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軍
“菜單式”扶貧從貧困戶的需求出發,歸納行之有效的脫貧措施,通過細化落實脫貧措施,提高脫貧效率,能有效調動貧困戶脫貧積極性,激活“造血”功能,實現由“讓我脫貧”轉化成“我要脫貧”。
安徽省逐步探索“菜單式扶貧”,讓貧困戶在脫貧中做自己的主,讓扶貧人財物發揮最大效用。
貧困戶按需“點菜”
6月16日傍晚,含山縣環峰鎮東山村,73歲的李宗桂坐在新修的廚房里,爐膛里的火苗正旺,映紅了老人的臉頰。李宗桂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老兩口沒有子女,一直靠吃低保生活。李宗桂說:“就在一個月前,這里還沒有水泥路,雨天出門一身泥。家里的廚房是磚壘的,沒有水泥,只摻了點砂漿,風雨天燒飯,飯里都有灰。”
今年初,含山縣環峰鎮試點“菜單式”扶貧,根據貧困戶的需求,鎮政府有的放矢地補缺補差。“鎮上根據我家的申請,把我家水電改造了,還新修了廚房、廁所。”李宗桂的老伴陸對翠說。
住房、飲水、用電等生活條件差是貧困戶普遍存在的現狀。含山縣的“菜單式”扶貧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條件和實施“造血工程”兩個方面。“我們走村串戶發現,有的人家里還是泥巴地、電線陳舊凌亂,這些情況影響到貧困戶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環峰鎮黨委副書記孫軍說,鎮財政專門拿出150萬元資金來改善貧困戶生活條件,逐個對單銷號,確保貧困人口最低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環峰鎮把貧困戶的生活需求細化成民生工程、生活基本保障、住房安全、用電安全、生產用品需求、讀書保障、衛生保障等七大類35小項。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貧困戶可以按需“點菜”。“我們開村民組長會、開黨代表會、開全體村民群眾會,把最貧困的人挑出來,讓脫貧攻堅措施切切實實惠及最需要的家庭。”東山村負責人王開敬說。
“菜單式”扶貧深受貧困戶歡迎,目前正在安徽省部分地區實施。各地特色不同,幫扶目的卻一致。今年以來,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為貧困戶定制個性化幫扶菜單。該鎮負責人介紹,貧困戶按需“點菜”,能夠盡快改善貧困戶生活質量。比如,貧困學生學習條件差,可以申請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與其結對,接受助學改善學習條件;身有殘疾的貧困戶,可接受“跑腿”落實“新農合”報銷、大病救助等。
“貧困戶缺什么、政府就送什么,有效改善了貧困戶的住房、生活、學習等條件。”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辦主任劉永春認為,可以把貧困戶對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做成清單,建立貧困戶需求數據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數據庫資源,為精準幫扶提供科學決策。
建長效扶貧機制助農脫貧
從“等米下鍋”到“看譜點菜”,“菜單式”扶貧不僅僅停留在解決貧困戶短期生活問題上,更重要的是對貧困戶實施行之有效的脫貧措施,建立能夠持續“造血”的長效扶貧機制。
為方便貧困戶“點菜”脫貧,含山縣細分貧困戶類別。貧困戶按貧困程度劃分成一般貧困戶2494戶、低保貧困戶3323戶、五保貧困戶2230戶。貧困戶分類后,能夠“按需做菜”。東山村回鄉創業能人王傳平說:“我建立了集休閑、垂釣、采摘、種植于一體的農家樂休閑園后,在鎮里的安排下,解決了17個一般貧困戶家庭就業,他們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工資。”
含山縣結合省、市扶貧政策,針對“造血工程”,列出產業扶貧、創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菜譜”,分成勞動力轉移、危房改造、大病救助、低保兜底、知識培訓、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技術支持、資金信貸、子女教育十個項目。“李宗桂老夫妻年歲較大,但是身體尚可,他們想養豬脫貧。”東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吳彬介紹,鎮里于是為李家購置2頭50斤的仔豬供飼養,年底就可以出欄,還翻建了豬圈,可以多年持續飼養。
無獨有偶,“菜單式”扶貧在安徽省其他地區幾乎同時展開。今年以來,黟縣已把740頭皖南花豬發送給愿意養豬的貧困戶。原來,黃山市正在實施“扶貧工具箱”,貧困戶可以根據脫貧愿望,點“工具箱”里某一項或某幾項的脫貧措施。
黃山市扶貧辦主任程寄縣介紹,“工具箱”囊括了全市農業、財政、稅務、交通等近30個部門和單位的相關支農惠農政策,涵蓋產業脫貧、就地脫貧、易地搬遷、生態保護、智力扶貧、社保兜底、健康脫貧、基礎設施、財政金融、社會扶貧10個方面,涉及資金約10億元。
“工具箱”既有涉農的普惠政策,也有專門針對貧困戶的特惠政策。“兩種政策疊加形成組合拳,讓貧困戶充分享受到實惠。”程寄縣說。有了“工具箱”,扶貧干部可以拿著“工具”開展扶貧,避免了“手榴彈炸跳蚤”;貧困戶可以對照“工具箱”選擇脫貧項目,爭取早日順利脫貧。
細化措施激活“造血”功能
“‘菜單式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創新。”劉永春認為,這種扶貧模式從貧困戶的需求出發,歸納行之有效的脫貧措施,通過細化落實脫貧措施,提高脫貧效率,能有效調動貧困戶脫貧積極性,激活“造血”功能,實現“讓我脫貧”轉化成“我要脫貧”。
目前,黃山市每位扶貧干部人手一份《脫貧攻堅扶持政策工具箱》,脫貧措施一目了然,駐村幫扶有了底氣,扶貧干部也有了信心。但是,貧困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存在對“工具箱”讀不懂、看不透的現象,貧困戶能否有效“點菜”成為難題。對此,程寄縣認為,駐村扶貧工作隊要發揮滴灌管道的作用,扶貧干部要成為宣講“工具箱”的宣傳員,只有細心、細致才能把政策和措施講清楚,才能真正把“工具箱”的實惠落到貧困戶頭上。
在“菜單式”扶貧中,資金運用主要采取政府直接代購和發放補貼兩種方式。比如,近日,含山縣環峰鎮通過招投標,統一采購了134臺電風扇、37張床送給有需求的貧困戶;黃山市貧困戶種植茶葉,在通過相關驗收后,按照每畝3000株來算,每畝茶園可以拿到900元的補助。有扶貧專家認為,“菜單式”扶貧可適當引進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壓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產業扶貧是重要的“造血”工程,但是由于產業差異性大,有效管理和實施都存在難度。含山縣環峰鎮產業扶貧基本實現了“戶戶有項目、鎮村有對接、市縣部門有抓手”的局面,通過采取項目化管理,讓幫扶雙方實現無縫對接。孫軍介紹,由鎮成立項目協調組,分管扶貧負責人為協調組組長,主動拿著脫貧項目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如東山、橋聯兩個貧困村實施的光伏電站項目與縣供電公司對接;東山村的涵閘改造、橋聯村的大馮電站改造項目與縣水務局對接。
劉永春認為,貧困戶致貧原因不一,家庭具體情況各異,“菜單式”扶貧改變以往“漫灌式”“填鴨式”扶貧,在充分掌握扶貧對象的生活習慣、勞動技能等情況的基礎上,尊重貧困戶的意愿,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有望繼續擴大實施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