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醫改需要探索和把握的幾個問題
王小紅
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了讓百姓們盡快享受醫改的優惠政策,改革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和原則,選擇適合醫改的道路,在面對出現的一些問題時通過最好的方式來解決。本文對醫改需要探索和把握的幾個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為醫改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醫改探索與把握問題分析
到目前為止,醫改已經在逐步執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分析。只有更加明確醫改的目標,才能順利地進行醫改,促進醫療行業的發展。
(一)走公益路線進行改革
對醫療衛生行業來說,公益性是區分醫療衛生服務與事業最主要的標準。本次醫改按照公益性的原則來進行,為每個人都進行服務性的醫療深化改革,面向全社會提供醫療衛生制度,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此次變革將會是由理念轉化成體制的重大改革,也是落實我國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步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社會也逐漸按照現代化的標準在發展。把醫療服務以公共產品的形式服務是建設新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充分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公益路線進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每位群眾都享受到這項利益,然后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減少群體之間的差距。
根據我國歷年醫療改革的經驗來看,醫療改革所需的三種情況:第一,改革所涉及的經費問題等都會由政府全面安排,如衛生服務機構的內部人員所需要的經費以及改革與發展業務等所需要的經費,獲得相應的服務費也要上交給政府的財政部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記錄。[1]第二,對于城鄉醫療機構來說,政府要負責在國家規定范圍內的經濟費用,包括建設費用、相應的設備購置費用、機構的人員的成本等,保證醫療服務機構可以正常穩定地運行。第三,公立醫院所需要的設備和退休人員的補貼費用等都是政府負責,實現科學發展。另外,政府要貫徹落實衛生服務機構的財政補貼制度,保證醫療機構可以在政府的幫助下正常穩定運行,實現醫改的重要目標。除了相應的補貼以外,還要不斷完善醫療設備,保證先進的醫療設備在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的現象,提高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盡可能地擴大疾病風險防范的安全范圍,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醫改人員方面的問題探索
人員是實施醫改最基本的保障,如果相應的改革措施制定得非常完善,沒有人員實施也只是一個措施,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2]醫改的每一個流程都需要人員的執行,取得的改革成果與改革中碰到的問題也需要人員傳遞與解析。從人員方面進行醫改,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開展:
1.制定有效的激勵制度。醫療行業存在的風險一直都是非常高的,醫療人員的技術勞動價值也會通過收入等體現出來,人民比較看好醫療工作。隨著醫療人員的逐漸增多,制定有效的激勵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可以提高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也可以促進醫療服務機構的績效改革。應該對高技術的醫療人員實施一定有效的激勵,調動人員不斷完善自身技術的勁頭,提高醫療服務機構的整體水平。
2.全面落實醫改的規章制度。全面落實醫療改革的規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規范醫療人員的行為。改革措施的規章制度包括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人員的分配制度以及績效考核的制度等多個方面。全面的調動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同時還能保證人員干得多,得到的也多,為醫療人員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另外,還可以改善服務來獲取一定的酬勞,嚴禁出現醫療人員私自收費的現象,不斷規范就醫流程,全面落實醫改的規章制度。
3.創造有利于人員職業發展的條件。對住院醫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可以促進醫改的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的醫療技術水平,同時還能調動起醫療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加其鉆研的主動性,為醫改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3]
4.弘揚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醫療衛生機構與人員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這屬于職業道德。例如,在全國暴發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時候,醫療人員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抗爭在一線,這種不計任何代價與報酬的精神就是醫生特有的職業精神。因此,在深化醫改的過程中,要大力宣揚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為醫改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提高醫療人員的責任觀與職業素養,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
(一)不斷發展衛生事業
醫療衛生行業與其他領域不同,具有特殊性。而衡量一個醫療衛生機構以及人員的水平可以從人民群眾的健康出發,保障健康的權益公平、公正。同時也要加強政府所承擔的職責,發揮其主導作用,為醫改帶來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滿足深化醫改的要求
以政府作為主導不代表不符合市場的要求,反而是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盡量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進來,逐漸形成科學合理的競爭機制,從而不斷提升醫改的效率與質量,使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達到人民多層次、多種多樣的需求。同時,醫改也給社會的市場機制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除此以外,要對社會衛生資源進行有效的統籌規劃。倡導社會群眾積極參與醫療改革,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另外,還要積極鼓勵非盈利性的民營衛生機構的建設,促進醫療行業的發展。
(一)有效地緩解群眾看病難題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衛生資源逐漸出現了不能合理配置的情況。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有很多優質的衛生資源,如大中型的醫院、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等。而鄉鎮與之相比就較少,衛生資源明顯缺乏。[4]除此以外,在鄉鎮的一些衛生機構,醫療人員專業水平有限,還缺少實踐經驗與專業的培訓,導致醫院技術能力有限,人民群眾的看病需求得不到滿足。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加大醫改力度,調節城鄉衛生資源,縮小城鄉衛生能力水平差距。
(二)公立醫院改革發展
現在,醫療衛生服務存在很大的誤區。在我國相關的規定中,衛生醫療機構可以承擔的都在最基本的醫療范圍內。近年來,我國公立醫院的醫改重點就是不斷優化二三級醫院的經營規模與數量、結構等,逐漸形成大規模、多層次等格局。另外,還要不斷建立城鄉之間的聯系,制定雙向轉診制度,為人民群眾的就醫提供更好的環境,還能加強城鄉醫療技術的交流,促進鄉鎮醫療技術的發展與完善,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與專業能力。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行業也需要不斷改革,才能使醫療技術與服務水平跟上現代化的發展水平,不斷滿足現代化人民群眾的層次需求。本文對醫改需要探索和把握的幾個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闡述,為醫改的執行提供一定的幫助,也對醫療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為齊魯醫院)
[1]張茅.深化醫改需要探索和把握的幾個問題[J].行政管理改革,2010(06):8-18.
[2]韓松.深水區中新醫改的路徑探討[D].河北師范大學,2015.
[3]李玲,陳秋霖,江宇.中國醫改:社會發展的轉折[J].開放時代,2012(09):34-43.
[4]李玲,江宇.醫改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03):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