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鈞
大數據時代,臺灣地區實施的綜合所得稅制度申報方式更為簡便,可作為中國大陸個稅改革的參考。
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2015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研究形成了個稅改革方案,并已提交至國務院。繼營改增、資源稅之后,個人所得稅改革將成為稅改的最大看點。下半年,有望加速推進我國目前實行的分類稅制的改革。
分類稅制即將個人各種來源不同、性質各異的所得進行分類,分別扣除不同的費用,按不同的稅率課稅。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暴露一些問題:忽略家庭負擔,造成收入來源單一的工薪階層繳稅較多,而收入來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階層繳稅較少等。
目前,我國個稅改革的方向可歸納為3個重點:第一,由分類稅制邁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制度;第二,納稅主體由個人轉向家庭(夫妻聯合申報);第三,將納稅人家庭負擔,如贍養人口、按揭貸款等情況計入抵扣因素。
多年來,我國臺灣地區實施綜合所得稅制度,在大數據時代,其申報方式也更為簡便。現大致敘述如下,可作為個稅改革的參考。
綜合所得總額 包括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得,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自力耕作,漁、牧、林、礦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予,以及退職所得等。
申報單位 綜合所得稅的申報單位,原則上以家庭為單位,但納稅義務人應就其本人或配偶的薪資所得分開計算稅額。
免稅額 本人、配偶及符合規定扶養親屬的免稅額,每3年評估一次,按照消費物價指數調整,滿70歲老人加計50%。
一般扣除額和特別扣除額 收入部分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約合人民幣1.8萬元,投資儲蓄(利息股息)特別扣除額約合人民幣5.7萬元;支出部分標準扣除額個人約合人民幣1.1萬元、有配偶的為2.2萬元;也可以選擇列舉扣除額,其中,房租支出扣除額上限約合人民幣2.5萬元,房貸利息扣除額上限約合人民幣6.3萬元,商業保險費用扣除上限每人合人民幣5000元,門診與住院醫療費用、公益捐贈、社保費用等可全額扣除。
綜合所得凈額計算 應納稅額是以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后的綜合所得凈額,適用累進稅率的方式計征。
稅率規定 綜合所得稅稅率分為5%、12%、20%、30%、40%五個級距,采用超額累進的課征方式。
申報方式 每年5月申報,可以采取網絡申報。
我國實施分類所得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就源扣繳后多數人不用再進行申報,稅務稽征的成本較低。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建立與稅務相關機構的全國連線后,綜合所得稅制度改革是達到稅制公平合理目的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