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然 張敏杰
淺析“一帶一路”的海外發展與馬歇爾計劃對比
李傲然張敏杰
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近年來由國家主導的規模最大的對中亞、西亞和南亞的投資戰略,實施近3年來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成效和國際知名度,成為中國在亞洲地區的新名片。通過大量基礎建設投資,既有效緩解了國內的產能過剩,還為獲取中西亞地區油氣礦產資源降低了成本,縱觀“一帶一路”在海外的發展與成效,與當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可謂是中國當代的“馬歇爾計劃”。
“一帶一路”海外發展馬歇爾計劃對比
說到“一帶一路”,就不得不提到古代中國時期的絲綢之路,兩條2000多年前的貿易路線,將亞歐兩大洲緊緊聯系在一起。但是因為歷史原因,近500年來,陸上絲綢之路基本中斷;而自鴉片戰爭后,海上絲綢之路一蹶不振。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政治環境穩定、經濟發展迅猛,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充足的技術和產能儲備,2013年9月開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各國期間,先后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戰略思路,后統稱“一帶一路”戰略。該戰略一方面拉動了國內幾個經濟帶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中亞、西亞和南亞的經濟輸出、基建投資,有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水平,就業、基礎設施等的紅利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
2015年2月,中國政府正式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最新的數據顯示,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有30多個國家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中國同參與國的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中國外貿總額的25%。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17各國家合作,共建了46個境外合作區,帶動了大量的外貿出口。還通過和20個國家簽署產能合作協議,在國有企業的帶領下,中國企業集團在“一帶一路”海外戰略合作國家的累計投資接近15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6萬個。
19.2公里的“中亞第一長隧道”由中鐵隧道集團承建,將改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運輸需繞行他國的尷尬境地。此外,中國還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承建的多個公路、鐵、橋梁、隧道項目先后完工,極大地便利了當地的物資運輸和人民出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已建成A、B、C三條管線,連接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而途徑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D管線已經開工建設,以上幾條管線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油氣資源緊缺的后顧之憂,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在金融領域,由中國倡議主導的、由57個國家共同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2016年1月16日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同中亞、西亞和南亞的經濟一體化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為中國逐步作為亞洲主導國奠定了金融戰略基礎。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戰略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和基建,但是最大利好還是中國。“一帶一路”除了是“共建”,更多的是“援建”,通過有條件的資本輸出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同時獲得更多的利益返還,這個利益返還既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并且很大概率將會進一步改變亞洲的經濟政治格局,中國將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強國。這與二戰結束后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可以稱為中國當代的“馬歇爾計劃”。
首先,“一帶一路”戰略和馬歇爾計劃的出資主體基本一致,出資形式各有不同,都是政府為實際主體,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援助為主、“一帶一路”以實體援建為主。馬歇爾計劃自1948年啟動,共持續4個財政年,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但是這筆資金若考慮通貨膨脹,在2006年就已相當于1300億美元,可見當時美國投資的“大手筆”。中國政府雖然披露的數字是“中國企業”的直接投資額接近150億美元,但是眾所周知能夠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享受主導地位的,自然是代表政府的大型國有企業,所以這150億美元很大成分都可歸于中國政府的投資。雖然兩者投資在金額上相差甚遠,但是馬歇爾計劃只進行了4年,而“一帶一路”則是長期可持續的投資,未來的總投資未必會更少。此外,歐洲的經濟基礎遠高于中亞、西亞和南亞,即便目前尚不夠大的投資,依然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兩者的區別在于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政府直接對口歐洲各國政府,以直接提供資金為主,輔以提供各類設備和技術,軍隊參與基礎建設。而“一帶一路”則是國有企業代表政府,與亞洲當地企業或政府合作進行共建,共建內容及基礎設施為主。
其次,馬歇爾計劃和“一帶一路”戰略都改變了受援助國的政治經濟格局,促進大洲的“一體化”。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已得到世界的公認,當年東歐的解體、政黨的衰落與更替,都被認為與馬歇爾計劃有著些許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有力地促進了歐洲一體化,雖然歐盟由歐洲煤鋼聯營轉變而來,但是馬歇爾計劃成立的歐洲經濟聯合體,被認為是促使歐洲各國貿易自由的重要平臺,為歐洲一體化奠定了經濟互通的基礎。
最后,馬歇爾計劃和“一帶一路”戰略都(將)改變世界平衡。馬歇爾計劃對世界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東歐的解體和現今歐盟的成立,西方主要國家格局變成美國、俄羅斯和歐盟。在亞洲,目前并沒有被各國普遍認可的大規模的共同組織,通過“一帶一路”戰略,能否圍繞經濟帶形成大規模政府間國際組織備受世界關注。中國通過對非洲的大力援建,在聯合國層面基本已經獲得了非洲的支持,而在亞洲的“一帶一路”在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是否會產生第二個“共同的聲音”,概率可能非常大。也許有朝一日,世界格局將會變成超級大國與超級聯盟的對抗與共存,美國、俄羅斯、歐盟、亞盟將主導世界的發展。
馬歇爾計劃與“一帶一路”戰略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出發點不同。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援助歐洲建設,但是明顯進行了區別對待,很明顯的是美國希望通過對歐洲的援助,使其有足夠的力量與蘇聯抗衡,意圖把戰火限制在歐洲,不帶到美國本土。其最終目的也基本達到,東歐劇變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衰敗,俄羅斯雖然是軍事強國,但是從經濟實力上已無法同美國甚至歐盟相抗衡,同時歐盟對美國的意見也頗為尊重,這些都是馬歇爾計劃帶來的深遠影響,總體評價來看,馬歇爾計劃是自私的,其出發點是制約。
“一帶一路”的出發點是共同發展,雖然隱含著經濟帶國家對中國的依賴,但是本質是以共建為基礎,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同時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其政治影響力是伴隨經濟影響而來的,并不是核心出發點。因此,短期內并不能形成歐盟這種高度融合的一體化聯盟,未來亞洲類似聯盟的成立,也將建立在共同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需求上,這也并不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出發點。
縱觀歷史,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沿著古時絲綢之路的復興,是“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該戰略自具體實施以來,已獲得了顯著的成果,得到了經濟帶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同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為經濟帶建設帶來了新的資金和投資模式,亞投行成員國不但有經濟帶國家,還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國家,這足以說明此次中國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的“亞洲行”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祝愿“一帶一路”順利發展10年,必將會像馬歇爾計劃一樣,被載入世界發展的史冊。
(作者單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