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璐
國外大學誠信教育對我國誠信教育的啟示
劉瑋璐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正面臨著巨大挑戰。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在誠信教育方面有比較成熟有效的經驗,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體制建立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國外誠信教育啟示
誠信應當作為當今大學生的必備素質,但在實際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不誠信的行為。這種現象不僅阻礙個人發展,還可能由于誠信缺失導致道德素質下降,社會環境惡化。通過了解借鑒國外誠信教育的經驗,探索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開展誠信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政府、教育部門高度重視大學誠信教育
美國大學通過簽署榮譽準則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很多學校在開學初讓學生自愿簽署誠信準則,對學生在學校期間考試、作業以及科研等行為加以明確要求。美國社會對個人誠信非常重視,失信行為將被計入信用檔案,在貸款、信用卡消費、求職等方面會有很大影響。
瑞士很早就將誠信原則納入法律,作為其民法基本原則。瑞士國會1907年通過的《瑞士民法典》的第二條明確規定“任何人行使任何權利,或履行義務,均應以誠實信用為之”。
日本高校對誠信教育非常重視,向來認為“誠”就是一切道德行為的精髓。學校的誠信教育還會受到政府的監督,政府部門在學生誠信養成的過程中,起到了保證內容具體、充實、實用的作用。
新加坡整個社會都十分鼓勵開展各項活動,尤其是對民眾進行品格、道德方面的教育。新加坡大學的誠信教育之所以如此發達,與政府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息息相關。領導人的關注以及他們努力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懈努力,都是促進新加坡誠信教育發展迅速的重要因素。
(二)開設豐富的誠信教育課程
日本在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視思想素質的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是人才健康成長的保證。專門設置“道德時間”課作為大學必修課,此外還有誠信課、道德課等獨立課程,這些特色課程是具有權威性的官方課程,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特色之一。德國高校的誠信教育主要通過倫理學、教育學、法學、神學、經濟學等課程來實現,沒有設置專門的德育課程。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對主修的每一門課程進行研究學習,思考每一門課程中的倫理和道德問題,在學習中滲透誠信教育。
(三)日常道德行為管理進行誠信教育
國外注重誠信引導機制,注重對誠信行為的導向管理。以構建誠信社會、誠信校園、誠信家庭為主要目標,使大學生有良好的道德氛圍,提高對自身的誠信要求。學校在約束學生行為方面起重要作用,德國高等學校非常重視考試,有著非常嚴格的考試章程,只有必修課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美國則要求學生每一次作業、論文都上傳與數據庫里的文章進行對比,顯示抄襲內容所占的比例,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學生通過日常行為的約束,自發地形成了講誠信講道德的好習慣。
(四)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強化誠信教育
國外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利用大眾媒體向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主要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進行潛移默化,滲透式教育。例如,在美國,各個大學的網站上通常都有榮譽守則等規范,此外部分大學圖書館主頁上提供大量文獻,方便學生查詢論文寫作相關要求,以及指導教師進行道德教育。德國大量運用網絡資源,專門設立網頁,邀請相關學者深入分析重大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每個地區都有當地報紙,通過分析社會問題,反映出心理原因及不誠信的嚴重后果。
(一)構建良好的道德環境
誠信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者相互配合,誠信家庭教育是誠信教育的開端。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對孩子的性格習慣形成非常重要。家長自身的道德修養、行為規范,會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讓孩子形成比較正確的價值判斷。此外,家長不能只關注學生成績,要關注孩子的德育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礎。
學校積極開展激勵活動,對誠信班級、誠信個人進行表彰,在學校形成人人講誠信,以誠信為榮的良好氛圍。通過廣播、宣傳畫等方式加大誠信的宣傳教育,時刻提醒學生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教育僅靠教師課堂上單純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學習中與老師的交流是最直接近距離的,所以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做好表率作用,言傳身教。
一個人的品格發展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大學階段,學生比較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就要有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形成濃郁的誠信氛圍。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充分利用媒體資源,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渠道,宣傳誠信思想,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要讓媒體多做正面引導,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道德觀。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力量,用國學促進道德修養的提高。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
課堂學校是開展誠信教育的主要陣地,除了開設德育課程以外,還要推動誠信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去,使德育教育和知識傳授相結合。傳統的誠信教育方式以說教為主,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種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沒有說服力,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甚至逆反心理。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誠信教育的方式,運用新的教法,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做到理論宣傳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誠信素養,養成講誠信的良好習慣。
在校期間要讓學生多接觸社會,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學生自己接觸真實案例,自己去判斷和總結誠信的重要性。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樹立誠信觀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三)建立誠信評價監督機制、獎懲機制
建立有效的誠信評價機制,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讓學生以及學校、企業能夠清楚看到學生有哪些失信行為。誠信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學生從入學開始是否及時繳納學費、是否申請助學貸款、上課出勤、作業是否抄襲、考試有無作弊、求職資料是否真實、有無違約、是否參加社會活動等各方面表現,綜合評定誠信情況。
誠信道德對學生而言是無法量化的,因此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十分必要。學生在入學時除了學籍記錄以外增加誠信檔案的建立,詳細記錄誠信評價體系的內容。學校對誠信檔案加以宣傳,讓學生知道嚴肅性和重要性。學校應設立專門機構,真實具體得記錄學生行為,并且將誠信檔案加入教務系統,學生也可以查看自己的誠信檔案,如果有失信行為要及時改正,防止更大的錯誤。學校要定期對誠信評價進行反饋,獎勵在誠信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公開表彰并在誠信檔案中予以記錄。加大違背誠信行為的懲罰,如取消評優資格、取消保研資格、取消申請助學金資格等。學生的誠信檔案要伴隨一生,進入個人檔案及個人征信系統,在求職和貸款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通過這種方式樹立誠信意識,能夠讓學生看到誠信對個人的重要影響,從而約束個人行為。
(作者單位為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課題項目:本文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誠信教育融入高職的實踐研究——以江蘇財會職業學院為例”課題,課題編號:zjxh-2015-002,課題來源:連云港市職教協會。]
[1]陳發祥.我國高等院校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
[2]馬建剛.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多維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
[3]劉靜.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鏈的形成機理分析[J].江蘇高教,2011(5).
[4]袁銀傳,王蘇琪.中日大學德育之比較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