并送上親自在當地市場采購的侗族年貨。
一年多來,黎平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視察黎平縣重要講話精神,牢記“要讓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指示要求,把蒲洞村作為精準扶貧示范村、鄉村旅游創新村、新農村建設樣板村來建設。通過一年多的建設,蒲洞村群眾迸發了“鼓起勁、彎下腰、攜起手”拔窮根、奔小康”的激情,使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變化中的蒲洞村
踏著總理當年的足跡,本刊記者踏上了前往蒲洞村的山路。從縣城通往蒲洞村的道路正在進行拓寬升級改造。而進村路就差了很多,路兩旁一面是陡峭的山坡,一面是深深的懸崖,一個接著一個的急轉彎讓本就狹窄的道路更難通行。
德鳳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王舉飛告訴記者,這條通村路的路面寬度目前只夠單向通行,車子只能進或出。因為現在村里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運輸建材的車輛進出頻繁,所以就暫時在道路的兩側修建了多塊錯車帶,保證了車輛進出村的暢通。“只能先這樣過渡一下,等另一條進村路硬化后,這條路要重修并拓寬到6.5米”。
經過大約40分鐘車程,記者到達了大山深處的蒲洞村。一踏入侗寨,記者就被眼前畫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了,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一座座木質結構的侗族特色民居被青山環抱,田中的水稻仿佛涂抹了一層油彩,綠得發亮。
蒲洞村是侗族聚居地,全村共有435戶2152人,其中貧困戶164戶706人,占總人數33%,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46畝,2014年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元,屬一類貧困村。
一年多來,黎平縣委、縣政府既注重補齊蒲洞村短板,又注重增強村寨貧困群眾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動寨子可持續發展。
縣里結合蒲洞村實際,對標小康建設目標,創新工作思路、著力加強產業培育,夯實村民增收來源。種植方面,去年以來,蒲洞村實施訂單種植有機黑米200畝,辣椒176畝,青錢柳1027畝。養殖方面,培育1戶林下綠殼蛋雞養殖示范戶養殖綠殼蛋雞3000羽,2戶山羊養殖示范戶養殖山羊110只,1戶養豬示范戶養豬70頭。截至目前,全村共完成20戶養牛、養羊、養雞、養豬等種養殖示范戶扶持計劃。
吳龍乾是李克強總理走訪看望的貧困戶之一,當時總理還擰開他家廚房的水龍頭,接了一瓢水仔細察看水質是否干凈、安全。
吳龍乾家共有5口人,種著2畝田和20畝山林。因為孩子上學欠了賬,他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記者了解到,他家至今仍有7萬元債務未還清。
記者在吳龍乾家中看到,家里老舊的電線已經全部更新并進行安全改造。據了解,村寨危房改造已實施210戶,吳龍乾一家馬上也會享受到這一政策。
去年,村里動員他種了4畝茶葉,今年又養了2頭牛和1頭豬,承包了7畝魚塘。對于政府的幫助,吳龍乾很感恩:“去年兒子畢業后,縣政府還提供了一塊地,幫助兒子開了間汽車美容店”。
本來吳龍乾還想多養幾頭豬,但高價豬崽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今年的豬崽太貴了,買不起啊”。
針對這一情況,王舉飛告訴記者:“當地縣政府已經有了計劃,下一步要通過扶貧資金建設養豬基地,讓貧困戶用最低的價格買到豬崽”。
蒲洞村依托自然生態、民族文化等資源優勢,以及總理視察的品牌效益,把鄉村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來培育,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完善鄉村旅游業態,包裝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將總理走訪、慰問的貧困戶林憲平家的老房改建成“村史館”、蒲洞博物館和電商體驗館,將村內民族特色建筑鼓樓、花橋、卡房等建筑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前,林憲平家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四面漏風,房屋危舊。通過改造,這里已經成為一間特色的展覽館,一張又一張照片承載著當時總理看望蒲洞村貧困群眾的關愛之情。
當地村干部告訴記者,總理看到林憲平家房舍破舊不堪時,當即囑咐縣委書記王茂才,要切實關心群眾疾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要讓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后來,林憲平通過政府的幫助在村內規劃的新區建了新房,搬離了破舊的老房。
在距離村中心大約200米遠的一座新房前,記者見到了當年總理看望的貧困戶——林憲平, 41歲的他看上去依舊十分年輕。
記者到訪時,林憲平76歲的老母親正在織“侗布”,記者問了一聲“老人家您身體還好嗎?”林憲平說:“老母親聽不懂普通話。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身體一直很好,還經常上山砍柴”。
說起新房林憲平很興奮:“去年4月25日我們搬進了新房,床、桌子、碗柜都留在老房子里沒有搬,我拿了個掃帚就搬進新房了?!卑徇M新房,令母子倆都十分高興,“老房子留在村里也是個紀念”。
林憲平清楚地記得總理來的時候帶了很多年貨,并對他家的居住及生活情況都一一作了了解。林憲平家中有2畝水田,2-3畝地,2-3畝山林。今年村里動員他家種了2畝青錢柳,預計3-5年就可產生效益。
這個是村里重點培育的新產業,村“第一書記”文才剛說:“村內已經種植了1000畝青錢柳,每畝72株,按照去年的價格,1000畝能達到760萬元的效益?!睋私?,今年村里又新增800畝種植面積。
林憲平說:“等我把婚姻大事辦好以后,就出去打工,好好過日子”??粗矍皟蓪痈?,木質結構的漂亮新房,林憲平臉上的笑就沒停過。
產業鋪就小康路
按照規劃,蒲洞村將與相鄰的黎平寨共同打造成一條侗族特色旅游帶。
黎平寨共劃分為觀光旅游、文化銜接、生態農業、旅游接待區四大板塊,分別引入不同企業對各個景觀區域進行集中打造。
在黎平寨蔬菜園,記者看到,機耕道的兩旁搭建有弧形竹架棚,王舉飛介紹,搭建弧形竹架棚是作為絲瓜、黃瓜等農作物的支架。在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景點布置上,街道充分考慮景區和產業區一體化規劃,使產業、景區相互交融、相互映襯,不僅起到美觀、美化的作用,還能讓基礎設施在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進而增加群眾收入。
“把群眾的思想轉變過來太難了,為此我們開了163個專題會議?,F在經過產業帶動,群眾已經能夠積極參與,產業發展也實現了質的改變?!蓖跖e飛動情地說。
不止蒲洞村和黎平寨。總理帶給黎平縣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縣委、縣政府借勢強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讓全縣群眾都能受益。
高屯農業扶貧園區是黎平縣最大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已經建成16000畝茶葉產業基地、8000畝油茶產業基地、5000畝香蓮水產及蔬菜基地、500畝藍莓基地、萬頭生豬養殖場、林下養雞五萬羽等主要產業基地。目前,園區內有企業29家,2015年園區實現總產值突破2億,直接帶動2萬人口脫貧致富,輻射帶動3萬人增收。
縣委、縣政府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上,緊緊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突出“兩茶一藥一蔬”主導產業,實施“人均1畝茶,1畝油茶,1畝藥材”行動計劃,加快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推動“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落實到位。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高屯農業園區和天香谷農業園區為代表的省級園區4個、縣級園區8個,逐步形成“鄉鄉有園區、村村有示范”的目標。各園區依托各自獨特的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縣委、縣政府又植入山地農業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理念,按照“四季有花、花果飄香”的思路,將園區打造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綜合示范園。
從蒲洞村到黎平,脫貧攻堅正在步入發展快車道。侗寨人民的蛻變表征了精準扶貧的巨大成效,這正是扶貧的氣質之變,精神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