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 王紅霞
【摘 要】針對當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理論學時減少、開設時間提前、實踐要求提高等新形勢,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評價三個方向出發,提出了一些經驗和建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優化教學內容、調整講課順序入手,引入EDA仿真軟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教學和實驗過程中注重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思維和能力;改進成績評價體系,注重全面性和持續性,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數字電子技術;教學方法;評價方法;學習興趣
《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主要分析研究各種邏輯門、集成電路的功能及應用,組合邏輯和時序邏輯電路的分析和設計,脈沖波形的產生和整形等[1]。隨著數字化、集成化的飛速發展,它已成為許多基于“數電”的新課程的必不可少的主干課,例如單片機、DSP、FPGA、嵌入式系統等[2]。它是聯系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重要橋梁,并且與實際器件、工程分析與設計緊密相關 [3],是工科高等學校電子技術方面的技術基礎課程。目前我校開設該課程的有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氣、電信類等電類專業,以及應用物理、材料物理、光電科、醫工等非電類專業。隨著各個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并制定新的培養方案,傳統的數電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優化。本文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評價三個方向出發,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進。
1 改革理論課堂教學
1.1 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新的教學大綱,《數字電子技術》的理論教學課時從64學時壓縮至56學時。基于課時縮減的要求,主要從兩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一方面,根據教學大綱對授課內容進行刪減,重點講解每一章的基本概念,突出原理和應用;另一方面,根據學生專業方向和對數電要求的側重面不同,優化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附加兩部分,做到“按需施教”。
例如門電路一章,對于非電專業,省略復雜的電路內部結構介紹,只講解門電路基本邏輯關系,工作特點和性能參數等基礎概念;而對于電專業,則在基本理論之上增加講述當前應用更廣的COMS門電路,而TTL門電路刪略不講,留作閱讀材料。
1.2 調整講課順序
傳統的教學順序中,學生先學習電路基礎和模擬電子技術,然后學習數字電子技術。數電一般都是在大三上學期進行講授,但是這樣就導致單片機、DSP、FPGA等實踐性課程滯后,影響了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4]。
隨著各專業培養計劃的調整,一部分專業已實施數電與模電同學期開設的培養方案。由于數電學習時間提前,部分內容安排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例如講到門電路時,學生仍不具備半導體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識,這時先講解基本的邏輯功能,具體的電路結構分析等到相應的模電內容學完時再進行。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半導體的內容和知識,引導學生在課堂下進行延伸閱讀,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利用半導體器件設計一些簡單的電子產品,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電路設計的興趣。
1.3 運用仿真軟件
數電的學習注重邏輯分析,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抽象,單靠理論講解,有的知識點學生一時難以消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EDA仿真軟件,在課堂上利用EDA快速設計及講授與課堂內容相匹配的一些電路,現場進行仿真演示,用直觀的波形數據使抽象的數電理論形象化,讓學生有直觀的印象,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以及相應的電路結構。
比如講到555定時器構成的多諧振蕩器電路時,現場利用EDA軟件畫出電路,直接演示參數改變對波形的影響,通過形象的演示,提高了學生的課堂關注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1.4 培養工程應用能力
在數電的學習過程中會學習到種類繁多的集成電路,如數據選擇器74153,譯碼器74138等。不僅要訓練學生分析使用已經學過的集成電路芯片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在遇到不曾使用過的集成電路時,通過閱讀數據手冊掌握芯片使用方法的能力。
在講課過程中,有意挑選若干典型的集成電路芯片,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芯片數據手冊的閱讀和分析,促進學生從手冊中準確理解芯片的功能表,性能指標,時序邏輯控制等關鍵特性。
教學過程中配備相應的實物展臺進行課堂實物展示,給學生以更深刻的印象,增加學習的熱情。在課下布置小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或當地電子市場,實地了解一些常用的集成電路芯片的型號、性能和價格,并根據需求進行選擇,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 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對于一部分學生,特別是非電類專業,從學習電路基礎開始,就感到困難重重,原因是缺少電路基本知識,對生活中電子產品缺乏興趣,他們學習本課程知識僅是為了獲得學分,對于課程的意義和實用性并不清楚。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特點,通過加強實踐環節,可以有效地讓他們了解學習數電的意義,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1 實驗內容設計
目前實踐環節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為了做實驗而做實驗,學生不能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存在一些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不錯,但實際操作應用能力比較薄弱,不懂得如何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在理論教學中留下一些疑問,讓學生在實踐環節中自己尋找答案,進行驗證。比如對于RS觸發器“不定”狀態這一概念,不易理解,在實驗內容中設計對RS觸發器的功能驗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切實了解“不定”的含義。
同時,增加設計性實驗的數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合適的題目進行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創新能力。
2.2 實驗環境升級
在實驗中用QuartusII 9.0設計開發軟件替代原有的MaxplusII,主要目的在于:一是,保持與時俱進,當前軟件開發公司已經停止了對MaxplusII軟件的升級,改為推廣QuartusII軟件,后者的企業應用更為廣泛;二是,之后現代電子系統設計等專業課也將應用QuartusII軟件,在數電學習階段提前使用,為后續熟練應用該軟件進行高階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之前的試驗中,部分實驗設備的老舊影響了正常的實驗教學效果。后續即將投入使用的綜合實訓系統,集成了模擬電路模塊,數字電路模塊,EDA設計模塊和單片機模塊等,不僅滿足數電實驗要求,還可承擔后續多門專業課的實驗和課程設計。對相關實驗硬件的升級增強了與后續實驗課程的銜接,有利于相關實驗課程的整合,進行綜合性實訓。
3 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目前由于我校的電子技術實驗單列,《數字電子技術》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20%,包含學生的上課出勤率和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期末考試占80%。
這種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期末考試權重較大,不利于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效果進行全學期的綜合評價,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把握自身情況,且容易造成學生考前突擊。
為改進這一問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加過程性評價,設計多次隨堂小測試,隨機提問一到兩個問題,既可以復習鞏固上一節課的知識重點,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取代點名,跳脫傳統的出勤考核模式。多次隨堂小測試成績取平均值計入最后成績,從而在整個學期時段內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積極性。
4 結束語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研究與探索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不斷的在實際教學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針對不同的開設專業,設計多樣的培養方案和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不斷摸索,積極創新,通過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潘明,潘松.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波,張巖,王美玲.“數字電子技術實驗”課程的改革[J].上海: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2,31(9):121-123.
[4]晉春,李峰,張尤賽,張佳.基于培養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上海:科技視界,2015(17),38-39.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