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王盡舜+孫劍磊
平度市作為山東西部的交通樞紐,經濟發展具有很大優勢,但邊遠山區仍有貧困縣、貧困村,牽動著全市人民的心。截至目前,平度市還有5541戶、14855人尚未脫貧。今年3月,平度市召開全市脫貧攻堅誓師大會,與相關單位簽訂脫貧攻堅“軍令狀”,確保到2018年平度市經濟薄弱鎮、貧困村、經濟薄弱村全部完成摘帽。
曾經一貧如洗的三甲村,如今有了水庫、有了硬化路,村里的特產也順利運出了大山。文化廣場、健身設施、太陽能路燈、圍村綠化等一項項“小工程”,讓這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莊基礎設施有了極大改善。
產業發展增強扶貧造血功能與內生動力,尤其是到戶到人小微產業項目 ,讓貧困群眾不離故土實現脫貧。在平度這個小城,這些不起眼的扶貧“小項目”,撐起了精準“大扶貧”。
“小崗位”開啟公益就業直通車
一大早,同和街道扶貧辦常務副主任楊潔就來到60歲的貧困戶荊香榮家,為其兒子介紹工作。他把街道產業園的招工資料送給荊香榮,里面招工種類齊全,而且全在家門口,荊香榮及兒子很是高興,一個勁地感謝楊潔的幫助。
目前,平度對貧困戶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量體裁衣、分類幫扶,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送去就業創業政策,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崗位專場招聘會,開展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崗位精準對接。
平度定向開發多種扶貧公益崗位約890個,優先面向50歲以上的貧困群眾。“我這個年齡,在外面也找不到合適工作,能在家門口干點活掙點錢,真的挺滿足。”明村鎮范家集村村民郭慶飛負責巡山,每月有900元收入,加上種地收入,當年可實現脫貧。
“小產業”轉動脫貧增收萬花筒
“以前只知道種幾畝地維持生計,多虧鎮扶貧辦幫助,現在能做東西賺錢了!”55歲貧困戶王青梅從小對手工編織得心應手。農閑之余,做做手工,還能有一份額外收入,王青梅激動不已。丈夫去世后,靠家中7畝耕地1050元流轉費生活。今年鎮里介紹她加入青島民生工藝品有限公司編藝脫貧項目,公司為其免費購買縫紉機,加工縫制工藝品一天能掙40多元,一年增收1.2萬元左右,這是王青梅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據了解,新河鎮的草編工藝品產業已有400余年歷史,全鎮共有53個貧困戶96位貧困人口在家從事工藝品加工業務,人均年收入2000-3000余元。
大澤山鎮精準扶貧基地農民綠色創業園成立后,從事假睫毛行業多年的高愛莉成為第一批入駐創業園的商戶,不僅自己能創收,還帶動、雇傭本村3戶貧困戶到自己的假睫毛加工點工作。當地負責人介紹,始于1976年的大澤山鎮“長樂造”假睫毛通過內銷、網銷、外銷等方式開拓海內外市場,占全國假睫毛產量的90%、全球市場份額的85%,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
在平度,組織就近就業,農產品加工、手工工藝等居家式分散加工業務全面開花,把貧困戶納入到產業鏈中,“發展一批、脫貧一批”的思路更加清晰。
“小網店”開創農村電商新時代
在“互聯網+”大潮下,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為扶貧開發工作帶來新路徑,日益主流化的電子商務正在融入扶貧開發體系。崔家集鎮扶貧驛站就搭上“信息化快車”,將當地的特色農副產品實現網絡銷售和社區銷售“雙結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掌上農資”是以手機APP為載體,在農村為老百姓搭建農資及農副產品交易、農技服務、市場信息、農民創業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目前,公司已發展會員280多戶,吸納32戶貧困戶在公司發展蔬菜生產。古峴鎮53歲的姜澤春自去年2月參加“掌上農資”項目以來,主要從事澆地、打藥工作,在“掌上農資”打工的貧困戶姜澤春說,“不會用智能手機,公司老板手把手教,活也很輕快,種地之余還可以接農資活掙錢,這對老百姓來說確實很好?!?/p>
隨著傳統扶貧模式邊際效益的遞減,電子商務為扶貧開發開辟了新路徑,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實施精準扶貧相結合,實現彎道超車,讓電商扶貧不只是“看起來很美”。
“小郊游”打開美麗鄉村致富門
平度立足鄉村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積極實施貧困鎮、村“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推進行動,產業扶貧模式正從“授人以漁”到“營造漁場”轉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既讓城里人得享田園之樂,又讓農家人足不出戶有了穩定收入。
明村鎮以特色設施農業藍莓基地為載體,致力打造“風情小鎮”。通過實施“扶貧+鄉村旅游”的脫貧模式,整合4個省級貧困村和7個青島市經濟薄弱村共計1110萬元的扶貧資金,全力打造三合山旅游AAA級景區,形成以山帶園、以園促山共同發展的格局。
被譽為“膠東大櫻桃第一鎮”的云山鎮,大櫻桃種植面積已超過3萬畝,連續10年舉辦櫻桃節,擴大了櫻桃知名度,年收入5.5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為農民擺脫貧困、打開致富門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
“小技能”傳遞特色實用脫貧經
仁兆鎮莊戶學院積極探索“黨組織+合作社+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學用模式,培訓平臺對群眾實行“套餐服務”。從本鎮合作社、種植大戶、蔬菜購銷大戶、蔬菜加工等企業挑選具有一線操作經驗的能人,對號入座進行蔬菜種植、土壤改良、蔬菜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培訓。61歲的王貴仁家里共有6畝地,主要種植大姜、芋頭、大蒜等,參加莊戶學院培訓以后學到大姜小拱棚種植,每畝增產1500斤,現已成為莊戶學院傳授經驗的骨干。
踏進沙曉波的黃粉蟲養殖間,一欄欄的木盒子里裝著正在養殖生長和準備外銷的活蟲和一袋袋飼料。41歲的貧困戶沙曉波因車禍右上肢三級殘疾,妻子離家出走。他說:“從2014年開始學習黃粉蟲養殖,今年年初利用4800元扶貧資金擴大養殖規模,現在一年可養殖3批,一批500斤左右,每批純收入3000元左右,感覺日子有奔頭了?!敝v到黃粉蟲時,沙曉波臉上露出笑容。李園街道為幫助他擴大規模,為其出資6000元購買黃粉蟲粉碎機,用于黃粉蟲深加工,并無償提供“街道公益基金”,如今,他家年純收入達2萬元。
姚仁鎮培育一批產業致富帶頭人,帶動一批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依托各村產業發展致富技能分享平臺,向村民傳遞種養技術和發展理念,為實現產業致富傳授“脫貧經”、搭建“科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