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226500)
一線心聲
學校體育期待更具體的監督
楊浩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226500)
體育課時是課程開設的底線要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各地中小學校要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有條件的地方可為中小學增加體育課時。”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中,已經明確規定:“中小學要認真執行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其中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事實上,早在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就規定“學校應當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實施體育課教學活動。”這句話,其實應該就涵蓋了前面兩個文件所說的“開足、開齊體育課”,筆者認為,保證體育課課時是辦教育的一項最基本要求,即便是從2007年的中央7號文件開始,也已經過去了9年,但是,在一些地方每周規定的體育課時還是落實不了,如何監管,由誰監管,引人深思,更值得關注。
鍛煉時間是提升學生體能,抑制學生體質持續下降,從量變到質變的保證。《意見》指出,“健全學生體育鍛煉制度,學校要將學生在校內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列入作息時間,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銜接,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這里提出的“形成鍛煉制度、納入教學計劃、列入作息時間”與中央7號文件中“確保每天鍛煉一小時”條款中的關鍵詞“課時、列入教學計劃、大課間活動制度、集體體育活動”等比較,言辭在程度上有了進一步提升。實際上,在《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也早就規定了“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截至目前,擠占、削減大課間時間仍然較為常見;原本該有的體育活動課更是在部分學校消失;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在部分學校僅是紙上談兵,如何促使口號真正落實為惠及每個學生的行動,仍然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是《意見》中最為嚴厲的一句話,在中央7號文件中也有類似表述:“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合格性評估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遺憾的是,在青少年學生體質狀況不斷下滑,肥胖率、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境地下,筆者并未見到哪個地區傳出因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而有學校被“一票否決”,那么,是學生體質狀況已經有所改善了嗎?當然不是,《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2015)》披露:2014年教育部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學生體質上報數據進行抽查復核,抽查數據與上報數據的一致性比例,小學為38.6%,初中為23%,高中為20.2%,大學更是低至14.1%,說明了數據上報存在嚴重問題,但是,誰來管理?又如何管理?抽測不一致的這些學校最后結果是什么?無獨有偶,《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也指出,存在下列情況,不按規定開設或者隨意停止體育課的;未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含體育課)的;在體育競賽中違反紀律、弄虛作假等行為的學校、個人,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令其限期改正,并視情節輕重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時至今日,筆者也并未聽說有學校或者個人因為“未按規定開設體育課、未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競賽弄虛作假”而被給予行政處分。當然,“一票否決”與“行政處分”并非處理的初衷,但是,有法不依的后果只能是讓執行者更加忽視學校體育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年復一年,自然導致惡性循環。
歷次頒布的學校體育文件都是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任務而制定的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準則。而文件要求的達成必須依賴于基層行政部門特別是學校的有效執行,我國近30年的實踐之路證明行動準則是失效的,提出的諸多任務、要求遠遠未能達成,否則無需一次又一次的發文,究其原因,“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效應充分顯現其強大的力量,學生體育活動與文化課學習的時間是一對矛盾,一些基層學校在執行過程中拖延推諉、大打“擦邊球”,甚至就是對文件視而不見,而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則是出于種種考慮對其管理不嚴。所以,才有了文件一次次下發,但效果卻不能顯現的現狀。
固然文件的要求因為基層部門的認識水平、價值觀以及現實情況等造成了執行的不力,但是,客觀而言,一些文件本身確實存在著一些漏洞,給了基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機會與條件,這就是缺乏強有力的、具體的監督機制,文件中提出了“要怎么樣做”、“做不到的要給予行政處分甚至是一票否決”等相關表述,看起來嚴厲,但由誰來督查,怎么督查,何時督查,怎么追究與認定,對于這些方面卻并未見到,所以,也就造成了目前文件功能弱化,一些教育管理部門不愿監督、監督不力,甚至是無法監督學校的現狀。
所幸,本次《意見》將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指標,也要求各地把學校體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落實責任管理。這些,都是首次出現在學校體育文件中的,說明了國家對落實責任、考核評價等監督機制對促進學校體育的積極作用給予了充分重視,但是這些在各地各校怎么落實仍然值得思考和關注。
故而,筆者立足一線,建議各地應建立強有力的、具體的監督機制,明確《意見》中的各種要求如何去督查。第一,落實學校體育各項工作的公示制度,增加執行活動的透明度與公開化程度,有效避免計劃與實施“兩張皮”的做法,這是有效監督的前提;第二,確定監督機構的具體責任單位與部門,層級分明,責、權落實,使之無可推卸,切實保障文件精神有效執行;第三,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學校體育工作執行不力的,按照文件要求,真正追究學校、領導的執行責任,同時,對監管不力的屬地教育部門、政府也形成責任追究制度,形成一個責任鏈,促進層層落實;第四,要落實和完善各項社會監督,發揮好新聞媒體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監督作用,培養家長監督的意識。
總而言之,文件的出臺是國家對學校體育的憂心與關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目前實踐中的真實寫照,基層學校對于文件的執行力是推動學校體育的真正“生產力”,如何促使他們有效地落實文件精神是必須要思考的,也必須確定強有力的、更具體的監督機制,從而讓文件真正成為實踐的指導和依據。