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娥 李本玉
經濟轉型時期農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陳秀娥李本玉
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農業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現階段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整體的經濟具有重要的正面影響,國家和相關人員需要明確這一點,并且重點研究如何更好地發展農業,這樣才能夠實現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本文將對此影響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并對發展農業的措施進行合理思考,為我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提供有力參考。
經濟轉型時期農業發展經濟發展影響
我國的地域廣闊,人口數量也非常多,面對這樣的情況,農業對我國的生產和人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今我國的經濟進行入了新常態,正處于轉型階段,國家針對經濟的轉型問題已經提出了很多方案和政策,其中對農業尤為重視。根據從轉型開始到現在的統計,農業的發展對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著正面的推動作用。所以,國家需要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夠繼續推動農業的發展。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農業都是各領域發展的重要部分。對于我國來說,發展農業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國家和政府最基本的任務就是保證人民的溫飽,推動農業的發展正是解決溫飽問題的第一個階段,而且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第二,我國人口多,而農民占有的比例非常大,所以推動農業的發展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在經濟的轉型時期,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反過來就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也可以給他們留出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工作或者文化活動;第三,在生產的過程中,很多產品都需要以農產品為原料,那么發展農業,就可以滿足需求量,如玉米可以作飼料、酒精等;第四,農業的發展對保護環境也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先進的農業技術,培育出優質的植被,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從而保證生態樹林和地區發揮其實際的效果。[1]
明確了發展農業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方面的作用,都包含著經濟的因素,而且根據調查發現,在經濟的轉型時期,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領域經濟的發展,所以農業對經濟有正面的影響。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后,推動土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度,給農民帶來了優惠,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之后,農業經濟更是不斷增長,根據調查發現,在近幾年經濟的轉型時期,農業經濟在整體經濟中,占有的比例波動不大,一般保持在5%,而在這之前,占有的比例在6%~10%之間,雖然占比減少,但是農產品的價值在不斷提高,從而對其他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如生態產品,對發展采摘旅游就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從事農業的人員數量減少,有更多的人去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解決了勞動力問題。根據調查發現,現階段,在服務行業和生產行業,農村人數在從業人口中,占的比例達到40.73%,如果繼續發展農業,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力,不僅各領域能夠得到不斷發展,也能在整體上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2]
明確了農業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國家和相關人員需要從經濟轉型的角度,重點研究促進農業發展的方法,從而為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一)將技術運用到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中
根據上文中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農業的發展與技術及方法有非常大的聯系,所以第一個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就是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一方面,國家要成立專業人員的隊伍,研究農業生產技術,結合國外先進的經驗和理論,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一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先進的農業設備,實現現代化、一鍵式的操作,這需要結合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或者不同區域的耕地面積,有針對性地制作;二是提高生物技術,做好化肥的研究,著重于生物化肥,綠色發展,而且要提高農作物種子和幼苗的性能,如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等,應盡力避免使用轉基因技術,因為轉基因食品在理論上對人的身體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制定相關制度,推動各地方政府落實政策,并且定期對本地區的農業情況進行評價。[3]
(二)組織學習活動,讓農民了解農業知識和技術
一方面,各地區政府應根據國家的要求,認真統計本地區農村的基本情況,包括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年齡、文化水平、農業生產的情況等,然后成立專門的隊伍,組織農民學習。根據統計的結果,合理設置學習地點和人員的數量。一是農業知識的學習,讓農民明確不同農作物的習性、生長環境、施肥周期等,掌握預防和解決蟲害和病害的知識;二是綜合文化知識,這主要就是新聞、生活常識等;三是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的運用能力,尤其是農業設備的日常使用和維修能力。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做好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工作,連接網線,將互聯網予以普及,在這個基礎上,培養農民使用計算機的能力,讓他們自己搜索,了解全面的知識。[4]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很多年歲比較大的農民,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很容易有放棄的想法,所以技術人員一定要有耐性,鼓勵他們,而且定期到他們的家中,了解他們掌握的程度,并且為他們答疑解惑。
(三)推動農業的生態化,并在農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第一,做好學習工作之后,各地區政府應針對本地區農業的生產情況,制定完備的生態化方案,而且這個方案不僅要包括農業生產,還要包括教育、旅游等方面,多方面提高農業的生態化水平;第二,農村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才能夠做好生態產業,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組織各種類別的文化活動,并建立文化設施和場地,為農民的文化和體育活動提供條件;第三,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工作,使他們有健康的心態,做好農業生產工作。不僅如此,各地區政府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或者比賽,讓農民參與,如廣場舞比賽、老年合唱比賽等。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農業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仍然具有正面的影響,所以國家和相關人員需要重點研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品的質量,使之朝著現代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另外,設立農業相關專業的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好人才儲備。
(陳秀娥單位為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人民政府;李本玉單位為山東省膠州市環境保護局)
[1]韋慧,郭棟,等.桂西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5(10):1920-1925.
[2]艾洪娟,蔣和平.新疆發展現代農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經濟增長的視角[J].廣東農業科學,2015(12):180-185.
[3]譚靈芝.適應性政策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15(10):1850-1858.
[4]崔峰,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以江蘇興化垛田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2):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