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霞

摘要:哲學與教育的關系密切,學前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但是教育學比哲學提前一個學期教學,在未學習哲學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還不會運用辯證邏輯思維理解所學的學前教育知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哲學教學中培養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是非常必要的。在制訂哲學的教學計劃時,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在知識點的聯系上全面滲透教育知識,把部分緊密聯系的重要教育知識納入到每節課的知識目標和教學內容之中,滲透到每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不僅達到了哲學的教學目的,而且培養了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前教師專業素質。
關鍵詞:哲學教學;辯證邏輯思維;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8-0090-03
一、引言
思維是人腦借助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在理論上,一般把人類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或理性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含靈感思維)三大類,而邏輯思維分為形式邏輯思維、數理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三種。所謂辯證邏輯思維也就是辯證邏輯思維方法,指的是以聯系的、發展的、矛盾的觀點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而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就是以辯證邏輯思維來認識教育的基本問題和解決教育實踐問題。
二、在哲學教學中培養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哲學與教育的密切關系由來已久。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哲學問題。例如兩者通過“人”這個共同對象進行結合,沒有對人的正確認識也就無法展開正確的教育活動。哲學一方面能夠直接為教育提供關于人的知識,如哲學對人性、人的可塑性和能動性、人的實踐和認識等的探討,都是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問題時必須做出回答的前提性認識。另一方面,哲學在關于“人”的教育研究中能夠起到一種方法論的作用。因此作為學前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的哲學思維,尤其是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把人(教師與學生)、教育、發展、環境等教育基本問題及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確定、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以及教學成效的評價等實踐層面的問題上升到辯證邏輯思維的高度才能勝任。
筆者長期在培養學前教師的師范學校里從事德育和學前教育學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堅持在哲學教學中大量滲透教育知識學習以培養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并取得一定成效。實踐證明,如果不重視學生的教育哲學思維特別是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培養,他們將很難全面深刻理解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很難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發展觀,將大幅度降低學前教師的專業素質,制約教育實踐水平和專業水平發展。
例如,學前教育有個基本的教育原則叫“保教結合”,它要求教師用辯證邏輯思維理解和處理保育和教育工作的關系:首先,保育和教育是學前教育機構兩大方面的工作,它們相互區別,這是學前教育機構里存在教師和保育員的崗位分工的依據。其次,保育和教育工作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即“保中有教,教中有保”,這是學前教育機構里教師和保育員在分工的基礎上又要合作的依據。最后,從矛盾的觀點來看,教師以教育工作為主,以保育工作為次;保育員以保育工作為主,以教育工作為次。無論誰做教育工作,必須同時注意保育工作;無論誰做保育工作,必須同時注意教育工作。教育和保育工作必須緊密結合,在統一的教育目標下同時進行。雖然教師很賣力地講解上述理論,但是大部分學生通常只是理解和記住了“保教結合”就是“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意思,在做作業和考試時,還是認為“在幼兒園里,教師做教育工作,保育員做保育工作,教師和保育員互相配合就是保教結合”這個觀點是完全對的。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教師在幼兒園里不應該做保育工作,拒絕做保育工作。顯然學生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還不會運用聯系法和矛盾法理解保教結合原則的內涵。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部分學生缺乏辯證邏輯思維,思維水平太低。
