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陽 李春花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抑郁心理現狀,為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提供基礎資料。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W.K.Zung于1965年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對吉林省5所高校中500名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有效問卷482份,抑郁人數為200人。其中,輕度抑郁人數為137人;中度抑郁人數為57人;重度抑郁人數為6人。結論:高校大學生的目前心理健康程度不容樂觀,有抑郁傾向和輕度抑郁者很有可能會隨著應激源的持續刺激而加重抑郁程度。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一些心理干預和正確的心理疏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抑郁心理;現狀分析
在心理學中,抑郁心理一般是指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它表現為心境苦悶、心情沮喪、悲觀失望、并伴有焦慮、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體驗[1]。當代大學生肩負建設祖國的重擔,他們自身心理素質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自身未來的生活質量。世界衛生組織估測,全球抑郁癥患者約為3.5億,中國的患病率為6.9%。我國每年28.7萬起的自殺案例中,有80%的自殺者患有抑郁癥,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2]。目前,抑郁癥患者逐年增多,并且大學生是抑郁癥的易發人群。另外,各高校每年自殺學生人數也在增加,這與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身心素質息息相關。本研究通過對高校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掌握抑郁心理的現狀,為大學生健康心理教育提供基礎資料。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隨機抽取吉林省5所高校中500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抑郁癥狀自評量表(SDS)。W.K.Zung于1965年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量表由20個題目組成,每個條目相當于一個有關癥狀,按照1-4級評分,1表示無,2表示有時,3表示經常,4表示持續,其中題2/5/6/11/12/14/16/17/18/20為反向計分。抑郁嚴重度=各條目累計分/80,進行分級:0.5以下者為無抑郁;0.5—0.59為輕度抑郁;0.6—0.69為中度抑郁;0.7以上為重度抑郁[3]。
1.2.2 調查方法
在吉林省高校在校大學生中共發放500份問卷,采用網上和現場兩種回收方式。共計回收490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482份,有效率96.4%。
1.2.3 統計學工具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雙人錄入和核對,選取的檢驗水準α為0.05。利用相乘變量和變量轉換來描述研究對象的抑郁度等級。
2 結果分析
2.1 一般資料
受調查的高校大學生社會人口特征包括性別、民族、年級、科別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2.2 高校大學生的抑郁心理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檢測的482人,抑郁人數為200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1.5%。其中,輕度抑郁人數為13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8.4%;中度抑郁人數為5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1.8%;重度抑郁人數為6人,占總調查人數的0.12%。
不同性別、民族、科別、年級與抑郁程度相關比較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抑郁心理的分布情況,對不同性別、民族、科別、年級的大學生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大學生抑郁抑郁心理狀況與男女生、民族、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從科別上看,具有顯著性的差別(p<0.05),其中,文科生比理科生的抑郁心理狀況要偏高。
3 討論
在本次500名學生調查中,有抑郁心理的占總體的41.5%,這個數字略高于范瑞泉、陳維清在2007 年使用相同量表(SDS)對綜合型大學生調查得到的數據(35.29%)以及廖全明等對師范大學生的調查結果(34%)[4-5]。通過本次調查發現,SDS得分為40.5±20.5,比張秀敏、王中對、廖傳景[5]的調查結果偏高,該作者的調查對象為貧困大學生,與本次調查有相似地方,但從結果上看,除貧困生這一限定條件外,其他學生也會產生抑郁心理的狀態。另外,與華穎[6]的調查結果抑郁情況分布有所差距,原因可能由于該作者的收稿時間與目前時間相隔大和該作者的樣本量調查少所致。
在本次調查抑郁心理狀況與一般情況比較中,性別與抑郁心理無顯著差異(P>0.05),但女生的重度抑郁癥顯得較為突出,這與陳麗香[7]調查結果一致,其主要是由于女生在遇到困難事情時與男生發泄的方式有所不同。本次調查年級與抑郁心理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樣本量中大二學生居多,所在專業廣泛,影響因素居多,與陳麗香[7]的醫學生調查存在不同,考慮到醫學生的重點專業課多在大三時期,本調查除去了醫學生,學制全部為4年。因此,結果顯示大二學生集中產生抑郁心理情況居多。本次調查科別與抑郁心理有顯著性的差別(P<0.05),從結果顯示中可以看到,文科生引發的抑郁程度明顯高于理科生,由于個人的邏輯思維不同,想問題的角度不同。另外,現階段的普遍現象,文科就業面沒有理科就業廣泛,造成文科專科學生前途目標渺茫,給予文科專業的學生一定的打擊。此外, 文科學生中女生相對較多, 女大學生在當今經濟改革大潮遇到的矛盾和困難(如戀愛、選擇工作等)比男大學生多, 容易擔憂受驚, 女大學生多缺乏自我保護與掩飾能力, 較多神經質與情緒化表現, 也是構成男、女生乃至文、理科學生心理素質差別的原因之一[8]。然而,有抑郁傾向和輕度抑郁者很有可能隨著應激源的持續刺激而加重抑郁程度,從而導致抑郁癥或者做出危險行為。因此,針對大學生進行一些心理干預和正確的心理疏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雖然本次調查樣本量仍然不能反映總體的真實情況,但也從側面提醒高校的大學生以及從事相關心理教育研究者應該提高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關注和重視,進行必要的行為干預和心理疏導,更有必要在校園內加大宣傳健康心理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主動的進行心理測試和(或)對有異常心理表現的同學及時進行心理治療。
本研究采用的是隨機抽樣調查,由于男女比例和民族地區的差異不能全面地說明高校在校大學生抑郁狀態的現狀,特別是對朝鮮族的學生來說,日后還需深入調查。
【參考文獻】
[1]肖云霞.淺析大學生的抑郁心理[J].孝感學院學報,2006,1.
[2]孔凡寅.大學生抑郁癥的心理分析及調控策略[J].高校教育研究,2006(2):62-64.
[3]張秀梅,王中對,廖傳景.高校貧困生抑郁心理及影響因素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2-3.
[4]范瑞泉,陳維清.大學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與抑郁和焦慮情緒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 ,2007(7).
[5]廖全明,陳小琴.師范大學生抑郁情緒與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76-78.
[6]華穎.大學生抑郁狀況及心理健康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
[7]陳麗香.醫學生抑郁現狀調查及心理干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38.
[8]李蘇建,吳人剛,徐惠霞.某校理科與文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00,1.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