一方面,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按照具體形象思維→形式邏輯思維、數理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的順序發展的。恩格斯早就指出,辯證思維對應于較高發展階段的人。通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才出現辯證邏輯思維,到高中階段(含中職階段)才逐漸占優勢。因此辯證邏輯思維對十五六歲的學生來講是思維方法和水平的飛躍,不容易把握。另外一方面,由于《學前教育學》比《哲學與人生》提前一個學期教學,在未學習哲學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還不會運用辯證邏輯思維的方法理解所學的學前教育知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二年級下學期的哲學教學中通過大量滲透學前教育知識的學習(等于再次用唯物辯證法學習部分學前教育知識)來培養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很有必要,能有效地彌補學生在初次學習時的缺陷。
總之,辯證邏輯思維作為人類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哲學思維。學前教師的專業素質標準絕對不能只是停留在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操作層面,而是要升華到教育哲學思維層面,必須還要具備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
三、怎樣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哲學教學中滲透教育知識
1在知識點的聯系上全面滲透
在哲學教學中培養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在知識點的聯系上全面滲透,把部分緊密聯系的重要教育知識納入到每一節課的知識目標之中,滲透到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之中,幫助學生對之前初步學習過的教育知識的理解提升到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度。以下是筆者制定的教育知識滲透計劃。
2在教學過程中全程滲透
在教學的創設情境導入、新授課、深化理解、鞏固練習、課后作業等教學環節使用學前兒童教育的范例,提高學生運用辯證邏輯思維分析和解決學前教育問題的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德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哲學教學過程中通常用到大量的教學范例。筆者在《哲學與人生》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根據上述“教育知識滲透計劃”在創設情境導入、新授課、深化理解、鞏固練習、課后作業等環節使用學前兒童教育的范例。例如,學習發展觀時是這樣導入的,筆者說:“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這當然離不開實驗。期間,他幾乎每天忙于實驗。許多人不理解他的行為,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實驗毫無價值。一位老太太曾問他:‘你天天搞這些玩意,有什么意義?愛迪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道:‘新生嬰兒有什么用?那么我也問問大家:新生的嬰兒到底有沒有用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幾乎齊聲地回答:有用!筆者接著問:“一個新生兒能幫助父母買菜做飯嗎?能掙錢養家嗎?能有什么用?”有的學生回答:“現在沒有用,可是將來長大了有用。”有的學生回答:“他們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啊。”筆者說:“你們說得對,雖然新生兒無知無能,可是將來長大了有用,每個家庭都把小孩當寶貝。那么我們該用什么方法看待無知無能的新生兒呢?”有的學生大聲地說:“看將來、看發展。”就這樣,發展的概念就自然地引進了課堂,學生的思維也被激活了。
又例如,學習聯系的多樣性的時候,深化理解環節筆者請學生思考解決以下問題:吃午飯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不肯吃飯,作為老師該怎么辦?要求學生運用聯系的方法,思考各種各樣可能影響小朋友不肯吃飯的直接或者間接原因,進行一果多因的發散思維訓練,然后再運用排除法確定真正的原因,最后針對原因對癥下藥,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集思廣益,學生想出了很多種可能的原因:早餐吃得太多、太晚,還不餓;不喜歡當天的飯菜,挑食;腸胃不舒服,沒有食欲;其它疾病影響了食欲;想媽媽爸爸想得沒有食欲;受了批評或者被人欺負等等導致心情不好;沒有掌握吃飯的技能,不會吃;活動過量,心情過分激動等等。就這樣,持之以恒地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滲透教育知識,久而久之,每當學習一種辯證邏輯思維的時候學生就會習慣性地思考:這種思維方法和學前教育有何聯系?能幫助我解決哪些教育的認識問題和實踐問題?學生逐漸養成了運用辯證邏輯思維分析和解決學前教育問題的習慣,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培養便水到渠成。到學期末的時候,筆者把所復習過的教育知識組織成一個知識網絡表(如上述“教育知識滲透計劃表”),以便學生能整體地運用辯證邏輯思維思考和把握學前教育知識,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的辯證邏輯思維養成。
參考文獻:
[1]宋曉芹論邏輯思維的局限與補足[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9).
[2]陳泉蓉關于教育與哲學的關系問題的幾點思考[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8).
[3]錢邵洪由思維的發展規律談初中學生兩極分化的防止[J]中學數學教學,1992(12).
[4]陶伯華辯證思維概論[C]中國思維科學研究文選2011年專輯,2012.
[5]陳幸軍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 12/127838html,2011-12-1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